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主要表征为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和完善既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由单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机构(企业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政府)构成,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效发挥的途径就需要从三个层次的主体的思想观念和健全体制等诸方面入手,具体分为凸显问题意识、优化思维方式、健全创新体制。  相似文献   

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主要表征为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和完善既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由单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机构(企业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政府)构成,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主要由创新主体取得创新理论成就的知识转化能力、人格品性素质、思想观念意识以及社会体制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体系结构还是建设路径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廓清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基本前提。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及其关联机制构成了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对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以及关联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路径建议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虞文 《日本研究》2012,(2):107-112
比较不同国家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有助于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科学成果和社科成果转化的研究,把握社会科学评价的规律,加大评价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让社会科学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和日本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的异同点,发现二者都存在评价的专门人才缺乏、评价标准和对标准的理解不统一、重视论文被引用次数等次优评价方法的相同点;而在评价主体、评价时间和评价制度的完备性方面存在不完全相同的做法.最后,通过比较中国和日本在这些方面的异同,学习日本成果评价的先进做法,我们得出应该建立全国联网的项目库、成果库和专家库,培养科技评价专门人才和扶持民间设立社科成果奖励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管理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子系统,通过科研组织、选题制定、计划实施、过程管理以及成果评价等方面,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有着重要作用。科研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有协调互动功能。要充分发挥管理创新在科研实践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将管理创新纳入科研创新的范畴,在政策导向上予以重视,在评价机制上予以科学认定,通过科研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目标、功能、任务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学科的渗透、交叉与融合的不断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越来越要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重过程向重结果、从重静态评估向重动态评估转变。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预测性和超前性、社会效益的滞后性、实践检验的不普遍性和间接性,它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在评价的客观性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确保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公正性以及操作的简便性,并以此为契机形成一个科学、健康的科研导向,一直是广大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标准是科研管理创新的一个不懈的课题。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目标、功能、任务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学科的渗透、交叉与融合的不断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越来越要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重过程向重结果、从重静态评估向重动态评估转变。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预测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8.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运用实验等方法,存在所谓“不可能论”和“不能论”,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适当地运用数学、统计学等作为基础知识的实验方法,其实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吸收科学发展新成果的创新之举,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研究搭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范式的现状及特征,以软科学成果的要求为切入点,揭示目前哲学社会科学评价范式的矛盾性,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评价范式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评价内涵非常丰富,其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不同的评价主体具有不同的评价动机。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目前社会科学评价主体的公信度不高、评价动机不纯,而广受社会公众所诟病。评价主体及动机在社科评价中具有决定地位,要正确认识社会科学评价主体与动机之间的关系。通过剖析目前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及动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社会科学评价政策、改善评价方法、构建监督机制,树立具有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形象,引导我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全新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解放话语权,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目标,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念,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途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诉求和基本取向,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首当其冲的要务。  相似文献   

12.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 ,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本质 ,但是它又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人文性质和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注重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既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前提。创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从文明格局的高度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特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二是以包容并蓄的方式拓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视角与内容,在研究创新中优化主导地位,克服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傲慢和无力失语的意识形态虚弱症状;三是秉承开放学习的心态对国外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在借鉴交流中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克服封闭自语和盲目崇外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创造无隗于时代的意识形态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 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 时期,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 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 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 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 “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 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 “国工程” 。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 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体系 创新能力 学科群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great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has given rise to five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opening a new era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11-2015) will witness the arrival of a new stage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novation in individual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will develop into innovation in fundamental theories,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methodologies; the innovation of individual disciplines and perspectives will give way to the rise of new groups of subjects and to innovation based on synthesiz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disorderly competition will be replaced by orderly progres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nation, 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is as important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s in their counterpart, the natural sciences; they are like the two wings of a bird or two wheels of a cart. Our innovation plan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hould strengthe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stablish “national aims” and launch “national projects.” Systematic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going global constitute the basic task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16.
当前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下功夫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先进性 ,在代表“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上下功夫 ,使理论研究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下功夫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牢记宗旨 ,在代表根本利益上下功夫 ,把科学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面向社会、推动普及 ,在促进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知识、增强执政能力上下功夫 ;必须坚持贯穿全部、统筹全局 ,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突出 :突出现实 ,贴紧要务 ;突出重点 ,破解难题 ;突出优长 ,打造精品 ;突出创新 ,繁荣学术 ,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创新,大多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实际出发,鲜有从古今问题、中外问题等比较角度出发来思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学科创新的维度与学科建设的原则,借宏观考察民国时期的学科布局和新中国的学科建设等历史经验、回顾我们自身经历的过程,来探索未来学科建设与学科创新的可行与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区逻辑,厘清阻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价值矛盾,探索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制度路径,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创新、整体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科研管理的内部制约因素是影响科研管理水平的内因,而科研管理的外部制约因素是影响科研管理实效的外因,本文认为,外部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促进科研管理的重要平台。文章在借鉴历史上幕府制度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行体制下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障碍,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我国现行哲学社会科学外部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