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叶芝作品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理想主义"特征与来自布莱克、雪莱、莫里斯等人的影响密切相关。他的创作在英语文学中独树一帜,其作品思想植根于民族与文学的历史,体现出明显的传统继承性和回归性,而他对批评家们推崇的所谓"前沿性"不屑一顾。在布莱克、雪莱、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下,叶芝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与信仰,完成了艺术与民族、艺术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写作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华散文研究不能回避的一大课题。他在众多作品里表现出的对中华文化传统钟情孺慕的底色之美、对时空流转变换画面闪现的流光之美以及对汉语音韵节奏丰富创造的乐声之美,此三大特点是他散文创作理念的一种成功实践,也是他运用中文写作散文的审美特质。底色、流光与乐声统一汇合成了他娴熟而光彩的中文世界。研究其散文世界的三美特质,对散文创作和鉴赏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徐讦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就已声誉斐然,然而今天的大陆读者却很少能读到他的作品.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文章从分析徐(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个性气质入手.进而阐述这种个性气质对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  相似文献   

4.
郭锐 《齐鲁学刊》2001,(2):94-96
我国大陆科幻小说创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科”而无“文”或“文”而不“科”;二、商业化写作意识差;三、缺少中国作风和民族特色;四、缺少一支成熟的专业创作队伍。归结这几方面的问题,我国大陆科幻小说创作的发展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加强创作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徐讦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就已声誉斐然,然而今天的大陆读者却很少能读到他的作品.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文章从分析徐(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个性气质入手.进而阐述这种个性气质对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民诗人,杜甫对待劳动人民感情之深厚是世所公认的,但他的感情有一个逐步发展、加深的历程。这其中,天宝末期至乾元时期、成都草堂居住时期、夔州时期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他创作出了《兵车行》、《北径》、“三吏”、“三别”等杰作;第二阶段中,他创作出了《为农》、《春日江村五首》、《寒食》、《草堂》等佳什;第三阶段,他又创作出《峡中览物》、《最能行》、《负薪行》等名篇。三个阶段中,当以成都草堂时期为最高潮,它奠定了杜甫与劳动人民感情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勇 《云梦学刊》2014,(1):104-108
冯骥才的小说创作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学现代性意义,是新时期文学回归和复兴“五四”文学精神的表征,也是冯骥才文化精英意识的体现。但冯骥才小说的民间文化定位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学更深远的文化传统的回归,冯骥才的这种小说创作道路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巴金小说创作中的传统积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巴金是接受西方思想影响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把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作为终身反思与批判的敌人 ,然而在他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态度中 ,却又始终保持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这两方面既矛盾而又统一地存在于他的思想与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的渊源 ,澳门回归后所施行的法律 ,尤其是私法领域不可能不受回归前法律制度的影响。澳门在回归之前 ,调整继承关系的基本法律是葡萄牙民法典 ,这是一部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典 ,深受德国民法思想和传统影响。在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之后 ,比较分析中国大陆与澳门继承制度的异同 ,对帮助理解和贯彻执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完善我国大陆继承法律制度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杜改俊 《晋阳学刊》2012,(6):130-135
许衡的文学观点主要散见在他的"语录"、"书状"及"鲁斋心法"中。他以"体用"一词论述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不期文而文"的创作观,认为文与德、文与理、文与行要相统一;他概括出的"文质循环"规律,是对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文质关系较为准确客观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仁者"的自得与落拓--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犁的文学创作体现着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文化世界———“仁者”的世界。他的家庭出身、生活和文化经历等 ,造就了他的文化品格 ,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在“文革”前的创作是处于“仁者”的常态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在艺术风格、审美特色上 ,都体现出这一文化特征。“文革”对孙犁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使他的“仁者”特征呈现出变异和扭曲 ,并有所缺失 ,但核心始终未变。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折射出时代政治文化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贺仲明 《东岳论丛》2012,33(12):10-14
关于莫言的创作立场有多种争论.我以为,乡村立场是莫言最基本的创作立场,只是这一立场不是封闭而是开放,不是单一而是丰富的.这最典型地体现在其早期创作中.随着莫言对文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他的创作表现出超越乡村立场、进入更深远人类立场的趋向.但这不是对乡村立场的放弃,而是对之的超越性拓展.深入而开放性的乡村立场,使莫言拥有了深厚悠远的创作源泉,造就了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个性,也使他的创作能够超越民族阅读范围,为世界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帝国对外政策可分为伸斯麦的“大陆政策”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两个时期。1871年,普鲁士首相件斯麦纵横排阅,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以“铁和血”浇铸出德国的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鲁全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豪华的尼尔赛键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帝国建立。停斯麦也由普鲁士王国首相一跃成为帝国宰相,任职达20年之久。其间,他对外实行所谓的“大陆政策”.将德国的外交重心置于欧洲大陆,力保刚刚取得的德意志统一的成果,巩固年轻的德意志帝国,同时谋求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使柏林成为欧…  相似文献   

15.
刘少文 《北方论丛》2007,6(6):27-30
张恨水是一位典型的报人作家,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媒介化的特征,仅就创作的题材而言也清晰地显现了这一点。他出生于乡村,却执著于城市生活——他的小说几乎没有纯粹的乡村生活,而是集中于都市,而且就表现那个时代都市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现代作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他更多地依恋于传统,其创作表现出传统美的特色.其创作风格的独特性以及相对于新感觉派所表现出的游离性,还有他不承认自己是新感觉派作家等等,都表现出他与日本新感觉派"异端"分子川端康成的类同,且其创作明显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锤炼出鲜明的革命风格,体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的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 邓小平同志的创造精神是和他的求实态度统一的,即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他不仅坚持了实  相似文献   

18.
胡铨散文论     
胡铨不仅气节高尚,而且是散文创作高手,可谓文、行兼备。他的散文创作,各体兼擅,内容丰富,感情深厚,艺术高超。胡铨散文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文章气势磅礴雄放,二是深受《春秋》的影响,三是根柢学问。对这三个方面的特色进行深度分析,试图揭示出胡铨散文创作的成就,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曹生龙 《阴山学刊》2003,16(3):34-36
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法国画家巴尔蒂斯,一生中创作出许多像谜一样的作品。他一贯探索、一贯从事的是一种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心理绘画,这是其艺术的主要特征。他的领域是人的灵魂,他是心灵的漫游者,他要用绘画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他尤其善于从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作别具慧眼的发掘。  相似文献   

20.
1 台港著名诗人余光中,是台湾现代诗运动的首创者之一。早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时,便开始诗歌创作,此后三十多年,浪迹台、美、港各地,创作颇丰,先后出诗集十三、四种,散文、评论集七种,译作八种,以及十余种英文论著,在海外诗坛、文坛影响很大,据黄维梁先生统计,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七九年二十七年间,海外有关余先生的介绍、研究文章达一百八十余篇之多。近年来,大陆学界诗界对余先生的作品亦开始介绍,赴港大陆学者、作家和余先生之间也多有交流,以沟通两岸文化艺术信息,密切同胞手足之谊。观余光中先生诗歌创作的全部历程,私意以为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走的是一条由西方古典浪漫主义进入西方现代主义的道路,该时期作品,明显受西方现代哲学、文学影响,虽不乏佳句,诗风上不无虚无晦涩之弊,总的成就不敢恭维过高。他的第五本诗集《莲的联想》标志着他创作上的重大转变,进入了以乡愁为主要特征的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