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驰 《社会科学》2001,3(9):63-6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人们对它的阐释、理解的角度不同 ,价值取向不同 ,形成了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全球化理论。有的学者从市场经济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 ;有的学者从信息通讯角度提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间障碍在全世界的自由传递 ;有的学者从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面扩张 ,或谓“全球化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另一名称” ;有的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全球化就是消解文化的本土化 (民族化 ) ,实现全球文化一体化等等 ,不一而足。不管各家观点如何歧异 ,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国际机制理论和"球权"理论都产生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机制理论从机制、制度的角度解读国际合作,"球权"理论从权利的角度解读国际合作.通过梳理国际机制理论与"球权"理论的理论内涵,比较这两种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得出一些相应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此大环境下哲学也面临新的课题。基于此,本刊刊发“哲学与全球化”为栏目的5篇文章,这是2006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日本哲学会主办、浙江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承办的题为“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西问题与视点出发”的中日哲学论坛上的交流论文。这组文章分别从“全球化的‘哲学’意义”、“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论课题”、“全球化与共生思想”、“全球化与哲学的可能性”、“实践、文化与全球化———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等不同角度,探讨全球化与哲学的关系。开首篇为鹿島教授关于全球化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哲学的自我反省两个方面的论述,认为既要使哲学成为大众的哲学,也要从“哲学”的原本意义出发拓宽其内涵。这组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侧重点不同,对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交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隐喻翻译难以达到“形神兼备”成为翻译难题。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难以互相接近。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介绍了三种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旨在使译者在翻译隐喻表达时既能保其意又能保其形。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福柯的话语权力生成理论 ,较全面评析阿里夫·德里克对“全球化”进程的解读。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1 )发展主义是全球化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2 )“全球化”是建立在欧美中心基础上的一种乌托邦主义 ;(3 )“全球化”是以牺牲弱小民民族利益为代价的 ,存在求证存在是一种主动迎接挑战的积极姿态。  相似文献   

6.
从“两种生产”理论透析“剩女”现象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剩女”现象在国内已经被各方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窘境不可忽视。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解读“剩女”现象以及所产生的窘境,剖析这一窘境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传开 《学术界》2006,1(2):158-160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必须通过“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路径去实现。但不能把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分割开来,也不能把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看作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路径。它们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同一种路径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相结合,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机遇和回应:面对“全球伦理”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伦理”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讨论中的一个理论热点 ,也是应用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亮点。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全球伦理”思潮 ,我们应对其作一整体的思考和回应 :从全球利益和未来发展的角度 ,对整个思潮作一总的评价和分析 ;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角度 ,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其消极的取向 ;从目前国际国内的条件出发 ,提出当前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现的。从“康斯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参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化”为个案,通过一种词汇学意义上的考察,实现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建构主义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直接碰撞与对话,展现不同理论各自的合理性和限度。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重新界定“城市化”概念,实现对“城市化”更为完整的哲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波纹腹板H型钢梁顶底角钢半刚性节点进行静力荷载下的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角钢厚度和梁高对半刚性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角钢的厚度,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和抗弯承载力呈增长的趋势,但随着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其增幅逐渐减小,当角钢的厚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对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和抗弯承载力影响不大;增加角钢的厚度,节点的延性会降低;增加梁截面高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及抗弯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雁冰 《阴山学刊》2007,21(4):47-49
本文着重讨论了不同顶角以及不同折射率对玻璃棱镜折射率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对棱镜的偏向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先进生产力理论研究丰富和创新了生产力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该从宽广的视角看待先进生产力,由单纯的经济技术角度到扩展的宏阔的社会哲学层面。一般而言,先进生产力具有绝对和相对的二重性。先进生产力的判断标准应该是经济效率标准、具体时空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统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中国先进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14.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命题 ,本文通过对“中和”二字之语言、语境意义及语言结构的谨慎考释 ,对“中和之美”提出质疑。倚藉“中”的工具理性意义与“和”的价值理性意义分析 ,求证“中和之美”之“中”的谓词性意义 ;再次探讨“中和之美”,对“中和之美”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闻建构:从收受主体出发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受主体对于新闻的建构作用,是基于人们对收受者在收受活动中主体性的发现和承认。在新闻传播过程不同环节的建构行为中,收受建构带有终极性的意义,对于新闻传播的最终结果是至关重要的。但以往人们主要是从传播者角度讨论新闻建构问题,因而收受者的角度便有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我国宪法解释的现状,无论从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方式解释宪法的社会基础和活动空间亦即其面临的现实动力和压力方面,还是解释的运作方式和实际表现亦即其个案和附带性质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宪法司法解释得以规范和奏效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在我国几个效力不同、功能各异和相对独立的宪法解释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宪法解释体制中符合司法的特性及其依附的政治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7.
运用企业生态理论,从不同企业生态IRM理论演变的角度,对中国企业IRM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再造IRM进行系统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在欧洲文学史上被誉为"奇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对叙事方式的开拓性艺术创新。其一,它大胆借鉴书信体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欧洲传统框架式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开创了多个叙述者叙述相同故事域的叙事结构;其次,在欧洲小说叙述视角的演变历程中,首创了欧洲小说旁观式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刘永谋 《晋阳学刊》2006,15(5):65-69
作为一种知识论,知识考古学引入了话语和实践使之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相对于科学史,考古学是从话语角度来看待科学的;相对于科学认识论,考古学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科学的。考古学对于传统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的改造,其目的就在于取消主体。考古学是一种无主体知识论,这直接表现为对历史连续性、真理和起源的反对上。考古学有着对知识、科学的独特理解。考古学无主体知识论对主体的否定,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认识论,不再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围,而是一种“反科学”。  相似文献   

20.
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及象似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不同角度及层次重新审视语言符号的属性,得出的新结论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语言符号的属性,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语言符号的属性而已;就语言的单个符号而言, 任意性仍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但在复合词和派生词及语言组合关系及句法关系上,语言符号具有高度象似性。象似性与任意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