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全新的观点:1、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2、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3、马克思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物质产品生产领域里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即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劳动;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即资本主义劳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不同理解,这里至少有两个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贯讲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讲凡能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第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和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难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如果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生产商品并创造价值,那就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本上只是在物质生产的范围内研究价值形成问题,并且把劳动物化作为理论进一步展开的前提,这就导致了后人的一个误解,以为劳动的物化是形成价值的先决条件。其实,价值反映物化劳动,这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指出:“对于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亚当·斯密那样按苏格兰的方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界流行的所谓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种不妥当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说成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无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只是分别考察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和生产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其一,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马克思《资本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考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媒介,揭示批判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生产逻辑。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思想旨在阐释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安渡危机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奈格里以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为依托,用“非物质劳动”揭示资本主义对世界秩序的新控制,揭示资本增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只有回到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才能回应非物质劳动的问题与挑战,对非物质劳动的理论进行现实的批判,因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仍具有解释世界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一般、商品生产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撇开物质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四个不同角度研究和界定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搞清和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论述,有利于理顺物质资料生产和非物质资料生产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7.
李春建 《理论界》2010,(10):27-29
非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一种,一度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微不足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越来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和改造,非物质生产劳动开始历史性地存在。在当代,《帝国》的作者哈特(Michael Hardt)与内格里(Antonio Negri),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传统,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劳动概念,提出了非物质劳动霸权的观点。他们的非物质劳动理论,在后现代的意义上激活了马克思的思想,恢复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能够创造价值仲伟富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传统观点认为,生产价值的劳动仅限于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不存在生产劳动,因而也不创造价值。而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生产劳动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始终。生产劳动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论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创造出的生产关系,又进一步规定着生产劳动的内涵与范围。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这种生产关系下,资本雇佣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而生产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定义,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劳动内涵的一般分析与具体考察,抽象出分析生产劳动内涵的方法框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既要肯定其以创造利润为发展目的,也要坚持其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存在价值,自觉维护好生产劳动的基础性地位,严防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迅速发展,“从事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日益下降”,就是“帝国主义寄生性进一步增长了”,(中央党校编写小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提要和注释》,第67—68页)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是在日益下降,这是以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为前提的。其实随着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口百分比必然逐渐下降,非物质生产劳动者必然逐趋增多。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人口相对的少,不过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的另一种表现”。(《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第229页)  相似文献   

11.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这是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然而,我们则认为:剩余价值不仅是工人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家劳动的产物。对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的分析,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一、从筹备建厂阶段来看工业资本家要想攫取剩余价值就必须开办工厂。开办一个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品才能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呢?这是资本家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开办工厂,资本家必须对原料来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一个涉及到剩余价值起源和财富起源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研究了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关于生产劳动的见解,以后又在专门收集马克思手稿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中,从理论史的角度论述了这个问题.到了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对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定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国内研究学习这部份理论为时已久,争鸣意见颇多,特别对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众说纷纭,也都很有见解。我认为要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必须先弄清马克思关于这个理论的本来意义,从中汲取研究问题的正确出发点与研究方法,才能较好地理解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找出区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才能使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对当前经济建设与改革有促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范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卓炯同志却认为剩余价值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而且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剩余价值。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一)不能认为剩余价值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因而剩余劳动的物化就是剩余价值,并说成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我认为卓炯同志对马克思下  相似文献   

14.
正确地认识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以往的研讨中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此认识分歧很大,持不同观点的同志都引经据典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以马克思的有关理论为依据的。那末,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究竟是什么,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何在,怎样确定现代社会的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性质才是科学的呢?本文试就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是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第一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即使如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也“只知道相对剩余价值”,不知道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重温马克思《资本论》四卷,生产劳动的定义是从劳动者对社会生产的关系中得出的。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生产剩余价值和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则受雇于资本的商业劳动和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而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仅适用于产品生产的社会。斯密在划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时发生了二重性的错误,同一种劳动按两个定义来界定,既可以是生产劳动又可以是非生产劳动。我国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正统”观念,恰恰落入了斯密的窠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什么标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一、生产劳动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含义的概念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正是从这两方面出发的。首先,马克思从生产力的角度,即从简单劳动过程的结果,考察了生产劳动的一般。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加以考察。”①“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②所以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所作的最抽象最一般的表述来看,或者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看,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8.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王应涛 《江汉论坛》2001,23(11):23-24
在中国经济理论界绝大多数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本文以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为依据,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提出了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一般的共有经济范畴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