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选论 (optimalitytheory)是 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音系学理论。其首创者是McCarthy&Prince (1 993)和Prince&Smolensky (1 993)。优选论是后SPE音系理论发展到目前的一个理论高潮。优选论否定了传统生成音系学中的某些重要的假设 ,属于当代生成音系学的理论框架范围 ,并为生成音系学今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1 .当代生成音系学与优选论所谓当代生成音系学是指以TheSoundPatternofEnglish(SPE) (Chomsky&Halle,1 968)为代表的经典生成音系学及以后的发展。SPE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奠定了当代生成音系学对自然语音研究认识论和方…  相似文献   

2.
以生成音系学为例阐述了音系理论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应用.首先简要回顾了生成音系学的研究历史和主要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普遍语法理论下的语言习得观及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音、音系习得研究.最后,认为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和音系理论应该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文白异读是绍兴方言中的重要语音现象,绍兴方言文白异读不仅丰富而且复杂,通过考察绍兴方言文白异读三个阶段性特点,归纳绍兴方言文白异读规律,探讨绍兴方言文白异读的积淀层次,分析绍兴方言文白异读新的发展变化,不仅能使我们了解绍兴方言语音的共时情况,而且可以使我们窥见绍兴话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层面,了解共同语对方言的巨大影响以及方言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作为朝鲜日据初期的汉语教科书,是标记了清末民初汉语官话语音的宝贵资料,对我们利用朝鲜教科书进行汉语官话史研究,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语音演变史研究及普通话形成研究等极具参考价值,特别是对其中的汉语官话音系标记进行分析,可以总结这一时期域外(朝鲜半岛)所载汉语官话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现代藏语和汉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藏语(拉萨话)和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组成部分。 但是,藏语(拉萨话)和汉语的声调,其调类、调值、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不尽相同。比较两种语言声调诸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寻找其不同点,在语言教学中是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音系描写的比较分析有助于音系学阐释两种不同的普遍特征,即语言音段的普遍特征与规则的普遍特征;而对语音现象的成因给予解释则是音系学理论的重要任务。语音学与音系学间的接面应当允许一些特征基于语音听觉,另一些特征依据生理特性来实现语音的自然类。此文以非洲南部语言为例,在指出SPE音系学特征理论局限性的同时,提出了一套新的"特征类"用以说明"语音学与音系学"之间的若干接面。音系特征有时是多值性的,多值的等级特征与偶分特征相互补足,适用于大多数语音模式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兰州方言是北方方言内部的一种地方分支,兰州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其中语音差异比较明显,(见拙文《兰州方言与普通话的语言差异》,载甘肃《社会科学》83年第四期),而语汇方面的差异没有语音那么突出。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对比分析了兰州话的口语语汇和普通话语汇的异同之处,初步认为兰州话语汇的构词语素,构词法和普通话基本相同。兰州话的语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一部分词语的词形变化和意义范围方面,即:兰州话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量词的使用不及普通话那么丰富、准确;亲属称谓繁多;少部分词语的意义与普通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具有方言义项)。笔者试就这些特点做一粗浅的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方言一般又称广州方言。它的语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现代广州音系。广州音演变的确切年代,由于受材料限制,较难确指。但可以用反映中古汉语共同语的《切韵》或《广韵》音系作为参照点来考察它在中古以后的变化。当然,由于《切韵》音系不是粤语音系的直接祖先,粤语的某些语音特点可能比《切韵》音更早,但是,由于粤方言中古后受共同语影响相当巨大,所以通过与《切韵》音系比较,还是可以约略看出广州音的发展大势的。  相似文献   

9.
谭海生 《学术研究》2007,(5):121-125
《切韵》音系是一个动态综合音系。《切韵》的反切是一切多音。《切韵》的反切记录的是当时以洛阳话和金陵话为主的多个南北不同方言的实际字音,《切韵》的每一个反切都可以拼读多种当时主要的汉语方言的读音。  相似文献   

