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和创新以及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咨政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努力构建培养、选拔和使用以及管理社科人才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科"时代知识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该文对国内外高校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探讨.我国高校通过设置交叉学科专业与课程、加强综合性科研创新活动、实施辅修制、实行书院制管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举措,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但还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大学科"意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是充满希望和活力、服务民众的新兴产业,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当前,中国旅游人才总量增加,整体素质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人才建设方面管理力度加大,管理水平提高。旅游院校和旅游专业发展迅速,旅游培训全面展开,并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及能力有待提高。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严重,旅游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紧缺。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完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高等院校则应在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设备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旅游企业和旅游业从业者自身更应把人才培训、知识更新贯穿始终,以适应旅游业日益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胡亮才 《创新》2015,9(1):21-25,126
"珠峰计划"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育公平的实现。"珠峰计划"中差异性原则的缺失、权力和机会平等的缺失、补偿性原则的缺失,使教育公平很难落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进行大面积的"土壤改良",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落实教育公平,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移及民生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5.12"汶川地震以来,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在社会管理及社会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促进就业、整合行业发展、加速民生建设进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上,成为继市场和政府之外又一强有力方面。必将迎来快速发展春天。但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社会组织发展及其人才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各方努力,共同推进社会组织及其人才建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业滨 《学术交流》2004,(3):101-104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表现为:人才短缺,分布不均衡;在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同时,存在着"假人才"现象;人才评价标准和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完善。鉴于此,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用市场机制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用市场规律实现人才资本的价值,有步骤地实施"回流"计划;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从而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充裕的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人才环境的综合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的竞争就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就是对人才环境的开发.通过对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以"人才软环境"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则可验证人才环境建设在实现高层次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巩海平 《社科纵横》2005,20(2):95-96
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是生产要素中的关键因素。它对国家强弱、经济的兴衰、竞争的胜负有着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停留在观念和形式上,对人才的管理主要靠政府的行政管理,而缺少使之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如何更好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法制化是必由之路。通过人才立法,健全完善我国人才运作机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心理测验在人才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信琳 《探求》2002,(6):52-53
心理测验是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人才选拔和管理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心理测验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分析,从标准化、客观性、相对性等方面探讨了心理测验的应用价值,期望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略论孙中山的引进人才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卫东 《浙江学刊》2004,(2):198-200
孙中山主张"借材异国",以缓解建设人才缺乏的矛盾;而"借材"则必须坚持聘请有真实本领人才和权自我操的原则,对聘请的外籍人才应实行合同制管理;聘用洋员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培养华人以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1.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才资源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该文基于高校二级学院作为教学和科研一线阵地情境,提出高校二级学院人才引育机制思路,进一步探究高校二级学院人才引育机制路径,要统筹人才"引"和"育"的工作机制,为通过多维度考察后的引进人才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主流,民办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也是新时代的教育思路.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与旅游行业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高校已经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文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究与分析,提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些许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旅游人才,为旅游行业和现代管理型企业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人才产生于创新性管理之中,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支撑。文章从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出发,对广州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就其如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培养模式要求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实验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该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探讨通过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开放型实验平台与提升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室产学研联合培养等渠道,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朱学义  董靖 《创新》2012,6(3):115-118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思想的体现,是高校培养杰出人才的有效举措。如何让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呢?一个重要方面是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本文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设立了五大平台:高端人才访谈平台、名人学院搭建平台、发明创造社平台、科技孵化基地、创新俱乐部平台,并为这些平台的运作设计了相应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系统论观点,在社会工作管理领域引进正反馈效应这个概念。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结合当前国情实施的强制干预措施,给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带来机遇,而如何产生和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我们要面对的艰巨挑战。把整个人才队伍以及与其关联的各个要素当作一个系统,控制机构通过建立正反馈各环节,实现系统内部的各要素自适应和自平衡,形成正反馈效应,就可以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从零开始,良性互动,改变当前人才建设的不利局面,实现社会工作人才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州天河科技园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入的来源、方式和原因,人才流出状况与原因,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完善高新技术园区内人才市场、企业自身管理、加强法制建设、树立全面和长期的人才观、优化人才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文苑 《社科纵横》2011,26(2):161-162
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甘肃农业大学从2005年起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通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形成了"2355"管理运行模式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科研训练的组织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使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支撑和关键。以规章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激励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支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术规范建设、科研管理观念、人才激励体制和学科研究理念等方面。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可以从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强学科规范性建设、重视应用性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开发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高新技术,人才是关键.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风险为分析对象,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结构与机制、人才社会流动及其影响、人才风险及风险因素的探讨,结合我国现状,从人才短缺和流失风险入手,提出了发展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培训网络;实行知识产权资本化,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切实降低人才流动障碍;强化人才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方针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风险的宏微观改善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