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字特征是书写习惯的具体反映。在司法鉴定工作中汉字特征分为两大类,即书法特征和书面语言特征。一、书法特征。书法,是指字的结构和运笔规律,书法特征就是这种规律的具体反映,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字的写法特征。(1)古体字特征。指在古代使用而现代已不常用或不用的字。如:口旁一个“契”字为“吃”。(2)异体字特征。指区别于正字的其他写法。如:“武”字多一“捺”。(3)地区性、行业性写法。在一个地区内比较通行的简化字。如:女旁加“分”为“婚”。2.运笔特征。(1)特殊规律的运笔特征。如横画起笔呈上翘。…  相似文献   

2.
毛远明 《兰州学刊》2011,(11):165-171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传承,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文字,属于连续性文字类型。隶变使许多古文字发生笔法变异,笔势改变,直观上表现出文字外形不同,但是其文字结构类型、结构要素、构件组合方式、构字意图等则是一致的,研究古文字的遗存可以揭示汉字的继承和发展,为汉字史研究提供证据,可以为考证古文字、研究异体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晖 《殷都学刊》2013,(2):70-73
在商周甲骨金文中,“(U)、(Ш)、(山)”这几个字每个都是单独的一个字,但在句子中却分别都是两个词,也就是一个偏正性的词组,我们称之为“双音节词组文字”.在秦代之后,它们变成了单音节词,但仍然是“词组文字”.Ш  相似文献   

4.
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德茂  吴蕊 《文史哲》2002,(3):109-112
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比之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更加贴近造字之初的实际情况。象意造字法是象形造字法的开创性发展。象意文字有的就是一种形象,但是,它的特点是在形象以外即字形以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正是因为象意文字为抽象概念的造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才没有使汉字像其他古文字一样,被纯表音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古“厶”字就是一个象意文字,与它有关的几个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西夏、契丹文字的比较研究于宝林在民族古文字研究中,文字比较研究占重要地位。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少数民族在创制本民族文字时受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借用汉字并加以改造,我们对这些文字进行比较,看看他们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借用汉字的,而在借用汉字时又是如何改造汉字...  相似文献   

6.
追溯到文字的源头有可能接近语言的原始面貌。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最初大都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三大古典文字——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和甲骨文字表面看起来差别迥异,但它们的源头都是象形字,其共同的认知动因就是象似性。象似性存在于语言发展的始终。语言的象似性特征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步“磨损”了。象似性是个动态的概念,需要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认知框架中得以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汉字相对于拼音文字而显现出来的独特魅力所在,但如果我们仅仅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那么我们形成的这个概念就是不科学的。我们只有对汉字尤其是古文字进行深入的认识、探索,明其源才能知其流变,才能对汉字的性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今人已提出一些更科学的说法,但笔者认为还应继续从逻辑的角度来研究汉字,以合乎逻辑的标准来衡量,从而在对汉字性质的认识上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对我国先民创造文字的智慧,汉字的分类,类的命名以及界定,反训,字典辞书的编排,汉字输入法,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简化,乃至于文字的改革方向都可以,而且应该从逻辑的层面、从构形的特点以及运用逻辑学对汉字的构形进行科学的阐释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韩琳 《殷都学刊》2008,29(2):117-121
黄季刚先生将汉字分为造字和用字两大领域。造字领域以字的音义关系为中心,以变易字和孳乳字为核心概念,以转注假借为造字的法则,着眼于字与词的一致性。用字领域以字的声音关系为主,以字的音义关系为辅,以假借字为核心概念,以文字与文辞的关系为主要探讨目标,着眼于用字领域字与词的矛盾性。这两大领域的汉字可归结为《说文》(文字的贮存)和文献(文字的使用)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9.
一、汉字不是表意文字 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把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他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古典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语言中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存在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构形是随字义而来的,特别是早期的汉字更是如此。汉字的形离开了字义就失去了指向,其字形也就失去了理据。“笑”字的构形何以体现字义?“尼”字的构形指称何义?知者甚少,历来说解各异,本文略述拙见如下。壹、 释“笑”“笑”字的本义目前一些字词典解释不一,我们认为,因内心喜悦而开颜的一种外部表情状态,这种释义较为恰当。“笑”的构形何以体现这种字义,历来说法不同。《说文》:“此字本阙,臣铉等案孙忄面 《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案李…  相似文献   

