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者引进和吸收西方国家的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和研究观点,在外国文学批评上取得快速发展,已足以形成我们自己的批评立场、模式和理论。比照中西思想之异同,探讨中国外国文学批评的立场、导向和方法,将有益于探明新时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在批评立场上,以翻译引进和充分运用西方文论这两个阶段为基础,我们的外国文学批评正处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新阶段,要坚持“中国思维”和“对话创新”原则,即以中国思维为主导,力求中西贯通,展现我们的世界主义视野。在批评导向上,面对西方现当代批评理论先导且频繁建构/解构的趋势,我们的外国文学批评可遵循“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六观说”等中国诗学原则,中西互鉴,推进审美批评。在批评方法上,面对西方批评根深蒂固的“定义—分析”修辞学模式,我们的外国文学批评可遵循中国诗学的“整体观照法”,不仅促进审美批评,而且实现中国批评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讨亨利·詹姆斯作为一位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发掘其小说创作方面的主要特色,并对之进行较深一步的研究,从而得以逐渐认识亨利·詹姆斯在英美小说史上作为文学现代主义先声而享誉文坛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加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陶渊明接受史的轨迹进行描述和探因,极有必要提到陶渊明研究日程上来.这主要基于两点第一,现代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第二,国内文学研究现状特别是陶渊明研究现状表明,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急待展开.  相似文献   

4.
运用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探讨了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中期作品《波士顿人》中的物化现象.研究发现,美国内战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和友情被物化,这有助于了解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精神面貌,对国内詹姆斯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西方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接受理论 ,如阅读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 ,以及读者反应批评。这些理论一反过去封闭的文本研究的方法 ,主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 ,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之后 ,不少学者也试图用来分析和整理我国古代接受理论 ,在浩如烟海的接受资料中进行梳理 ,发掘我们自己的接受理论遗产。这其中 ,大致有三种态度 ,第一 ,认为接受理论是西方的专利 ,产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学术土壤中 ,中国古代没有接受理论 ,只有文学鉴赏理论。第二 ,以西方接…  相似文献   

6.
以往国内有关阅读方面的著述,主要还是沿袭中国古典文论的赏鉴传统,进行个体的经验总结性的阐发,缺乏理论的深度和系统、完整的架构.虽然另有些颇具深刻的理论言说,但那也只是在一般文学理论批评的某些层面上借用西方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文学阐释学、文学鉴赏等的理论概念,在局部意义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文学地理学是目前国内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却表现出理论研究与文本实践之间的不平衡,具体文学地理现象的研究远远大于理论方法上的探讨。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产生于空间批评的历史语境,同时借鉴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理路的梳理与解析可以为国内文学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外国文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等联合举办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全国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于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10月30 日为报到注册时间)在武汉市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宾馆举行。会议在“文学伦理学批评”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修辞学都发端于对口语交际的研究,但中国修辞学对文学的关注要比西方修辞学早得多。在对文学的修辞批评方面,西方多强调"说服",而中国更注重"表现";西方重在接受,而中国重在表达;西方侧重作品,而中国还兼及作者;西方突出程序,而中国还考虑过程。在方法上,西方长于论理,中国长于感悟。然而,中国的修辞批评失之零散与玄虚,而西方的修辞批评失之宽泛与偏激。因此,未来文学的修辞批评,必须对中西修辞学及修辞批评理论进行合理取舍,建立全新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外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影视改编大致可分为三类:基本再现、当代化和艺术化。在改编过程中折射出文学经典在新语境中阐释与传播的新涵义。1960年后国外亨利.詹姆斯小说影视改编研究热潮的兴起,正反映了影视批评和文学批评之间跨学科、跨领域的联系与契合,这对顺应并引导当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西知道什么》是亨利·詹姆斯于创造生涯中后期完成的一部以儿童心理成长为题材的小说,由于这部小说是亨利·詹姆斯探索人物心理描绘的实验性作品,其写作风格较之以前的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代表作有着明显的不一样.该小说曾被研究亨利·詹姆斯的学者看作是开启了其后期写作风格的转折之作.本文主要从作品的表现主题和创作技巧两个方面对《梅西知道什么》所体现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在中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逐渐得到人们的欣赏和认同。梳理詹姆斯作品新世纪以来在国内的译介和研究有助于阐述国内詹姆斯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厘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进一步研究詹姆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我国对他的作品的介绍与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他的大部分作品已被翻译过来,许多作品还出现了多种版本.与其作品翻译的全面性相比,我国对谷崎本人及其文学的研究留有许多可供深入探讨的余地.如对谷崎在中国的第二次高潮,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谷崎的译介与研究作一番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国外自19世纪中叶就显现出搜求、比较、研究我国西南地区“苗人”分类体系的热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对彼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还存在关注的盲点,资料收集尚有不少遗漏。作为新发现的文献,成书于150年前的萨默斯的著述应当被视为《百苗图》《黔说苗图》系列典籍在海外早期传播和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该系列典籍研究中对海外文献的最新补充,不仅填补了早前研究中遗留的一些空白,还为深入研究清代《百苗图》《黔说苗图》增加了一些新的历史参考资料。同时,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该系列典籍及其海外传播状况,不仅能为当代有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研究增添一些新的史料,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及其人群分类具有扩展和补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亨利·劳森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中两国不可或缺的民族主义作家,他们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强调民族意识的唤醒。本文选取两位作家的部分经典作品,从亨利·劳森的正面描写手法和鲁迅的反面描述方式表达民族意识出发,从时代背景、社会描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二者在民族意识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教会大学,由于历史原因,海内外学者对记载燕京大学外籍教师活动的资料发掘很不够,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史料才开始重视起来,并且成果丰硕。充分发掘和利用燕京大学外籍教师史料,有助于燕京大学校史研究,有助于客观分析燕京大学外籍教师在北京近代教育史上的作用,有助于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恐怖小说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探究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显著的风格手法和思想主题,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动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恐怖小说创作受到了欧美哥特文学传统的影响,二是受到了其自身创作理念的支配,而最为重要的,爱伦.坡是以恐怖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彰显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文学摒弃新批评的批评方式,注重作品社会历史因素的研究。这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熟悉作家及作品的背景资料,应从前理解出发,应注重意识形态的作用。女性主义文学对文学性的重视启示译者在翻译时注重传达文本的语言风格。解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女性主义文学突破传统,使语言风格别具一格。译者应适应这种语言风格以便准确传译。“双性同体”理论启示译者应进入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文本世界,然后再以理性的精神准确地进行翻译。互文本性理论启示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该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文本联系起来研究,进而使翻译准确传神。  相似文献   

19.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译介到中国,并且颇受关注。但解放后30多年一直销声匿迹,直至80年代才有复苏。在纪德与中国的这种文学关系中,他的游记《访苏归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外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起步、艰难恢复、积极发展、成就与危机并存以及近年来的积极转向这几个阶段。几代学者共同就外国教育史的基本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总结与反思,包括外国教育史是什么?研究外国教育史有什么用?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外国教育史应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作为一个知识门类,外国教育史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者们的辛勤耕耘使外国教育史学已经有了一个健康合理的起点,但其中诸多制约外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仍需重视,包括教育史观的把握问题、教育史研究的功利主义问题、教育史研究的规范意识问题以及教育史研究的陈述范式与立场视角的自觉反思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