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因发生于"五四"运动前后,因此又被称为"五四"启蒙。这场运动将以资本主义配置为典范的现代性观念广泛传播,但最终中国还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文化心理上来看,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即"五四"青年传播的启蒙思想本身存在误读,混沌不明;近代中国的启蒙一直面临着"救国存亡"的压力,社会主义更好地回应了富国强民的需求;儒家传统文化作为群族心理和生活方式参与进现代性建构,影响着民众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超越了以前一切启蒙思想家,实现了启蒙的中国化;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准确地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实质,从而把握了近代中国启蒙的主题;精确地阐述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理论内涵,揭示出中国近代社会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与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存及其互相依赖的关系,从而说明了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将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渗透在毛泽东思想之中的是其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因此,科学分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正确了解、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启蒙,作为中国近现代崛起的文化范式,实质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与过程,它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进化息息相关.大众传媒与中国启蒙运动的关系经历了建构时代与解构时代的更迭.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行,大众媒介在对启蒙形成强大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它将迎来一个传媒英雄协同思想大师为主体、多向传播、多元共融的温和的启蒙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运动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的运动,充满了内在的与外在的矛盾与冲突,因之,给胡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运动中定位,对之作出准确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不容易不等于不可能。综观胡适一生,他在我们这个世纪文化运动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以下三个运动:一是发端于十九世纪末、至今仍未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6.
新启蒙运动是为适应抗日救亡而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兼有学者和政治家身份的张申府,积极参加了此次运动。他对启蒙的阐释,对"实"和"理性"的大力倡导,都显示了他作为哲学家的独特之处,他基于民族命运的种种思考,在新启蒙运动中得到展现。张申府对新启蒙运动有倡导之功,宣传之力,贡献突出。  相似文献   

7.
现实和传统,是影响人们思想的两大因素。现实是思想的土壤,传统是思想之根。因此,要想透彻了解一个人的思想,除了研究生长他思想的土壤之外,还要深入地探讨他的思想之根。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之根。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根文化,而不是独根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不是一元的单一文化,而是多元的合成文化。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研究毛泽东的重农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试从经济、政治上、文化、教育和社会建设这几个角度来探讨毛泽东的重农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事件,德国浪漫主义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本身与启蒙有着复杂的思想关联,既是一种"反启蒙运动"的主要形式,同时又延续了启蒙的基本观念,力图解决启蒙运动的危机,实现启蒙的自由平等理想。澄清浪漫主义与启蒙思想传统的思想关联,有助于真切理解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张钢18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法国启蒙运动是这个时代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它直接影响并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启蒙运动,使人类思想的变革逐步走向高潮。在法语中,启蒙(lumière)一词既有“光明”的意思,又用来指“伟人”,其复数则表示“智...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传统文化观始终处于批判与妥协、否定与继承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为了通过思想启蒙以培养近代新式国民,他激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的考虑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他又不得不继承传统文化。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颠覆和避免专制集权,但他也试图从传统文化对专制政治的反抗、对权威思想的怀疑和对平等的渴望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鲁迅的传统文化观,为现代中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4.
受欧洲中心论以及文化传播主义的影响,西方学术界长期忽视启蒙运动对拉丁美洲的影响,认为拉丁美洲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作为一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在拉丁美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是以先进知识的传播为核心的,具体表现为启蒙书籍的输入与传播、学术组织的创立与发展等,这一过程促进了拉丁美洲独立思想的产生以及拉丁美洲本土科学的发展。同时,拉丁美洲对启蒙思想的接受是有限度的,拉丁美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将欧洲启蒙思想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了调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主题是启蒙,但百年的启蒙工作并非顺坦.作者通过对百年中国启蒙思想史的梳理,认为其原因既在传统的思想语法之束缚,又在现代学人对影响中国文化定向的一些关键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性判断,特别是作为启蒙思想者,其自身却又大多处在待启蒙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16.
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泛欧文化与思想解放运动。英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旨,符合启蒙的基本概念与精神实质。在启蒙时间的厘定上,十七世纪中期的英国就已经步入了明显而又深具自身特色的启蒙时代。这一历史现象得以生成,赖于英国此前业已形成的流动性社会分层结构、权力世俗化取向的政治传统、席卷欧洲的科学革命以及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等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评论内涵丰富,仅将其视为政治斗争的需要失之简单。它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儒家的“大同”文化传统,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毛泽东这方面的思想既体现了他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意识,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意识。这充分表明,毛泽东确实堪称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社会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启蒙开启了现代社会的进程,现代性深深扎根于启蒙运动之中。本文对现代性的起源做出历史的考察,探讨了现代性与启蒙精神的渊源关系,并深入分析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理性与主体性)在文化、思想领域确立自身地位的过程,指出启蒙理性僵化的思维方式乃是造成现代性的矛盾与异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9.
新启蒙运动发生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的历史时期,基于抗战、救亡的目的,知识界对之前的五四启蒙运动及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与重估,彰显了一定的理性精神与文化自觉。新启蒙运动之"新",主要体现在对五四的继承与超越、对传统文化的重估以及新文化综合观三方面。虽然新启蒙运动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由于在运动中知识界积极倡导文化的民族性、启蒙的大众化与文化的综合观,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而且,在新启蒙运动中所确立起来的对待中西文化的立场、态度及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是"西方"向"诸民族"的文化转型过程,而西方启蒙思潮为各民族国家积累新的文化资本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17—18世纪以来,西方诸国俗语文学的经典建构既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语言体制化和俗语文学经典化是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步骤;而各民族国家的文学经典建构既是民族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现代西方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