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晏子春秋>主要是通过记述晏婴的言行轶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全书所记的188个小故事都基本与他相关,基本是以他为中心选材和组织叙事的.所以,就此而言,<晏子春秋>的体制是近于后世的传记的.而其多以来源于民间的逸闻轶事为资材的做法也对后世传记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享有叙事之最的《左传》已经呈现出传记文学的基本形态,它的叙述策略,如征引、评点以及对人物的外视角透视等,都为后世传记文学所继承和发展。正是由于《左传》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中国古典传记才形成了与西方传统传记迥然不同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文帝时《孟子》立传记博士之事,《史》、《汉》无明文,前人争论颇多。汉初之博士制度沿袭秦制,广立诸子而不限于五经,故《孟子》以诸子书而得立博士当在情理之中,且《孟子》尊立博士亦有汉代相关著述及记载作为佐证。《孟子》传记博士之罢黜,史籍无载,当在董仲舒对策,提出罢黜百家之后。《孟子》“传记博士”之名未必是文帝时的称号,可能是后人追称。《孟子》被称为传在西汉文献中难以见到,基本只见于东汉乃至魏晋六朝时期的著作。较之西汉,东汉《孟子》的学术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孔孟并称已成为一些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以个体真实经历为内容的作品,强调“自”的反照功能。他传是由他人撰写的某传主的传记,强调从作者出发,观照他人。二者由于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因此对传主身份的认同也有所不同。同时,传记整体上亦表现出内容、风格及效果的迥异。  相似文献   

5.
赵建军 《阴山学刊》2009,22(4):60-63
《史记》中之所以没有史官传记,并非由于史料不足或史官地位卑微,而是别有隐情。因为遭遇“李陵之祸”,司马迁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结。而为补偿自卑情结,他不仅创作了史学巨著《史记》,而且创作了《太史公自序》,这实际上是《史记》中唯一的一篇史官传记,且具备世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胡适评传》一书 ,体现了李敖对胡适倡导的传记思想的理解 ,是李敖对胡适“新体传记”理论的大胆实践。他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细密宏阔的脚注叙述 ,展示出胡适成长的大背景 ,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 ;作品语言的简约含蓄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作者摆脱了传统传记单纯评价传主的单一的审美规范 ,高屋建瓴 ,以巨大的叙事空间和含蓄的描述语言使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厚重感 ,产生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晏子思想,首先有两个前提性的问题:一是晏婴思想的主要史料《晏子春秋》一书的真伪;二是晏子思想的基本倾向究竟是属于儒、墨、法、道哪一派甚或是自成一家?第一个问题决定着研究晏子思想能否以《晏子春秋》为客观依据,第二个问题则决定着对晏子思想的基本倾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作家传记作为一种研究性文献,具有史料价值。与具体文本相比,传记家同样是决定其史料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在总体以传记家的素养为主要言说线索的前提下,遵守传记道德和写作伦理,著者身份、学养和洞识能力,传记家的眼光与传材的搜集与甄别及“感悟传主”与必要而合理的“想象”“虚构”及推测,都是现当代作家传记史料价值构成的要素,且在具体实践中以共时性的方式产生作用。这个开放性的话题,需要研究者不断在实践中深化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晏子春秋》研究中,对其文体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它是属子还是属史上,由于《晏子春秋》书名出现甚早,它的含义就带有其成书时代的特征。"晏子"之"子"不是对老师的称呼,应释为"老爷";"晏子春秋"之"春秋"是史书的通称,所指乃"齐春秋",《晏子春秋》为专记"晏老爷史"的史书。由于《晏子春秋》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其谏辞问对,至刘向校书,将其按照谏、问、杂分类编排,变成了强调思想性的子书体例,《晏子春秋》变成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的子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下儒家首列"晏子",并非《晏子春秋》的简称,而是《晏子》更能体现其子书的性质,从此,《晏子春秋》就以子书的面貌流传于世,直至《四库全书》始还其史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10.
