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体性 ,却忽视了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很难取得真正理想的教育效果。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矛盾的双向互动 ,阐述了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主体性有效发挥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含义的科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把受教育者或教育者当作客体,是笼统、抽象、不明确的,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应该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状态,是其主观世界,以及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等教育主体的行为对象.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应当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它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层次性、可变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某些规律,能为完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创造一定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应当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它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层次性、可变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某些规律,能为完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创造一定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语言分析法。运用语言分析法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自我教育时应采用语言分析法,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实施教育时应采用语言分析法,教育客体自我教育时也应采用语言分析法。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的规定性,目前在学术界大致可以归结为"主体———客体"与"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两种不同的分析结构模式。教育中主客体双向运动的原理从理论上与实践中证明了"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分析结构模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客体性主体的性质,转变教育理念与工作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以人格力量为主的非权力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一个主体性概念而不是客体性概念,主客二分的客体性恰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体性根基在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信仰教育构筑主体的审视态度和认知视野,关联人的意义世界,最终作为主体掌握世界的“生命线”和生存方式而在主体那里确立。  相似文献   

8.
网络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新的特质,产生了新的主客体关系模式。网络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要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教育原则,确立教育主体"主导性"与教育客体"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教育观,构建主体与客体平等互动的教育过程观,营造符合教育客体价值需求的教育情境观。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做人的工作 ,必须研究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问题。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实际工作中 ,在注重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 ,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客体性 ,并有效促使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高度统一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有力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能动地作用于客体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的生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展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发生与发展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凝聚功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就要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观、主体观和任务观。  相似文献   

11.
体验是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对象世界,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对象化的过程,又是用主体的生命改造对象将对象主体化的过程。在这种双向交流中,审美对象的深度为主体的诗意体验的实现提供了最佳的形式,体验为审美对象的深度的呈现提供了最佳的契机,我们试图在这二者的双向互动中对其做动态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席勒美育思想的产生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西方的哲学传统与育人观念。即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和把灵魂看作是人的本性 ,因而重“灵魂净化”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奠定了近代唯理论的基础 ;康德哲学则把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朝主体性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遂导致了从灵魂净化到人性解放育人观念的形成。二是对康德的继承与超越。席勒正式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系统地予以阐述。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 ,成为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学建立的可能性,在于满足两个内在逻辑条件一是其理论构架应以主体际为基本向度,二是将"主体自然客体"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在交往实践观中形成的"主客主"结构,能够满足环境伦理学的两个看似矛盾的条件,使环境伦理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明确以数额较小财物为目标实施盗窃而误盗数额较大财物,但实际违背行为人意志的,属于对象错误而非对象偏离,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盗窃罪犯罪故意。对象偏离不是客观要件错误,不影响行为故意的成立;而对象错误可能构成客观要件错误从而成为排除行为故意的根据。犯罪故意是指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一方面,犯罪故意在行为人的行为中,而不只是在行为人的头脑里。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是犯罪故意的表达过程与实现过程。对故意犯罪而言,主客观相统一,正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近代人类主体性的张扬以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本文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以及相关主体性理论,探讨自然的主体性意蕴,完善人类的主体性,消除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关系,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研究人的主体性的心理结构出发,探索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问题。本文认为,主体性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结构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类实践活动能力,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塑造学生的主体性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主要表现为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异化、德育客体的反主体化和德育客体的非客体化。自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德育走出主体性困惑提供了发展机遇。它不仅有利于德育主体客体化、德育客体主体化,而且有利于德育主客体交互主体化。面对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德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媒体搭建德育交互主体性平台,有效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德育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形成德育共同主体性,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MPA教育主体缺失是影响MPA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文章探讨了中国MPA教育主体及其特征、MPA教育主体缺失的原因及表现,进而提出只有发挥教师价值引导的主体性、尊重MPA学员自主建构的主体性、强化学校环境塑造的主体性扣加强政府政策激励的主体性,并使各主体达到协调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MPA学员、学校和政府四主体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历史观中的偶然性既是与必然性相对应的范畴,也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范畴,后一种含义很少被人们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偶然性揭示了主体的受动性。这一思想阐释了偶然性范畴的价值观内容,是唯物史观人学思想关于个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偶然性的价值观内涵的人学意义在于,唯物史观正是以个人社会实践观为基础,结合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偶然性与主体性两个认识个人的视角,才把个人存在及历史作用的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