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灵魂,统摄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结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突出地体现为“六个结合”:理论创新上“理论”与“问题”相结合;理论武装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取向上“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理论表现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理论功能上“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中客观存在的“大众意识的迷失”、“大众魅力的旁落”、“大众情结的淡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一旦缺乏了掌握大众的意识,吸引大众的魅力,心系大众的情结,又如何能“大众化”呢?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四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中的重大问题,涉及到党能否使自己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完全能够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应该是人民群众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或强制信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期,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畴、动因以及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才能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性认同,使人们自觉地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来源于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这两大主体的需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贴近群众的理论思想.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倡导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勇 《社会科学》2012,(5):13-2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现实的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和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以形成;也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成功传播.当下的中国,民生问题已成为人民大众最关心的现实矛盾,民生矛盾的解决程度已经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回归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大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出场者地位,理性面对差异性社会的特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高度重视对人民大众的人文关怀,才能在不断撞击人民群众心灵的过程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基于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形成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的利益和观念多样化格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理解为权利—情感—责任三位一体的现实发展过程;将相关理解、关怀、尊重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观念更新和制度改革,视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切入点.必须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民主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彰显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毛泽东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从适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官方走向民间、从学术走向大众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代表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的规定性,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共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量的规定性。为此,我们应从群众需要视角、吸纳民间力量参与、立足日常生活创新理论传播方式、领导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阶段。研究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得出的主要启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文化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教育和自觉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是:必须从战略高度考量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12.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能否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要着力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两个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包括理论的通俗化、宣传普及化、内化、转化.通俗化是前提,宣传普及化是中心内容,内化、转化是目的,其中,内化是解决信仰问题,转化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从客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群众。从主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人民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实践和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既坚持真理原则又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是我们为了有效地使人民群众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始终遵循科学理论传播和教育的基本原理,坚决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认为,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党的力量的来源,中国革命要获得胜利,党不仅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武装上“准备自己”,同时还必需以同样的方式去“准备群众”。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提高群众的觉悟程度;正确地认识和组织民众,提高民众的组织程度,是党准备群众的过程,亦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运普  刘士成 《兰州学刊》2011,(10):199-201
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党不断的理论创新,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程度,这些共同构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其中,党的理论创新是根本;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模范作用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是主渠道;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教育程度是基础。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它们究竟统一在哪个哲学范畴?目前学界正是困于没找到开启“三化”整体研究的总钥匙,而使他们对“三化”各自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出现较大分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并统一于这个哲学范畴当中.若从认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而时代化是对中国化、大众化的动态补充;正确理解它们的各自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不仅可以澄清一些理论的误区,而且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少数人书斋里的空谈,它必须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因此大众化是其内在要求.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立足社会现实,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历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发展、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理论的深度与受众的向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要求,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发现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内容回应群众诉求、理论话语生动形象通俗、理论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任务,推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做到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相融通,群众掌握理论和理论掌握群众相结合,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在范畴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20世纪30年代在赣南、闽西地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苏维埃政权,在教育文化非常落后的农村,对工农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紧贴工农群众文化素质的实际,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苏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