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公民品德理论对公民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出的关于公民品德的论述,将公民品德分为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两种类型,指出公民品德应符合其政治体系并以促进城邦的优良生活为目的.现代公民教育也应以培养出符合国家政治体系要求的、促进国家优良生活的公民为宗旨.为实现这一宗旨,一要重视合格公民教育,培育"好公民";二要加强道德教育,培育"善人";三要通过政治参与和道德实践养成良好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2.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目标,但如何使之良性运转起来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共和主义的复兴和公民身份议题的回归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思路。在共和主义看来,公民身份意味着政治自由、宪政共和国、积极参与、公民美德和公民教育,共和主义关于公民身份的这种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理解,对于克服过分强调消极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弱势民主无疑具有重大的价值,对于改善国人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促进民主强健运转起来,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2年以后欧洲人拥有了一种双重公民身份,一个是传统的国家公民身份,一个是超国家的公民身份,这是世界政治领域的一种新现象.欧洲公民身份的建立超越了由民族国家定义的传统的政治概念框架.欧盟双重公民身份局面的出现,对民族国家的国籍政策、社会和移民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欧洲公民身份还面临权利与认同发展的不平衡、对第三国国民的排斥以及缺少统一的司法保护体系等诸多问题.长期来看这种双重公民身份将存在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同时欧盟也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多层的公民身份结构.  相似文献   

4.
公民身份是当代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还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差异主要局限在公民地位、权利、义务等外部特征,公民身份的内在属性——"公民性"没有变化。当代公民身份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诸如女性公民身份、亲密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生态公民身份等,这些形态的公民身份形态拓展了公民的外延,使之从主流群体拓展到非主流群体,从公共领域拓展到私人领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些拓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着成就与问题并存的复杂局面。要更好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政治体制自身的改革无疑是重要的,但政治体制自身的改革要获得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必须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寻求支撑点。因此,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之间的相关性有时不那么直接,其间需有必要的中间环节,而这个中间环节无疑是由公民社会来承担。市场经济营造了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公民与他人、社会、国家和全球关系,使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公民的课程领域,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我们依据公民的多元身份——个体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全球公民,确立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公民教育课程设计的三种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生活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早期认同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公民观。随着其唯物史观的逐渐形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进行了深刻批判,乃至彻底决裂,最终立足于全人类的解放,完成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历史超越。马克思公民观中蕴含的思想资源,对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低层次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高层次目标是培养积极公民。要培养合格公民特别是积极公民,个人品德建设至关重要。要遵循个人品德形成的规律,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培育公民的道德品性。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的公民教育以公民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中需要的品德为基本内容,指向人类总体生活的终极追求——幸福生活,体现出强烈的生存论关怀。它既是培育公民品德的政治实践活动,也是表达人的生存本性、体现对人类总体生活至善追求的道德实践。古希腊公民教育能够对当代公民品德培育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人们的政治与公共生活应充满伦理情怀,需要进行道德辩护,警惕去道德化的政治与公共生活;其次,公民品德表达人的公共化存在方式,通达人的幸福生活,公民品德培育应当体现对人的生存关怀;再次,公民品德培育应注重德性的实践性,发挥个体习惯的道德力量;最后,公民品德培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注重发挥社会各方主体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民身份来源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私法上的效果.现代国家负有社会保障功能而为个人提供生活利益,公民身份成为区别是否有资格分享国家福利的依据.与政府福利机制对接,公民可以依据"公民有获得救济的权利"而从国家取得法定财产,弱势群体通过政府各种方式的补助而维持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的公民德性是保证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20世纪90年代公民德性问题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社群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左派的公民德性理论、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我国公民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借鉴西方公民德性教育理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德性要求,并通过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参与,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有赖道德的支撑,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包括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培育公民道德行为是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任何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扬主体人格的今天,如何实现公民对国家忠诚和主体精神的共生共强,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文章以留学生在国外保护奥运火炬的爱国主义行动为引子,探索爱国主义的本质,并试图寻找一种适宜于民主社会的爱国主义公民教育方式。文章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爱国主义至关重要,但不应以牺牲公民独立自主的精神为代价;二是为避免公民自主价值选择偏离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应将爱国主义视为共享命运。因此,呈现历史事实真相、加强自主探究、采取共享命运视角等应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公民美德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对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五国公民美德作了实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对现阶段我国的公民美德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两次调查各有侧重,前者着重于公民文化,后者则立足于公民的日常生活,但就调查的主体、对象及公民美德的层次而言,二者的比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之间的数据比较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我国大多数公民居于日常性美德层次,而我国的公民文化则属于臣民能力与异化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作用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有关公民参与的研究既有政治学的视角,也有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公共行政学视野里的公民参与研究涉及到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全过程。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表达利益需求,使政策更具有回应性,更符合民众的需要。公民参与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却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对公民参与的作用需要作辩证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政策过程中融入有效的、积极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6.
公民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理性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对于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民主政治建设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成熟的政治文化的推进,在传统臣民文化仍未消失而现代政治文化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培育并发展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公民道德建设要靠法律 ,守法是公民基本规范。通过分析“法治—守法”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及其理论和实践依据 ,指出以“法治—守法”为依托的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具有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模式而且获得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公民自由守法精神、利导式激励机制等丰富内涵。“法治—守法”与公民道德建设 ,殊途同归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具有深层的时代特征,体现着丰富的伦理内容,而美德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主观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在"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指导下,从美德伦理建设方面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民行政参与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行政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行政参与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并进而分析了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可以说是一种以法律为资源的道德,公民道德基本要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敬业奉献”是与法律所规定的公民义务内容相一致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略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和尊重,这是道德教育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之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倡和培养尊重他人、尊重权利、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道德习惯,首先要让公民学会尊重自己,让整个社会尊重普通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