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新化县3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梅山武术在学校教育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习武意向浓厚,但对梅山武术知识面狭窄,理解肤浅,学校领导对梅山武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对梅山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缺乏梅山武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适合学校教学的武术教材,学校武术开课率低,教学内容开设不合理,当地政府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建议: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武术的精华和加强对后备师资的培养,传承本土民间武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和完善基层监督体制,保证梅山武术学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当地高校对梅山地区中小学的师资补充与交流,加强对老拳师梅山武术继承与发扬,实现其本土特色武术的传承与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从“体育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以及“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蛮”是梅山武术的精神要核,梅山武术的“文化悖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统与现实诉求的矛盾;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差异是梅山武术生存危机的直接导因,社会基础的变迁是梅山武术现代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升华梅山武术的现代精神价值理念,确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重视传统的维系与超越是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传统武术生态资源开发是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以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为背景,以武术之乡湖南新化梅山武术拳种为具体对象,对梅山武术文化在形成与发展中凝聚的传统生态元素进行剖析,并探析其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可见,各地传统武术在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上,应结合各自凝聚的传统生态元素,在区域性本土文化圈打造、本土武术竞技性能挖掘、民间社团组织的建立以及本土武术文化进校园等路径建设上下功夫,为当地民众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4.
梅山武术文化反映了湖南新化的民俗特点,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民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梅山武术在当地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具备明显优势。应加强领导层的思想认识,把梅山武术教育活动制度化;加大官方扶持和培训力度,形成良好的梅山武术传承人培植链;积极创新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营造梅山武术文化活动空间氛围,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及民族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
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内容包括与梅山武术有关的武术作品、商标、人力资源、域名、技术秘密、组织机构。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自己的品牌,对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认识不够,理论研究滞后,宣传力度不强,缺少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组织机构。要丰富梅山武术的开发活动形式,提高传承人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借鉴相关行业的保护与开发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加宣传方式,使梅山武术获得更好的保护,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7.
20余年来,学者们从梅山地理区域、梅山名称由来、梅山主体民族构成、梅山历史、梅山文化内涵、梅山宗教与巫傩、梅山音乐、梅山体育与梅山民俗等方面对梅山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整体性和宏观性概述多,具体实证性研究少;具有理论深度和文化品位的精辟论述较少;田野报告太少,文献分析较多;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研究不够。  相似文献   

8.
梅山文化研究新著《新化方言修辞研究》是姜珍婷博士的最新学术力作。该书以梅山文化核心区域新化县方言修辞为研究对象,对新化县地名修辞、禁忌语委婉语、俗语修辞、山歌篇章修辞等语言现象进行了深描、考证、阐释。该书取得的学术贡献有三:一以独特的视角扩展了梅山文化研究视域;二以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研究方法深化了梅山文化研究内涵;三以丰厚的方言语料补充了梅山文化研究资料。该书取得的成果为梅山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确立了新的范式,增续了新的增长点,是梅山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具有健身价值、经济价值上,还体现在武术的文化价值与功能上。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现场考察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实现武术良性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堪称中华武术中至高精妙的拳法,强身健体、惠及众人。然而新兴的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文化,因此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再造武术文化产业新常态,方能推动中华武术的保护、继承与创新。新常态视角下太极内功武术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专业核心技术,也离不开国际化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2.
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中国扇文化浓缩着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中华响扇》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武术健身项目,其运动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程式化在武术中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代表,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近代以来,中国武术文化遭受西方体育文化强势、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各方面的冲击,面临着生存危机.中国武术文化的保护,成为一项迫切的研究课题和现实任务.当前,必须合理制定武术的发展模式,对武术文化遗产进行明确的定位,构建完整的武术文化保护理论体系.这是武术文化保护的工作全面展开的基础,也是促进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形成了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武术文化体系。本文就中国武术文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武术文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文化学意义上的理论信息。  相似文献   

15.
人是文化哲学的本质和核心,武术文化研究离不开与"武"相关的人本身。以拥有武技的武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及其处境为线索,从儒家、法家的文化传统所代表的现实秩序的兴衰与融合的历史变迁中梳理武人心理结构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更真实地理解历史文化变迁中武术与相关传统文化的深层关系。整体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主流文化驱使下的社会秩序形成外部强制,逐渐使武人的自然性情趋于内隐而转化为自我控制和调整,从而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实现了对暴力的文明转化以及自身心理结构的"理性化"。同时,传统武礼、武德的内涵也是在武人不断调整、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逐步生成与发展的,并承载和体现了一定的儒法传统特征,这一过程整体上也影响了武术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武术审美之“和谐”特征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荣  李高  陈冲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45-47,61
武术之美是东方的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中国武术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倾注了极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意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武术的审美特征中的和谐美、形神美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弘扬武术文化,更好、更快地推动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与田野材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客家地区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导致了客家地区武术活动多元形式的呈现,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西体育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诞生了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同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竞技武术套路和自由体操,其竞技核心都是动作难度的加难和创新.在分析竞技武术套路和自由体操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竞技武术套路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自由体操对竞技武术套路的主要影响及其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流传于世。武术不仅仅属于中国人民,而且属于世界人民。如何让武术更快地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对同属亚洲运动的跆拳道和武术,从运动发展、传统礼仪精神、段位制和竞赛的基本理念四方面加以比较研究,并指出武术可以借鉴跆拳道的方面,从而加快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和武术学视角探讨道教思想本体论对武术思想认识论的影响问题,认为:道论与气论是最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世界的本体论,反映了道教的核心思想。道对武德、拳理、象形拳、悟性等影响深刻,而内家拳、内功、养生等结合气的运行更突出,以至于影响到习武者对武术原理的新认识,并不断地丰富着武术内涵,以此来指导习武、用武、传武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