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赣西北客家佛教道士所从事的度亡醮保留了客家文化的鲜明特色。客家度亡醮有着繁杂规范的超度仪式,具有浓郁的佛教拯救意识,并以之与本籍的道教道士所从事的道教度亡醮形成泾渭分明的民俗文化界别。赣西北客家道士的度亡醮糅合了佛教与民间传统的巫教、当地本籍的道教,形成别具一格的客家民间信仰——普庵香花教信仰。客家佛教道士通过度亡醮来谋生,也同时通过它来传承客家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赣江流域与客家民系有没有关系,有何关系?它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占有何等地位?这些都是中国客家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拟从赣江流域与客家民系迁徙、赣语与客家话之间的关系以及赣江流域在客家文化传承上的地位等方面来加以讨论,以期引起前贤同好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赣江流域与客家的迂徙 我们习惯上称客家民系形成以后生活于客家地区的居民为客家人。客家民系的形成,基本的地域标志在闽西,时代大致在两宋。赣南与粤东北大部分当今客家人聚居地则是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在地域获得充分发展之结果。因此,本文所谓客家先民主要指自北而南迁徒,  相似文献   

3.
客家迁徙史的教训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根在中原,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学术界及客家人士,在论述客家之形成与客家精神时,无不把它和中国古代人口迁徙史连在一起。他们认为:客家性刚强、重礼节、重道义、重理智、好学问、讲伦理,“均表现出中原民族气质。惟几经离乱,披星戴月,更养成坚忍卓绝、耐劳、耐苦、独立奋斗之精神,养成其向外发展,冒险犯难之精神”①。客家人“不是征服者,而是和平的移民,……他们经过艰苦奋斗,长期迁徙,终于抛弃了安土重迁的!日习,勇敢地走向世界各地,锻炼出一种坚毅不屈的客家精神”。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几经迁徙,“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赣南客家民间音乐是由客家民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其勤劳智慧的先祖在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整个华夏文化宝库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束独具异彩的奇葩异卉。赣南客家民歌乃是若最具特色的代表,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文化背景极为复杂。今天的客家民系是在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居住地,闽、粤、赣三角交界地,但历史上的客家先民在其居住地的那一天起,就长期处在一个居无定所的游离状态,当其他民系定下来时,只有客家还在飘忽不定中,与“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身世相关联。从历史学、社会学、民…  相似文献   

5.
客家族群特殊的文化与地理分布,形成了客家民系独特的民事习惯法,但一直未得到客家学和民间法研究的重视.客家民事习惯法以历史传承坚韧、商事习惯稀少和物权、亲属规则发达为鲜明特征.客家民事习惯法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在土地坟山、契约和亲属继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规则与含义.以"滴血发誓"查证事实的方式,对查明案件事实更是颇具功效.在客家地区,合理引入客家民事习惯法作为正式国家法的补充,在民事调解和司法裁判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客家是个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原南迁汉族与南方畲族等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族群.本文重点阐述了传统客家社会宗族合力创族学、设学田之俗,进而分析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观念在民间信仰、居住建筑及装饰、民间熟语与童谣儿歌及其它民俗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刘延刚 《中州学刊》2004,(3):158-160
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释、道二家是学术关注较少的领域,该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思想和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对比研究,在学术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二者分别代表佛、道二家回应近代中国社会,迎接西方科学文明的挑战而对中国佛、道二教的现代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从宏观上历史地分析了二者在佛、道二教现代化史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集中地和大本营,扎根于其中的契约习惯可视为客家民事习惯的代表,对客家族群的日常经济生活发挥着重要影响.客家契约习惯特别看重书面形式,流行实践性契约.由于受宗族习惯的影响,客家民系对家庭事务契约的代理人有约定俗成的排序机制,代理人对外签约享有广泛代理权.客家民事习惯法中,凡有定金、违约金的情形,违约方不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违约的保证担保仅有连带保证担保一种形式.租不过半、息不超本和人死债灭等民事习惯,则人性化地限制了过分沉重的债务.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6,(6):45-49
历史上佛道二教不断发展的同时都主动向世俗封建政权靠拢,衍至唐代二教都得到充分发展。二者的兴盛与唐朝的政治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借助统治者们的扶植与尊崇、经济上的支持、良好的学术环境为佛道二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之,唐代政治运用佛道为其服务,佛道二教的发展为唐代统治者的治国提供了舆论影响,巩固其政权的统治。认清这一关系,有利于我们从宗教这个角度更深入地去了解唐朝社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全面、关键、决定性的影响。客家民系主体来自中原河洛,在闽赣边地开基创业奠定了客家文化物质基础。客家重构中原式宗法制社会,形成客家文化的社会基础。客家传承河洛文化刚健自强、厚德、文化和重礼的基本精神。成为客家思想文化的理学根源也在河洛。  相似文献   

