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道德的辛勤耕耘者——苇岸散文及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不断驱逐,当代作家对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他们独特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苇岸散文所表现出的“土地道德”这一主题应运而生。他通过对“大地的敬畏”、“生态意识的觉醒”、“理想人格的重建”这三大要素的诉求,试图在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开掘精神家园。苇岸的散文本质上是对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继承,并表现出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2.
从农村向城市转换其实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换的过程,也是从农业文明经过工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换的过程。始终要考虑人和自然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共生,友好相处。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废都》揭示了都市文化人丧失自我的心态,表达了时代批判精神;《白夜》的夜郎从追求理想到沦为阶下囚,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土门》显示了都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主要反映了工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展现了工业文明中人际关系失衡和人性扭曲的事实。文章拟从社会生态学批评视角研究《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家庭和人际关系,通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反映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多种关系失衡的现实,进而揭示小说家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人的异化是西方现代派作家普遍揭示的主题之一。在《儿子与情人》中 ,劳伦斯以英国诺丁汉郡矿工的生活为背景 ,以保罗的成长过程为主线 ,以心理探索为主要途径 ,深入细致地描写了莫莱尔一家的感情纠葛与冲突 ,从而深刻展现了劳伦斯小说的普遍性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对人所造成的异化。本文旨在分析人的异化在《儿子与情人中》中的具体体现。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兼论邓小平的贡献莫岳云鸦片战争迄今中国历史的变迁,从其社会内容来说,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在这一变迁和过渡过程中,工业化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而经济...  相似文献   

7.
《农庄》是约翰.厄普代克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我”和母亲的矛盾:母亲希望“我”留在农庄,不要返回都市,而“我”则坚持出售农庄,回到纽约。农庄是乡村文明的象征,纽约是都市文化的隐喻,因此,母子矛盾其实也就是两种生活状态的冲突。“我”的选择代表着现代人对“诗意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在近现代工业化历程的两百年间,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加剧了工业社会中的人对"无家可归"的忧虑.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文明之间的价值冲突引发普遍价值的抽象性与人类工业生活实践的具体性诘问、同一国家或民族文明内部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价值冲突引发传统断裂与信任缺失,以及现代工业文明体系内部诸因素如伦理、经济、政治、法律、宗教与技术之间的价值冲突,它们构成了工业伦理的基本问题.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伦理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实践伦理,工业伦理必须更新理论形态、深化理论内容、发展理论结构,方能为处理人类工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及伦理困境提供价值判断与选择依据、行为规范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明转换与人的命运──《飘》重读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命运是文学最为关注的内容,而人的命运往往在文明转型时期,亦即社会动荡时期得以最充分的展示。从对《飘》的重读,从对斯嘉丽再生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阐释文明转换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并重申文学是以人而不是以政治或其他什么东西为中心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以来西北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中对西部乡土社会现代转型中的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冲突,给予了特别关注与重新审视。农民对城市怀有普遍的认同与幻想,但是城市却以其特有的冷漠与罪恶拒绝着乡下人。于是作家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美好的乡村,以召唤离开土地流向城市的游子。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现阶段是一个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个转变的过程也成为从农业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化的文化转型过程,相较于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是一个长期、隐蔽的过程。从人类学角度看待都市化过程中发生的文化转型现象,从家庭、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较为典型的方面进行阐释,将对文化转型的研究、都市化研究及中国社会的研究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2.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展示了当前乡村的一种变革。在这种变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在城市文明的影响下乡村理想的变更,也看到了在城乡文明的冲突中因权力欲望的诱惑而产生的人性的扭曲,更看到了城乡文明对垒下乡村文明中“善”的坚守。可以说《湖光山色》是从文化的角度提供了新时代乡村的一种典型叙述。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和《喧哗与骚动》围绕女主人公的情感婚姻悲剧真实再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南北矛盾冲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摩擦,全方位展示了社会变革冲击下的英、美南部农业区的社会画面,描写了新旧社会交替、新旧势力和观念相互博弈时期人们的多舛命运和矛盾心理。其中社会历史悲剧主题和婚姻悲剧主题以及悲剧的社会-家庭-个人三层结构等拓展法是小说的现实主义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土门》表现出作家浓厚的文化复合心态和文化审视意识。以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其精神内核的古老的农业文明虽然曾经铸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史,然而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它却已经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了──仁厚村最后的消亡说明了这一点。而以西京为象征的工业文明虽然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却也并非人类文明的理想归宿。人类究竟应该往何处去?作品最后归结到了一个具有道家文化意义的范畴──“土门’”。它既是对对立的超越.也是对浮躁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人类必然要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以及建立在生态自我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核心。文章着重分析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并提出建设生态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贵州作家冉正万的长篇小说《纸房》,将乡村生态这一视野纳入其文学思考的维度,展示了纸房这个西部传统乡村,在现代金矿开采和冶炼工业进驻之后,土地资源、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种种变化。在现代性的语境下,纸房这个乡村的生态危机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生态)出现了断裂,而且,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生态)上也出现了身份错位,人的精神信仰(精神生态)出现了祛魅后的苍白。《纸房》成为当代乡村生态现状的一个现代性寓言。  相似文献   

17.
章士钊在比较工业国与农业国、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区别后,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开出了“以农立国”(简称“农国论”)的救治药方。“农国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化和都市化持抗拒和排斥态度,集中表达了其对资本主义弊端的鄙弃和对中国农业文明的怀念,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带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比上个世纪更为激烈。小说《新结婚时代》围绕三组错位婚恋,从都市伦理和乡村道德、都市女性现代意识的凸显、都市男性对传统(乡村)女性的渴望、物化的情欲和洋溢着乡村社会温馨的情感主义观念的爱情等方面对二者的冲突进行了感性呈现。冲突背后折射出的是转型期的中国必经的种种沉重、吊诡与无奈。  相似文献   

19.
性是人的一种最自然的生命本源。笔者以为,《查大莱夫人的情人》中大量的性描写只是一种表象,一种手段,并非实质,更非目的。实质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本文认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劳伦斯为恢复男女生命本源自然性而开出的“灵丹妙药”,是他为拯救病入膏盲的英国而炮制的“救世良方”,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包括劳氏其他作品的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20.
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赵本夫的《无土时代》对中国“无土时代”的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书写,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文学寓言意义.小说在城乡文化时空的结构体中,内中含有城乡视角、文化时空、情感结构的叙说,表征的是传统与现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空间归属与文化身份、城乡游走与家园归依等小说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