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杰 《阅江学刊》2015,(1):109-122,134
花卉是所有观赏植物的通称,所指以观花植物为主。同样的意义,古人多称"花木",民国以来改用"花卉"一词为主。花卉美分为"色"、"香"、"姿"、"韵"四个方面的说法不够全面,花卉美应该包括"形色美"、"风韵美"、"情意美"三大方面。"形色美"分色彩、气味、形态、习性四个方面,是花卉生物形象的具体元素。"风韵美"是花卉植物有机整体或主要部分体现的个性风采和本质特征,而"情意美"则是人的情感、志趣等主观内容的渗透和寄托,具体又有情感、志趣和意义三种内容。花卉文化以花卉的审美活动为核心,其丰富的现象可以大致分为资源技术、欣赏认识、社会应用、文学艺术四大方面。花卉文化的研究应从这四个方面全面展开,争取理科与文科,总论与各论,广度与深度,文化志、文化史与"文化性"研究的协同推进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贺平 《日本学刊》2012,(4):34-49,157,158
2011年11月11日日本宣布参加TPP谈判。日本政府和相关团体的政策宣言、意见评估、研究报告等文献以及主流学者和意见领袖的言论表明,围绕参加TPP谈判日本国内存在"利益之争"、"方向之争"和"路径之争"。"利益之争"和"方向之争"涉及三大焦点问题,即如何权衡巩固日美同盟、构筑亚太伙伴关系网络与开展东亚外交的关系,在顺应深度一体化的地区主义发展趋势、参与制定地区治理规则中是否有可能面临被动参与的巨大制度成本,以及加入TPP对于突破农业等领域的国内改革瓶颈、迈出"平成开国"的实质性步伐的利弊得失。"路径之争"贯穿于"方向之争"和"利益之争"的始终,核心在于争论本身如何才能获得最广大社会群体的支持和认同,实现国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尚中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和"文化确立的"和美"、"和爱"、"和立"、"和达"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历史地维护着民族文化的独立统一性,也责无旁贷地担当着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以"和爱"思想认知社会的多样统一性,化解各种危机与冲突,以"和美"观念引领"真、善、美"社会终极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和立"、"和达"原则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体系,从而实现无本质冲突的和谐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新潮老妈     
正老妈年纪大了,但思想并不老。对一些新潮的词儿和新潮的事儿,很是感兴趣。"酷"、"顶"、"月光族"、"钻石王老五"、"粉丝",这些新潮的词儿,老妈一应俱知。她还时常关心国家大事,"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都能讲出些见解和感受来。"世博会"、"世界杯"、"低碳生活",也知道是个啥。老妈说话很逗,"东西"总是说成"东东","我"说成"偶","很好"说成"大好"。说得满脸生趣,家庭融乐。兴致好的时候,还哼上几句李宇舂的新歌,  相似文献   

5.
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台湾地区不断进行"修宪"和"宪改"的内在动因。台湾地区"修宪"和"宪改"的主要政治功能,是"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围绕着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实现政治转型、分配权力、配套制度、提高统治和管理效能。在"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旨和价值取向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台湾地区"宪改"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7):29-33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重,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即"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目标。实现"村容整洁"是加快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哲学尚未获得完备的理论形态。"人本论"、"生存论"、"认识论"、"政治论"、"智慧论"和"资本论"等对立统一的理论的出现,预示和表征了高等教育哲学的"内在紧张"。本文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了中外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概况和核心关注。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7):119-123
"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明确要求。在高校,全面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生活化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从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理论灌输和价值启发相结合、坚持"立"中"破"和"破"中"立"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四个方面,提出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9.
