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俊琳 《社会学》2007,(2):47-54
本文采用深度访问法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借用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以及齐格蒙特·鲍曼的“我们”、“他们”、“陌生人”概念,阐释了回沪知青子女自我概念的认知过程,同时探讨了家庭、同辈群体等社会化主体以及所处的社会化阶段对回沪知青子女的影响。研究认为,回沪知青子女所处的社会化阶段对其自我  相似文献   

2.
李技术员     
也夫 《老年世界》2009,(15):13-13
我们下乡的地方叫杭锦后旗知青农场,北依阴山,毗邻五加河。记得当时约有三四十号知青。说是知识青年,其实知识并不多,还有小学或初中毕业的。即便是高中毕业生,从大革文化命的年代走过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时期,也根本没学到多少文化,所以,连谈恋爱都不会。知青里有几个“输入型”的,他们是从四川自贡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输入”的,其余都是本地人。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60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距今已经整整40年。在40年后,让我们将目光对准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异地知青结为伴侣,在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生活。退休后,他们辗转回乡或来到伴侣的故乡,维系家庭完整的同时,也品嚼着生活的五味——  相似文献   

4.
1982年10月,一位下乡知识青年斗胆上书,请求把知青的农龄纳入工龄计,惊动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知青待遇作了重要指示。1983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指出:知青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计算到工龄中去。这年9月,知青衣龄普查在全国展开,八千万知青的农龄变成了工龄。那封改变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誉为“知青福音书”,而斗胆写这封信的人是湖南湘潭的一位老知青,她的名字叫肖芙。18年后,在合肥郊区,记者有幸与这位巾帼英雄邂逅。一番长谈,揭开了发生在18年前的那次壮举的内幕。“文革”结束后,下放知青纷纷回城,…  相似文献   

5.
知青老太太     
李瑞敏 《老年世界》2010,(17):30-31
我今年63岁,熟悉我的老年朋友、青年朋友甚至小朋友称呼我:知青老太太或知青老奶奶。我从十六岁到兵团屯垦戍边,沿着知青的路一直走了三十九年。  相似文献   

6.
知青在青年时期遭遇的发展问题在上山下乡结束30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为数众多的人,尤其是知青子女。本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根据知青日记、书信及回忆录,从发展心理学中Marcia的四个自我同一性类型及Higgins关于整合“理想自我”、“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角度分析知青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家庭治疗中Stierlin的“派遣”理论和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分析知青的发展问题是如何延续性地影响知青子女心理成长的。  相似文献   

7.
1968年毛泽东号召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转折点,自此,知青下乡的主要任务由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转变为"接受贫下中农教育"。运动对于改造知青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刻不能放松;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青年思想改造的大课堂,但在动员方式上应因人而异地提出倡导性要求,而不能强迫;知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不能采取轰轰烈烈的运动方式;让知识青年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无可厚非,但同时应注意对他们大胆培养使用,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著有《中国知青史》的刘小萌博士新近又推出了《中国知青口述史》(以下简称《知青口述》)。该书50多万字,是从他采访过的数十位对象中择取了13位知青的口述编纂而成。从类型上看,作者尽量想使它具  相似文献   

9.
我是《老年世界》的忠实读者.最近看到《老年世界》又增加了《草原知青》栏目,十分高兴,因为我也是上百万草原知青中的一分子。现在我想把自己在农场、兵团16年的经历和思念之情告诉《老年世界》的读者朋友们,因为当年的兵团战士如今大都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让我们共同在老年世界怀想知青岁月,重温知青精神。  相似文献   

10.
雪松 《老人天地》2010,(7):19-19
46年前,谢方一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湖南农村.那时他特别瘦,知青们给他取外号“排骨”。可就是这块好“排骨”,不怕苦和累,硬是在农村战斗了十多年,直到1978知青大返城后,他通过努力成了知青中第一批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对于在那个特殊岁月里当过知青的人来说,这首歌恐怕为很多人所熟悉。这首歌原名叫做《我的家乡》,又名《南京知青之歌》。它的作者是南京人,而且就是当年的知青,他的名字叫任毅。  相似文献   

12.
来访者自述:(舒儿,35岁,公司会计)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小时候,在那个小村庄,我是长得最漂亮、学习最好的姑娘。上大学后,当父母带着我再次回到城市的时候,我看到他们发自心底的喜悦。那时我就许下心愿.一定要把全家人迁回城市。  相似文献   

13.
贾宏图 《老年世界》2008,(11):18-19
对返城的知青来说,北大荒总是个牵挂。离开自己当年插队的地方黑河已三十多年的上海女知青陈宜芳,又回到了那片深情的土地,她要寻找的却是她自己的一口棺材!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代上海大批知识青年的移民运动已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忘的一页。二十年后,他们的子女回来了,圆了他们回归故土之梦。如今回沪知青子女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化标识  相似文献   

15.
高晓萍 《老年世界》2009,(15):12-12
知青朋友: 本刊从今年第15期开辟“草原知青”栏目。您一定还珍藏着一些那个年代的老照片吧,它或许会勾起一段温馨或者辛酸的故事,或许能开启您尘封已久的记忆……请翻看一下您的相册,拾起一段往事,回眸逝去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好几岁。父亲是从城里下放到城郊农场的知青。说是知青,却没学到什么知识。由于某些原因,他被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他深恶痛绝的农村。成了大龄青年的他,无奈之下,忿忿不平地娶了农村姑娘并且是半文盲的我母亲。他们的婚姻像玩笑一样开始了。这情景仿佛是一幕永远演不倦的戏,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  相似文献   

17.
从“知青一代”的职业流动看社会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回顾性调查资料分析了知青一代人的职业流动特征,以及与其前后两代人的差别,论证了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对个人职业流动的决定性影响,和个人文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应对知青一代这个特殊的人口群体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老人天地》2010,(10):11-11
由知青作家梁晓声编剧、张新建担任总导演的40集电视剧《知青》目前正在黑龙江黑河拍摄,这部戏是梁晓声在《年轮》之后时隔15年再次执笔知青生活。  相似文献   

19.
沈黎明 《老年人》2012,(11):24-25
1982年,一位女知青大胆给中央领导写信,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此作出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365号文件,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这位写信的女知青为湘潭人萧芸,她  相似文献   

20.
下岗之后,当年的下乡知青又重新回到20年前插队的农村。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她战胜了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用瘦弱的肩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天空。面临下岗,她不怨不尤地说:“乡下人可以进城做工,城里人也可以到农村种田。”1973年9月,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杨春霞高中毕业,从武汉到湖北省汉江农场红光村插队落户。孤寂中,杨春霞与同队的知青翟新社相爱了。1978年,根据有关政策,他俩结束了5年的知青生活,同时被安排在武汉一家集体制工厂当工人。次年初,他俩喜结良缘。十几年来,虽说他俩日子平平淡淡,可倒也实实在在。后来,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