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难污染是现代海洋污染的重要因素,而传统海难救助并不包括环境救助,因而导致海难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只有通过海难救助报酬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环境救助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本文由“无效果,无报酬”规则,到“安全网”条款,再到现行海难救助报酬体系和船东互保协会特别补偿条款,系统阐述了海难救助报酬体系的发展历程,提出在国际救助公约中引入船东互保协会特别补偿条款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分析渔业海难救助困境的外在表现,探究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救助客体的局限、救助传统的制约、补贴方式的缺陷等,进而结合海难救助特别是海上人命救助理论的新发展及中国渔业海难救助补助的实践状况,提出具体的制度化困境解决路径,分别为赋予渔业海难救助人独立的救助报酬请求权,确立渔业海难救助补助的基本原则,制定科学的渔业海难救助补助标准以及建立多元投入的渔业海难救助补助基金等。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特别补偿制度和SCOPIC条款存在诸多问题,需在海难救助法中建立相对独立的环境救助制度。这种新制度应克服现有制度之不足,有效激励救助人迅速施救,确立环境救助报酬并体现奖励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主管机关成为《海商法》上的救助方,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承认主管机关救助报酬的背景下,结合我国救助费用面临巨大缺口的现实,应承认主管机关的海难救助报酬请求权.同时,鉴于主管机关主要由国家配备公务人员及设备,并由国家财政拨款建立和维持,在确定主管机关救助报酬的具体数额时,应将《海商法》第180条中的奖励性因素排除,主要考虑主管机关的成本费用支出.  相似文献   

5.
随着船舶无人化趋势的发展,无人船的“无人”特征对海难救助的法律义务及责任承担产生一定的影响。无人船在海难救助方面可能面临法定救助义务和人道主义救助义务的约束,但在救生设备的配置、救助主体的定位及参与搜救的能力方面,由无人船承担海难救助义务在国际条约上仍存在适用上的障碍。“无人在船”和“救援能力不足”两方面的障碍并非无人船免去救助义务的抗辩理由,且无人船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救助优势决定其具有承担救助义务的必然性。未来法律规范应当在救助义务主体认定、救助措施选择、救助条件判定及救助责任限制四个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改,以期为无人船承担海难救助义务提供完备协调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海事强制救助属于海难救助的特殊形式,可定义为“海事主管机关,在其管辖水域,为维护公共利益,使用强制力,对遇险船舶或其他财产实施救助的行为”,其法律本质是海事行政强制。根据邻居原则理论,遇险船舶和相邻船舶存在邻居关系,对其负有普遍注意义务。遇险船舶的海难事故不仅对己船具有危险性,对相邻船舶也存在危险,故违反该义务,对相邻船舶产生潜在侵权责任。海事主管机关为维护公共利益实施海事强制救助,是对潜在侵权责任进行救助,存在救助效果,故享有报酬请求权。海事强制救助是对遇险船舶潜在侵权责任的救助,可参考国际油污损害赔偿体系,通过设立区域性海事救助基金,实现海事强制救助报酬请求权。  相似文献   

7.
海难救助是海商法所特有的法律制度。海运实践中 ,海难救助是通过船长与被救助人订立海难救助合同来进行的。本文对船长代表货主订立海难救助合同的权利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海运贸易日益发达的今天,海难发生概率增加,海事主管机关进行海难救助的次数也随之增加,但海事主管机关的报酬问题始终未能规范解决。从相关海事主管机关入手,提出其主体地位的特殊性,明确海事机关参与海难救助的性质,从而考量其实现报酬请求权可能遇到的阻碍,确定其请求物质报酬的衡量标准。据此提出对现行《海商法》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以期用法律手段来对海事主管机关海难救助报酬请求权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频发,各级政府在应对灾害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作为救灾主体的行政机关在对灾民进行救助的过程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与灾民行政救助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文试图从法律层面界定灾民行政敕助的概念、分析灾民行政救助的模式和法律控制的必要性,从而为灾民行政救助纳入到法律控制之中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随着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区际法律冲突在中国不仅已经现实化,而且地位日益提升,作为区际法律冲突问题之一的区际司法救助也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内地、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在政治法律、社会经济上存在差异,以致四地的司法救助制度在立法体例与制度的整体特质、司法救助的条件、司法救助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司法救助程序上表现出诸多的区别甚或抵触。为真正体现祖国统一原则,保障各地居民获得法律救助的基本权益,协调四地的司法救助制度极为必要。笔者提出中国四地司法救助制度的协调必须坚持同等待遇原则、主管机构合作原则、立足本地救助制度兼顾相关法域救助制度的原则,各地的立法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也需作出一系列的协调或补充。  相似文献   