王一心以他多年在传记创作领域的辛勤耕耘,不仅创作了三个第一的记录:首部张爱玲传、苏青传、张爱玲与胡兰成合传,而且以其可贵的探索精神丰富了传记理论与实践技巧,是当代传记写作史上值得一书的人物。在传记写作上,王一心不溢美不文过,善于由作家作品切入传主的内心世界,史实考订与艺术想象并重,既关注市场,更悉心于对传记艺术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英国17世纪的传记创作是短篇传记的天下,约翰·奥布莱的传记为翘楚之作.他从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对短篇传记作出重大创新,其创作通过客观真实的细节刻画传主全貌,并在传记中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栩栩如生的表现能力,使传记具有突出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万永芳 《云梦学刊》2015,(3):100-103
朱里安·杰拉德的传记电影《成为简·奥斯汀》因其追随约翰·麦登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记录方式而让人兴趣盎然。在这两部电影中,莎士比亚被想象成他自己戏剧中的主角,而简·奥斯汀也成为她自己小说中的女主角。无数的互文联接来自爱情的互文特征,两者的爱情都无疾而终,而这样的爱情却成为两位巨擘代表作品的灵感;记载于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又反过来成为两位作家的传记史料。两部电影之间的联接表明,作为文学角色的莎士比亚的传记电影为简·奥斯汀的演出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祝宇红 《齐鲁学刊》2007,2(3):93-96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传记批评分量最重、最具影响。李长之的传记批评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他以“感情的型”为文艺创作的最高标准,通过“感情的型”沟通作家人格和作品风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李长之传记批评中蕴含的审美教育理念,是在中国儒家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王充闾的散文往往被视为文化散文或历史文化散文的一脉,其实践大大丰富了文化散文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方式。事实上,王充闾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自由精神的作家,他的散文背后包含着现实生活的不自由感与内心深处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这也是他能够保持着创新性写作的内在动力。《张学良——人格图谱》就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创新精神的新书。这本书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突破上,他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散文体传记的新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冯小青旧传"主要指最早以传记形式演绎明代万历年间武陵冯小青其人其事的作品,以戋戋居士所作《小青传》为代表,共有7则。在明清两代"冯小青现象"中,"冯小青旧传"作为戏剧、小说、诗文等作品的母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冯小青旧传"的作者、时代、版本等基本情况的考辨,梳理了明清文人对"冯小青事"真伪性的争论,并考证其事的真实性与传记中基本人物的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冯小青旧传"对现实的演绎,并进一步肯定其价值:基本确定了后世文人关注"冯小青事"的焦点,以及后世有关冯小青其人其事之作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胡适等前辈学者认为中国传记"不发达",一方面是以小说的标准批评其形象性不足,另一方面是从史学的角度批评其忌讳多。这一批评有其合理性,但没有考虑到传记的功能性。中国古代各体传记,包括书信、日记、游记等自传类作品,数量巨大,远非其他民族可比,其中包含大量社会历史的和心理的信息。在传记研究中,应当进行观念的更新,扩大研究的范围,树立自觉的文类意识,并借鉴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确定和开发中国传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旧唐书》的撰写者是一群较为纯粹的史官,在他们眼中,"游于艺"是极正常的现象,文学活动与政事活动并无太大关系。从文学作品中,他们没有刻意寻求微言大义,而是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史料的采录工作。《新唐书》传记的作者宋祁则与之不同,撰写主体的文学家身份会让他们把传记书写当作一个文学创作过程来看待的。落实在文学观念的阐释上,他们对文学本身的要求有所提高,对政治人的不同阶段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的过程中进行身份定位。不论是史官撰史,还是文学家写史,都会以儒家思想是他们秉承的基本原则,以儒家知识分子作为主体身份的史臣们不会对君主制产生怀疑,这是他们信仰并维护的合理体制,基于此,他们的书写观念中,忠于君权则成为士大夫必须具备的一种操守。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以开阔的意识将部分文集之作纳入传记文类,虽仍以史传为本位,但打破了严守传记乃史学范畴的顽固立场,是胡适“传记文学”概念提出的先兆。章氏基于自己的传记理念在刘勰、刘知几的基础上对传记文体史作了完整的描述,并以“贵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拘于形貌”之法对传作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辨析。  相似文献   

19.
杨俊才 《北方论丛》2000,(1):122-128
梁启超是中国20世纪初第一个致力于传记理论研究的大家,其理论为推动中国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访的过渡作出了不过磨灭的贡献。梁氏对传记的界说、对史学性传记之操作原则的阐述、对传访之文史关系的见解都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长期存在争论。弄清这个问题,对思想史及文学史和先秦西汉有关古籍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根据以往研究没有运用过的材料,特别是根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晏子》与今本《晏子春秋》、竹简《孙膑兵法》、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战国纵横家书》的比较,根据《晏子春秋》自身的时代特征以及它与《左传》和《孟子》的关系,来论证其成书年代。  一、《晏子春秋》成书于西汉初年质疑前不久,有两位学者在有关论文中提出,“《晏子春秋》的成书应该是在西汉初年”①。实际上,这种观点梁启超早已提出。此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