11.
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虎 《文史哲》2002,(3):128-134
汉族民系之一客家的民居,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社会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其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前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共同体聚居制度和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后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坞堡建筑。中原地区这两种居处制度与南迁后的生存、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客家民系特色的住宅和居处方式。客家民居的两个基本特征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凡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没有成为客家人。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虽然强调民俗学既是历史学,也是现代学,但是,更多的学者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民俗事项的研究,这种研究态度形成了当今中国民俗研究的两大取向,一是普同性倾向,漠视民俗现象的地方性特点,一是社会进化论的线性视野,在潜意识中将民俗看作是现代化的对立面,是停滞的、落后的文化,以传统/现代、野蛮/文明、乡村/都市等二元对立观念作为研究的支配逻辑.本文从客家研究的历史梳理出发,反思客家研究的普同性倾向与地方性文化差异之间的困境,以及客家民系的现状--仍然处于不断地发明之中--所产生的复杂问题.据此提出从"地方性"视野出发,强调地方性文化对于客家民系的普遍性、历史性、现代性的整合经验,研究客家文化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古代福建汀州所在的汀江流域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福建客家聚居的主要区域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客家民系发展中起着人口聚落、繁衍和族群认同作用,也成为当今世界客家血缘寻根和文化寻根最重要的区域。客家只有在通过血缘与文化寻根达到客家族群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客家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期经学家的迁徙现象时有发生.迁徒经学家为南北朝经学融合态势的渐趋形成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一、促进了南北朝经学传习范围之趋同;二、促进了南北朝经注内容之交融;三、促进了南北朝经学文本之交流.迁徙经学家为隋唐经学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是客家源流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继东晋末年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客家南迁运动 ,而且结果还催生了华夏民族中一个独特民系———客家族群的形成。仅以这段时期的客家源流而言 ,其流寓于以后成为客家基本住地———闽粤赣边的北方汉民 ,比之上一历史时期不仅移民来源更为广泛 ,而且移民数量也更加庞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唐末黄巢起义而使大半个中国处于战火之中外 ,还有五代各地割据势力的纷争和北宋软弱国力与消极政治所带来的社会混乱 ;另外 ,闽粤赣边特别是闽西和粤东在这一时期相对安定与人烟稀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湛若水与王阳明曾经围绕儒释道问题展开直接论辩.相对而言,湛若水比较强调儒与释道之间的异,王阳明则更强调儒与释道之间的同;湛若水排斥佛道二教的态度较为激烈,王阳明对待佛道二教的态度则比较温和.两人对待佛道二教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既与他们修习佛教、道教的不同经历以及所接受的佛教、道教的不同影响相关,又与他们的卫道意识、自立门户意识有所差异相联.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46-152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底层百姓重要的精神饮品,是中国传统社会俗雅文化的综合体,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明清时期,鄱阳湖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湖区民间信仰神灵与佛、道二教互融共存,特别是湖区民间信仰的佛教化,这与佛教名山庐山的宗主地位的辐射作用密不可分,与民间佛事活动、观音菩萨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也不可分割。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民间信仰与佛教交相互融,尤其是民间信仰神灵的佛教化,呈现出佛教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客家形成于南宋论张天周客家人口众多,分布范围极广。由于它具有自己的方言、习俗、精神、自觉意识等社会文化传统,特别是随着客家人在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因而海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客家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客家民系形成于何时,却...  相似文献   

19.
两宋之际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之际,是畲族和汉族客家民系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此前,畲族先民(主要包括南迁武陵蛮与闽越土著两部分)与客家先民(主要指南迁的汉人)的相互关系有斗争,有合作,以斗争为主;两宋之际,在反抗封建苛政特别是榷盐弊政的共同斗争中,蛮汉人民的联合斗争成了彼此关系的主流,在合作中加深了交流,加强了融合,因而形成了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在这一新的格局中,畲族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同时也孕育催生了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  相似文献   

20.
台湾客家精神特征的形成,来自客家族群开山拓土的迁徙历史和悠久的文化记忆,又可追溯到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底蕴。透过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在铭记故乡的祖根文化记忆、传承耕读文明的客家庄生活方式以及坚守客家的语言、族谱和民间崇拜等方面,都可寻觅客家族群生活中保留的河洛文化遗风,也由此见证了客家“根在中原”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