11.
1989年通过的国际救助公约对传统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所作的例外规定,引起了海运界和贸易界的极大关注,从而导致某些国际规则和国内法的修订。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海上救助公约的发展及其对英国劳氏标准救助契约、国际共同海损理算规则和我国海商法的影响作了论述,并且提出了我国当前海商法应作修改补充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救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主要体现了民事诉讼费用的保障功能,它既不是对诉讼平等原则的背离,也不必然排斥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惩罚功能.在比较法的视野中,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救助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但它还应在法律渊源、申请主体、申请要件、审查裁判和裁判撤销等五个方面实现改进.  相似文献   

13.
政府对暴力恐怖事件中的受害人及其近亲属施以行政救助在实践中已经存在,但在现实中却缺少法制的考量:一来无明确的法律规范,欠缺法定的义务来源;二来无相应的具体制度和应急机制,无法保证救助行为的有效落实。面对现实与理想、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巨大反差,行政法学界有必要对我国暴力恐怖事件中的行政救助进行适当的质疑与反思:质疑其是否有存在之必要,反思其是否有改进之方法。如此,方能使法治理论契合现代社会发展之迫切需要,以突显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4.
由于海难救助制度存在缺陷及各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遇险财产难以获准进入位于沿海国的避难地,救助可能因而无果。鉴于各沿海国均有维护其水域环境安全之严重关切,有必要从公法上为海难救助制度的有效实施添加所需的因素,确立强制救助原则,建立以有条件准入制度、有效的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救助和防污染合作实施体系为核心的区域性救助合作机制,以此切实减轻和消除区内国家的有关污染和赔偿忧虑,责成区内国家合作采取救助及必要的防污染行动,有条件地为遇险财产提供必要的避难地以促成救助成功和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由国家对因犯罪而遭受重大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以致陷入困难的被害人及相关利益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过渡性经济补偿措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础在于国家责任。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性质既有司法属性,又有社会保障属性。其救助对象范围的确定受一国对相关制度性质的认识、立法之理论基础,以及经济社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范围应为因犯罪行为造成死亡、伤残,或重大财产损失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刑事被害人或需要其抚养、赡养、扶养的近亲属。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服务行政的兴起,以国家和政府为责任主体的行政救助制度已成为现代国家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机制.对此,行政法应当积极回应现实的需要,拓展传统行政救助的内涵,进一步完善行政救助立法体系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和法律完善,从而实现社会救助管理的法治化,是中国社会救助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提出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的理论范畴,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同时,中国社会救助事业要以社会救助的管理法治化为引领和依托,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以及事权责任明晰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此外,在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和制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建设社会救助和谐文化,促进社会救助的结构优化,努力打造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19.
海上救助,是指无救助义务的人于他人的财产在海上或其他通航水域中遭遇危险时自愿予以救助.救助获得效果,则救助人有权就获救财产请求相当的报酬.海上救助法由来已久,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目的在于鼓励海上救助.在陆上救助中,救助人自愿救助他人的财产,救助成功,救助人可能会得到某种奖励,但无权就获救财产请求救助报酬.所以,海上救助是海商法所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美国海上救助法属普通海商法.美国是《1910年救助公约》(Salvage Conventionof 1910)的缔约国.1912年,美国国会制定和通过了《海上救助法》(The SalvageAct),该法和公约基本一致,因此,美国法院一般引用该法而难得引用公约.此外,在《美国法典》第10篇第3分篇“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第14篇“海岸警卫队”、第33  相似文献   

20.
对己无害危难救助是指无特定义务人在对自己无危险的前提下,对有生命安全危险的人提供救助的行为。对己无害不是完全没有损害,而是相对于被救助人的生命权而言,其救助行为对己无损害或者损害较轻。传统理论认为对己无害危难救助是道德义务而非法律义务。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公民道德素质日趋下降的今天,见死不救或见危不救靠道德谴责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时,将对己无害危难救助这一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