11.
西夏文字中的名—动派生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字依托汉字而作,并不出于汉字文化圈,但它与汉字的差别却是很明显的。西夏文字与汉字的差异之一,是文字的偏旁部首问题。汉字的部首具有指示词义的作用,包含某一个部首的字,意义上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人”部的字,虽然字数众多,情况复杂,但都与“人”字有关联: 表示人的类别,如:俊、伯、儒、侠、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木-石复合工具”的新概念。两百年来“石器时代”这个片面的说法,容易导致人们忽视木制和木-石复合工具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作用。甲骨文是具有特殊考古作用的“文字化石”,甲骨文反映的史前-系列劳动工具和武器及其进化过程,雄辩地证实了史前“木-石时代”的长期客观存在。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依据众多古文字学者对甲骨文、金文的释读,以及本文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着重讨论、考释“斤、斧、王、士、戊、戊、戍、戌”等甲骨文字。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广泛流行于贵州、云南等省布依族三个土语区.从结构形式看,这个文字体系包含了象形字、部分汉字和至今尚未识读的字符.用这些文字记载的典籍文献主要内容是择吉日良辰、择方位、占卜等,属于布依族先民的巫书.布依族传统择吉书所使用的古文字是壮侗语族先民古骆越文字.这些文字及其文献,对布依学、百越文明史乃至汉字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早期文字作为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在文字制度与符号体态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我国早期文字的代表仰韶文化出土符号、大汶口文化出土符号和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符号在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文字符号体态等方面都蕴含着表词一意音文字的萌芽。早期汉字中的表词一意音文字萌芽,为汉字发展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材料。  相似文献   

15.
对于数词一至十的形义,古文字学家众说纷纭,颇多猜测。我认为于省吾先生的观点也许更切近造字者的初衷,他认为这些都是纪数字,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一二三(?)是积画为之,至五又化繁为简,以×为五。“一与十之别,只是纵横之别”,“可见初民之十进位,已为明显”。于先生认为“我国古文字,当自纪数字开始,纪数字乃古文字中之原始字。”这是符合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几乎所有的文字在其成为有音义的一种体系之后,都经历了一个先用某种极为简单的符号来纪数的阶段,汉字更是如此。因此,本文就不讨论一到十的形义而把注意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揭示汉文字体系的固有序列和内在规律,分析汉文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方法,探索汉文字部首定义,指明汉文与汉字的区别与联系,并首次提出形符字的概念;认为汉文字体系的内在规律具有延续性、衍生性、检验性,汉文字是可以超越语言、表现意义、传递信息的视觉符号,汉文字与拼音文字各有优势、各领风骚;指出泛论繁体字与简化字的优劣没有意义;汉文字研究离开客观对象本身而附丽社会潮流和风向,其结果一定荒谬。  相似文献   

17.
古文字学是考释古文字的形、音、义,研究古文字的造字本义和演变规律的学科。所谓古文字,就狭义言之,是和李斯所整理划一的小篆相对立的先秦文字;就广义言之,则小篆也是古文字的一种,因为先秦文字和小篆都属于篆书范围。由于小篆经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诠释,今天识读它并不困难。先秦文字则变化多端,是古文字研究的主要对象。古文字大体上可分为甲骨文、金文、陶器上的陶文、刻石的如“诅楚”“猎碣”等石文、鉥印上的  相似文献   

18.
时世平 《东南学术》2021,(2):205-213
《汉文学史纲要》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时所撰的讲义,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虽仅有2200多字,但内涵丰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精辟阐述.通过《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打破了文字的神圣论,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等问题,为科学地认识汉字、使用汉字以及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变革指点迷津,由此对于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也就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思路.而且,在言文一致的讨论基础上,鲁迅重申了文章的思想表达必须要通过文学修辞来间接地传达,以“美”熏刺人心.作为学者的鲁迅的缜密扎实的学术研究,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言论,都是为了摆脱传统桎梏,实现个人、民族和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时世平 《东南学术》2021,(2):205-213
《汉文学史纲要》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时所撰的讲义,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虽仅有2200多字,但内涵丰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精辟阐述.通过《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打破了文字的神圣论,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等问题,为科学地认识汉字、使用汉字以及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变革指点迷津,由此对于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也就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思路.而且,在言文一致的讨论基础上,鲁迅重申了文章的思想表达必须要通过文学修辞来间接地传达,以“美”熏刺人心.作为学者的鲁迅的缜密扎实的学术研究,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言论,都是为了摆脱传统桎梏,实现个人、民族和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汉字发展史上 ,两汉时期的文字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完成阶段。二十世纪以来 ,关于两汉的文字及用字现象 ,人们曾经做过不少研究。文章针对这一时期两汉用字的研究状况 ,按照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顺序 ,分别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个方面对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 ,并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