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梅 《理论界》2004,(3):172-173
身心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形神观”。它论述“形”与“神”的关系,也就是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身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心理的产生与实质、身体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形神观具有整体恒动的思想。整体是指形与神二者一体,统一于人;恒动是指形与神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永远存在。所谓形神观整体恒动思想是说在形神关系中,形体与精神合为整体,统一于人,身体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心理是身体的机能;心理对身体具有制约、影响作用,二者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永恒的。此思想在形神观论述人的生长发育、人与自然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2.
形神论,也称形神观。“形”,即身,身体。“神”,即心,精神。形神论就是探讨人的身心关系的理论。形与神是人的生命体的两大要素,缺一则不成其为活人。我国古代先哲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同时,也都热心探索自身构造的秘密。形体与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复杂微妙的精神活动,其本质是什么?形体与精神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人死后神灭还是神不灭?有鬼还是无鬼?诸如此类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中国古代形神论所着重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精神气质的“晴雨表”和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精神成长是人的“心理自我”和个性的形成过程,是对“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的思索与实践,体现为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内心宁静感的获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与促进社会成员精神成长在目标、内容、手段方面具有一致性.社会价值观和信仰是社会心态和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内容.社会心态是受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和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和社会成员整体的精神成长,个体的精神成长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人的在世存在是一种身体性的存在.身体是一个包含肉体、心灵和世界的大系统.后现代身体观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打破意识哲学二元分裂的思维模式,强调整体性身体的观念.身体被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体现,是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主动性与被动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创造物与创造者、个体与类的具体统一.一切生命功能都必须在物质性、整体性的身体之上实现,正因为如此,后现代身体观积极倡导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身体智慧的洞察、对身体潜在创造力的挖掘和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具体生活情境定义中,人与他者共存在、同生存的善意方式,就是伦理生活。人意愿于伦理生活,其前提是成为自为性创构的伦理主体。这一自为性创构过程就是个体以“自我”为要求的伦理心理机制动态生成过程。开启人的伦理心理机制生成的原动力,是其存在需要指向人性自塑所生成的伦理愿意。人性以伦理意愿的方式朝期待的完美方向敞开,生成伦理信仰;人性以伦理意愿的方式朝利害取向的当下敞开,产生伦理信念。伦理信仰指向天空而关注未来,为动机达向目的构设至善高阶,提供觉解良心、诚致良知、践行良能的远见;伦理信念关注大地而指向行动,为动机实现目的、产生伦理效果注入方向,构筑指南。  相似文献   

6.
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与熟语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成语和熟语浓缩了大量文化信息 ,在于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对成语与熟语进行文化分析 ,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及理解当今的法律文化传统。如“诛故贳误” ,强调有心与无意 ,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故意和过失的态度 ,是为动机论 ;“罪大恶极” ,强调罪中之恶、罪中之过 ,反映了中国人习惯于道德评价的倾向 ,是为过恶论 ;“报仇雪恨 (冤、耻 )” ,强调仇之中的恨、冤、耻等心理感受 ,反映了中国人的报复心理 ,是为报应论 ;“悔 (改 )过自新” ,强调自悔、自改 ,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过错纠正的自力主义 ,是为自新论 ;“债多不愁” ,强调信用的根本缺乏 ,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债的根本态度 ,是为“信用论” ;“求亲告友” ,强调人际关系的范围 ,反映中国人解决困难时的心理指向 ,是为人际资源论。它们都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不仅重视体格的健壮,躯体的健康;而且愈来愈重视心理与行为的健康,社会适应的完好;不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文明,更重视精神的文明和完美个性的塑造.心身健康的辩证统一思想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是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心理健康对于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因此,心理健康标准的提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元叙事的整体性随着整个网络虚拟社会的“碎片化”特征发生了解构:元叙事指向全体叙事,“碎片化”叙事指向部分叙事;“元叙事”强调叙事的统一性,“碎片化”叙事强调叙事的差异性;“元叙事”强调真理与权威,“碎片化”叙事主张探索与怀疑。可以说,“碎片化”叙事与元叙事的概念几乎完全对立,这就为叙事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与视野。本文通过对网络影像“碎片化”叙事重新建模分析,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叙事学的共时性、历时性表达维度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碎片化”叙事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9.
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问题在亨利的现象学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说他的身体观与生存现象学有不少区别,但它依然是在“心灵的肉身化”和“身体的灵性化”双重进程中得以展开的。亨利所说的身体是一种“主观的身体”,一种“先验的身体”,然而,他对“主观”和“先验”的理解完全有别于意识哲学传统。这种身体又可以称之为“肉”,它是人的本己的身体,与宇宙中的惰性物质、日常经验中所知觉到的动物躯体及人的生理意义上的身体都判然有别。  相似文献   

