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在 195 6年民主改革之前仍处于不甚发达的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对傣族人民和山区各民族的统治 ,巩固其领主制政权 ,将有利于统治的生产关系上升为法律 ,同时也结合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制定了在这一地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即傣族的封建法规。这些法规目前国内整理印行或出版的主要有两件。一件是 195 5年由刀国栋、刀治明等翻译整理的《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1] (以下称《版纳傣族法规和礼仪规程》)。另一件是1979年由刀光强、高立士翻译整理的《…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虽然历史上的傣族封建统治并未实行政教合一,但佛教深入到傣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傣族社会的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从佛教与领主制政权的关系、封建法律对佛教的特别保护、佛教戒律对人们行为所起的规范作用、佛教与诉讼审判制度,以及佛教与处罚手段等方面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显松 《学术探索》2007,(5):123-127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水文化现象和傣族水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傣族生活中水如何从物质文化向影响傣族民族性格、观念、信仰的非物质文化的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掘、翻译出一部傣文诗歌理论著作《论傣族诗歌》。历史上,傣族有浩如烟海的民间歌谣和长篇叙事诗,也有诗歌理论著作,但为数不多,流传下来的更少。这本手抄本约有四万多字,是解放以来找到的第一本专论傣族诗歌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当代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龙村的文化变迁具有健康合理的取向。这种变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民族文化的重构,一是民族文化中合理因子的现代提升。它向人们表明,传统并不纯然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最后,通过傣族文化变迁与基诺族文化变迁的比较,作者指出,在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对于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物的祭礼与象征——哈尼族"昂玛突"意义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的"昂玛突"无论是名称翻译,还是祭礼本身的实质和属性,历来有着众多争议.应从植物象征的角度解释"昂玛突"."昂玛"是哈尼族先祖的象征,"昂玛阿波"即"昂玛"神树,是哈尼族祖先的具体物化和植物象征,"昂玛俄波"即"昂玛"神林,是哈尼族先祖居所的象征,"昂玛突"是哈尼族对同一地缘的祖先进行认同、祈福的祭礼和象征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世林  田蕾 《学术探索》2007,38(5):117-122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止体现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上,而且还深刻反映了傣族传统圣俗二元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它构筑了傣族群体所独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表征系统,是剖析傣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不可多得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物产不同,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山区的基诺族和坝区的傣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生计方式和互利互惠、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格局。随着橡胶引种成功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橡胶的大规模发展,橡胶种植业取代传统生计方式成为山区和坝区共同的、单一的支柱产业,导致传统的民族关系格局发生改变,并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会成为影响西双版纳未来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1.
刀洁 《学术探索》2002,(4):124-127
自称“傣泐”的普耳傣人 ,系云南省金平县富具特色的一个傣族族群 (ethnicgroup) ,约 2 0 0年前因避战乱而从西双版纳东迁至今勐拉乡一带 ,曾受当地白傣人土司的统治以及处于强势地位的白傣文化影响 ,但并未被白傣文化所同化 ,至今仍保留着其浓厚的族群传统文化特点。本文以普耳寨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 ,对普耳傣人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并对普耳傣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和社会文化变迁作了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2.
试论辽人的“中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的影响,建国之后即因袭鲜卑人附会自己为"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观念,开始以"中国"自居。契丹人自称"中国"之初,并没有自称"正统",直到辽圣宗后期才萌生自称"中国正统"的思想意识。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在强调夷人懂礼是"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称宋朝是"中国"。辽人的"中国观"具有辽宋同为中国、华夷懂礼即同为中国以及"正统"与"非正统"都是"中国"等特点。辽人的这种"中国观",实际上是一种"多元一体"的"中国观",对后来的金、元等王朝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有些报刊用字对"原"和"塬"有所误解,现考求字源,认为邍是表示"高而平"意义的本字,"原"字是假借用法,"塬"是后出本字。但是针对地名用字的相关原则,用"原"较为合适恰当。地名用字使用应该约定俗成,既要考虑汉字本身的理据,也要考虑汉字社会使用的普及程度。  相似文献   

14.
傣族的孔雀舞、青海的小鸟舞、傈僳族的鸟王舞、哈尼族的棕扇舞、藏族的玛恰霞布卓等以鸟为主题的民族舞蹈蓬勃地在中华大地上繁衍传承着。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牧猎文化的遗存,也是一种原始舞蹈鸟崇拜文化的表现,而这种鸟图腾崇拜在远古中华大地上一度独领风骚。而各民族受地域影响,所呈现出的鸟图腾舞蹈又大相径庭,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和文化意蕴。在此,笔者试做一管见。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一个民族,象汉藏语系的许多民族一样,盛行着父子连名制。然而,哈尼族的父子连名制又不完全等同于汉藏语系其他民族的一般的父子连名制。可以说,它不是纯粹的父子连名制,它具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因此,哈尼族的父子连名制家谱的形式就扩大了范围和意义。 现在略举几例不同地区的哈尼族家谱来看看这种连名形式除财产继承关系以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道德的维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双版纳傣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受汉文化影响小,完整地保持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如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传统的婚姻道德、社会公德、宗教道德和政治道德等。这些道德对家庭维系、邻里和睦、维护社会公益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权益、巩固边防起到了...  相似文献   

17.
湄公河的上游连接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流域,在中国西南的这一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群体:白族、傣族、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和藏族等。从古至今,分布在这里的各个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手工艺术,如彝族的刺绣和面具雕刻;白族的扎染、手工造纸和木雕;傣族的服饰和制陶;苗、瑶族的纺织和银饰……都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少数民族依托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时,文化涵化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既与该目的地的旅游强度有关,也与该传统文化的承受力有关.本文以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和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为例,从宗教对文化的控制力、本民族语言文字活力、自身经济实力三个因素入手,分析两种传统文化对旅游的不同承受力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佛学家、东方学家中村元的名著《东方人的思维方法》,不仅展示了独特的立场与方法,而且涉及"东方"与"西方"的概念何以成立、各民族的特性与作为区域普遍性的"东方"是什么关系、何以见出"东方思想"的联系性和共通性、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具有"理论东方学"的意义.中村元认为,"东方"不是单一性的文化,但东方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他以"民族"为基本单元,在对印、中、日等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概括中,强调各自的民族特性,重在各民族的"辨异"而不是东方的"认同",同时又以"佛教受容的形态"作为东方人思维方法的共同层面与研究的切入点,从而使得"东方"这一区域共通性的概念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0.
哀牢山自然生态与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哀牢山自然生态与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王清华一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跨中越、中老、中缅边境而居的山地民族。在中国云南,哈尼族有125万人,分布于滇南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亦即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哀牢山区是哈尼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80多万哈尼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