"艺术产品"概念取代"艺术作品",揭示了艺术研究已经纳入到社会文化生产、公共行政管理和广泛的公共领域,超越了美学、艺术史的认识基础和理论范式,不免引发各种新旧观念、学术阐释、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的矛盾。为解决当下的艺术问题,迫切需要对艺术性质的再认识和新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本文凭借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两分法,以视觉艺术产品为对象,将其拆解成"实物"、"著作权"、"观念"、"著作人身权"四部分,来认证艺术产品的公私权界,得出了艺术产品是准公共物品和"优效产品"的结论,肯定了其公共属性的权重意义。并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深入定性剖析,确立了艺术产品的基本价值评价参数和切实可操作的价值描述方法,为政府扶持艺术和艺术产业化运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白凤诗论     
《社科纵横》2017,(12):132-135
李白凤重"灵感"、情感的炼制,轻"天才"与"模仿",他主张诗歌创作应"真"与"美"并重,诗中必须有"我",但后受左翼思想影响,"单纯的性感"的"我"变为"大我"。在诗与散文的异同方面,李白凤认为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有思想和境界,相异之处有五个方面,分别是韵、形式、暗示、抒情结构和用字与造句。李白凤的诗论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左翼思想和现代主义影响的复杂交织,展示出李白凤诗论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过程哲学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科学革命为基础,以一系列独创的概念范畴为材料,建构了一种以过程-有机和关系为基本特征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试图建立一种过程-关系的宇宙论,从而使当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一场从实体到过程-关系的革命性变革。它提出的许多新概念、新范畴和新命题,诸如"生成"、"摄入"、"创造"、"过程即实在"、"存在即生成"、"生成即创造"、"万物内在相关"和"无主体能经验两次"等,给当代哲学思考提供了无限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邵晓舟 《求是学刊》2013,40(1):135-140
在泰州学派的美学中,"生"规定着美的特征。血肉之躯承载的生意淋漓的生命是"生"范畴的根本含义。美从一开始就与"生"不可分割,人之"生"作为具体而微的缩影,凝聚和赅备宇宙万物之"生"。"生性"、"好生"和"生机"三个层面,蕴藏着"生"的道德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的超越力量。人类日常生活实践千头万绪,能成其为美的,唯有符合"生"这一特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江洪明 《社科纵横》2014,(12):22-26
能否正确言说和诠释"左"右,有效抵御和消解"左"右倾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关乎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进。在"左"右问题上既要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乱言妄言的倾向,又要反对噤若寒蝉、避忌隐讳、语焉不详的倾向。慎言而不讳言"左"右,是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而得出的理性结论。剖析和肃清"左"右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邰蓓 《求是学刊》2014,(2):39-46
精神分析将"欲望"置于家庭结构之中,置于社会法则之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成为资本主义的同谋。与此相反,德勒兹和加塔里在《反俄狄浦斯》中倡导解放欲望。他们将"欲望"与"生产"、"欲望"与"机器"联系起来。"欲望"、"生产"、"机器"是来自不同领域的概念。在德勒兹和加塔里的文本中,它们彼此连接,形成共振。  相似文献   

15.
徐艳 《社科纵横》2014,(4):23-2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既为"复"兴,自然蕴含着"再次"之意,而此"再次"并不等同于"先次",而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先次",其深层次蕴涵着价值观的"再造"和重构。从"中国梦"背后的价值支撑能够生动体现中国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嬗变。以此嬗变过程为视角,足见崭新价值观的"复兴"正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支撑和内涵。只有在充分展现个人能动性的基础之上,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将物质性和精神性、社会性和公共性、个人梦想和集体梦想完美统一,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民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质、原因、答案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问题本身、学校的内涵以及杰出人才的定义等内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这一命题本身的真伪性、"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之陈"的同一性等内容。在探讨"钱学森之问"存在的原因时,学者们主要考虑传统文化、哲学与意识形态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由此提出改进传统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改进高等教育哲学和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国家政策和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改革教育体制和设计具体制度等解决措施。未来,"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大体包括三个方向:"钱学森之问"的真实内涵与延伸内涵,"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类与量化研究,"钱学森之问"的解决路径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一词是"舶来品"。自"舶来"之时,我国学者就对其表现出极大兴趣。然而,由于受民族、地域及研究个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对"跨学科"的理解和诠释复杂多样,理解和诠释的"原汁原味"程度亦有待商榷。因此,有必要对"跨学科"概念进行厘定。其中,通过与"学科"进行比较,能够更明确"跨学科"是对"学科"的否定式发展和延伸。此外,当今社会"跨学科"研究已成"大势",不可避免。"跨学科"研究是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推进思维方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创新的重要动力。虽然"跨学科"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瓶颈问题。伴随着问题、障碍的清除,"跨学科"研究的光明前景可翘首以盼。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1):1-4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坚持"四个自信"就是要确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中国特色"的价值核心和实践内容,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敢于探索、勇于试错的重要政治优势和历史经验。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的要求,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22,(1):13-19
唯物史观关于历史本质的阐释表明:"四史"教育就是认识自身、实现自觉、凝聚共识和把握规律的活动,其基本功能是促进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实现"四史"教育从必修到修好的衔接转化,要从历史的长度、宽度、深度和向度出发,理解和把握"四史"蕴含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带来的独特贡献和世界意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前提、演进的趋势方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0.
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当地孤残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出发,面向孤残儿童广泛传播、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采用多种形式,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引导全市孤残儿童自觉把个人成长与祖国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营造有利孤残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六一"前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