10.
道教的身体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天府新论》2009,(6):33-40
道教对于人的身体产生和孕育的过程,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儒释道三教中首屈一指。道教如此关心人体的奥秘,和其终极关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教讲“形神俱妙”,认定只有这样才能超凡入圣,才能与道合真。在道教看来,人能成仙是人的身体发生质变、人体变为仙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形神相守是道教的主流观点之一,身体是躯体和精神的合一,身心不是处于相互对待之中,而是难分彼此地协同作用.道教的形神相守把身心统一起来,将感性和理性活动合而为一.它认识到心的理性思维能力能提升身体感官的具体活动和感性知识,使生命活动即具有理性、精神化的层面,又具有感性、肉身化的内容.身体不仅是主客的统一体,也是主客互动的过程,身心之间是一个互相发现的过程,它永远处于开放状态.道教这种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身心关系论有助于缓和当今社会存在的日益激化的身心冲突现象,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所谓的忏悔意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过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社会原因以及由此影响下沉淀在文化人个体心灵上的精神产物.它是由于时代的动荡交替,陈旧的价值体系崩溃,新的价值观未获得确认所造成个体心灵上徘徊,惶惑的精神现象.大致说来就是未知的、理想化的未来与已知的,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投射在个体心理中所产生的文化重负.具体到文化个体身上的精神因素来看,就是个体心理上的原罪感、孤独感、优患意识、迷惘、心理失控等意识现象.再具体到“五四”时期的知识群体的每个人身上,就是在反传统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意结”在每个人心理上的体验.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的代表鲁迅来说,这种意识也是比较突出的.  相似文献   

13.
整体、多元与和谐的医学人文新视界包括:整体观.把人看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之综合存在的人:多元观与和谐(自主)观,医疗的本质是属人的,人文精神是医疗的最深层次的结构,是医疗的精华与内核.  相似文献   

14.
西方审美现代性所彰显的审美独立与救赎,在沈从文的文论中成为一个对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共同改造和穿越的中国式问题.沈从文主张审美与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反对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但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将审美与启蒙功用联系在一起,从而扩展了审美范畴的社会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沈从文把思想文化的改造和人的启蒙教育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现代审美追求具有启蒙和人的心理本体建设的人文精神.其文论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审美理想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和现实指向,构成了中国审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传统.  相似文献   

15.
彭建楠 《江海学刊》2022,(2):238-245
胡适与王国维词学之合主要基于在历史维度中的一致性。两人考证“词的起原”虽分持中唐说与盛唐说,但都以之为进入词学批评的前提。赵万里延王国维辑唐五代词之例辑宋金元词,胡适表彰其注出处、存异文的实证方法,也可证与王国维的契合。但胡适与王国维治词存在根本分歧:胡适在历史维度动观词境从浅显局促到充实广阔再到衰落的过程,提炼文学嬗变规律;王国维臻于艺术维度,专注静观词境,揭出词人观我观物的深微,及对精神生命乃至宇宙人生问题独特深彻的感受。动观的批评范式在近代成为主流,但静观的批评范式能唤起对文学史生命感的省思,指向古代文学研究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震 《天府新论》2022,(1):91-98
“医学化”意指“非医学问题被界定为医学意义上的疾病问题或障碍问题并加以治疗的过程”,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对现代科技理性的反思,哈贝马斯的技术批判思想、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均是其思想基础。医学化研究强调疾病的社会建构,聚焦对科学主义、自由市场以及国家权力的批判。然而,针对医学化的批判未能澄清疾病边界,同时忽视了地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本文强调不同地方文化中的身体观和疾病观差异导致了医学多元主义,同时从医生—患者互动、社会集体内部互动、个体—国家互动三个层面揭示疾病界定与医疗选择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心向善的人性观,群体本位、利他主义至上的道德观,崇尚整体主义、缺乏民主意识的政治观等;而西方传统价值观则包括“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人皆自私的人性观,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观,自主、自决、自为的社会政治观等。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性、整体性、伦理性(等级性)和绝对性(一元性),而西方价值观则强调功利性、个体性、合理性和相对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客观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静止的,知识的学习是传递与接受的过程,知识是中立的、与文化无涉的.客观主义知识观指导下的成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存在资源建设主体单一、教学资源内容陈旧和教学互动形式单调等弊端.建构主义知识观则强调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动态发展的,是基于个体经验主动建构生成的,具有文化性、情境性和个体性.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指导建设优质的成人网络教学资源,应充分调查学习者特征,构建多元化建设团体,及时修正更新资源,搭建多维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就是怀着憧憬、指向未来、完成神圣使命的人。企业家必须具备两个要件:创造利润和指向未来。企业家精神由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指向未来三个要素构成。融会中华文化的治国治生思想和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本文提出要从“学无涯之知”、“察此彼之情”、“悟有无之道”、“善奇正之谋”、“凝经营之神”五层级修炼企业家精神。“学知”是修炼企业家知识素养;“察情-悟道-善谋”是修炼企业家创新能力;“凝神”是修炼企业家指向未来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论荀子的“裕民”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裕民”思想独具特色,不仅强调个体的伦理德性,而且注重整体和谐的价值导向与利益实现,睿智地洞见“裕民”伦理思想的崭新内涵.荀子运用“礼义治利”、“明分”的管理模式、“以政裕民”的管理原则、“能群”“善群”的管理者、“圣王之制”的理想境界等命题诠释“裕民”的伦理内涵.荀子“裕民”思想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