10.
《唐书释音》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真实反映了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宋代语音史的天然语料,与韵书、韵图、宋人叶音以及宋代诗词用韵已有研究成就相比领域,宋人音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加强对《唐书释音》语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有助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对历史方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中国语言学学会理事、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语言学系教授林华博士于4月26日来山东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分两次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做了题为《生成音系学的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她在报告中系统、概括地介绍了国外生成音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代表性成果和主要流派以及最新研究动向。生成音系学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在语音学研究方面的一个分支,是国外语言学中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生成音系学的研究还很薄弱,特别是结合古今汉语语音特点的生成音系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林华博士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2.
曲阜方音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曲阜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东北部,东邻泗水,西接兖州,南连邹县,北靠宁阳,总面积8894平方公里,从1983年起,曲阜直属济宁市管辖。1986年改为曲阜市,现有人口约53万。曲阜方言大致以泗河为界,泗河以南(包括曲阜镇)为一区;泗河以北,以王庄区为中心是二区;以董庄区为中心是三区。三个区在声母、韵母方面都有一些差别。本文系根据对一区语音的调查所记。曲阜镇语音可以作为音系代表。在方言调查中,我们对发音合作人的选择比较严格,主要选择了久住曲阜镇的老中青三代人,他们除因受普通话影响所引起的差别外,语音情况基本相同(发音合作人从略)。  相似文献   

13.
鲜明 《社会科学论坛》2013,(3):64-68,75
系统回顾了西方音系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一些西方音系学重要流派的理论框架和主要观点。西方音系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体系、创新理论的过程。音系学流派的繁荣在于吸收每个时代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用来分析和解释各种语言的语音现象,每一个流派都为音系学开辟了独特的视角,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一种异质的动态系统,而不是同质的静态系统.汉语方言音系研究应在异质语言观的指导下,引进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抽样确定被调查人,有足够样本数,采用词表调查,理清方言音系与语音差异的关系,选择中年群体作为描写对象,采用变异分析方法描写语音系统、分析其变异状况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赵则玲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21-125,163
宁波话与上海话语音的相似程度较高。本文拟通过对宁波话与上海话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语气腔调的比较,阐述两种方言之间的异同及其历史成因:一是很深的渊源关系;二是宁波人善于经商,社会地位较高;三是便捷的宁波与上海水路交通。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闽方言在广东省主要流行在粤东潮汕地区和粤酉的雷州半岛,再就是珠江三角洲有一些零星分布,本文首次披露了一种通行于粤北山区县曲江的闽方言——连滩话。介绍了连滩话的语音特点,及其类似海南省闽语的训读现象;描写了存在于连滩话中的大量闽方言词语和大多数闽方言都保留的古汉语词;论述了连滩话在语音、词汇方面受客家话及粤方育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音诸要素入手,全面比较分析了普通话和青海方言(西宁话、黄南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的具体差异,概括了青海方言的主要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陆法言《切韵》及其音系性质的讨论已有很多, 但从语言文字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从陆法言的语言观的角度入手可以看出,陆法言的语言观的本质是“字本位”的。综合以往各家之成果,深入讨论《切韵》的音系 基础,可以看出它所代表语音系统是当时读书人使用的书面语语音系统,只 有 对那些南北语音差别比较大,而读书人的读音又存在明显差别的字,他们才会吸收方言中的 语音。  相似文献   

19.
香港粤语本承接广州话而来 ,在语音方面和广州粤语无别。 2 0世纪中期学者对香港粤音的描述 ,和袁家骅 (196 0 )记录的广州话音系完全相同。不过近年香港粤语有了许多新发展 ,年轻一代说话皆语带懒音 ,乍听起来 ,恍如别一种方言。这种音变对有心正音的人士来说 ,触耳惊心。其牵涉之广 ,进行之速 ,实在值得大书特书。本文试从声韵调三方面研究香港粤语百年来的转变 ,从而描述近日香港粤语中形成的一个新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20.
杜晓萍 《东南学术》2011,(3):211-216
《中西字典》是最早的一部台湾语字典,本文通过对《中西字典》音系进行研究,并将其与现代台湾音系的比较,探讨近一百多年来台湾音的演变,并试析闽台语音演变呈现一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