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经济自从1986年12月开始出现回升以来,至1991年9月共持续了58个月的景气局面。尽管日本经济界对这次景气的估计不尽一致,但仅就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来说(指工矿业生产指数),已经超过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顶峰——“伊奘  相似文献   

2.
张光 《日本学刊》2005,(2):53-66
错误的财政政策是导致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陷入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日本经济政策一直在凯恩斯主义的积极扩张财政和保守主义的紧缩财政之间反复徘徊,但终以后者占据上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不够,扩张和紧缩财政政策互相矛盾,及不计实际经济后果地贯彻紧缩财政政策,使日本错失了走出萧条获得持续增长的机会。2 0世纪90年代日本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的保守化,政治不稳定,领导集团执政能力的降低,是导致财政政策失误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制度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笛 《日本研究》2001,(4):8-11
随着 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崩溃 ,日本经济开始了长达 10年之久的长期调整和持续低迷。尤其是 1997年以来日本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97年和 98年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连续两年的负增长。与此同时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景气调节政策在这次经济衰退中也无能为力。不断加大的综合景气对策不但没有使日本经济摆脱停滞局面 ,反而造成了财政赤字的持续膨胀。显然 ,日本这一次的经济衰退不同于以往的单纯以需求为制约因素的景气波动 ,而是交织了金融危机、企业经营困难和财政巨额赤字等在内的结构性经济萧条。当前已经有大量文献对日本经…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银行不良资产与通货紧缩型经济萧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日本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世纪最后10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高涨之后向下曲折的过程,即在经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泡沫经济所带来的高涨局面后,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而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首先是萧条的长期化和萧条原因的复杂化。日本的经济萧条持续了近10年,成为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萧条。日本各界普遍承认,萧条的超长期化表明它已不是单纯的周期性萧条,而是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合性萧条”。其次,经济萧条或下滑的直接成因都是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萎缩,进而…  相似文献   

5.
以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为转折点,日本经济步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1992~1995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平均不到1%。1996年,在政策刺激和提前消费作用下,出现了3%以上的经济增长,但是从1997年4月起,日本经济又出现了更严重的经济萧条。...  相似文献   

6.
20 0 4年日本经济持续回升。这一回升进程是多种积极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其中主要是消费需求开始恢复 ,设备投资显著扩大 ,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金融运行渐趋稳定及通货紧缩有所缓解。同时 ,这一回升进程也面临着多种风险的严重威胁 ,其中主要是油价攀升、美元贬值和加息压力。由此决定 ,2 0 0 4年的日本经济既有望实现较为强劲的增长 ,又已显现“先强后弱”的态势 ,且这一态势在2 0 0 5年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日本外部经济环境趋于恶化,给“泡沫经济”崩溃后处于恢复阶段的日本经济再次蒙上了阴影。日本银行1998年7月份的报告指出,随着工矿业生产的锐减,就业率和收入大幅下降,整个经济陷于“全面萧条”中。1998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战...  相似文献   

8.
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日本研究》2002,(2):6-11
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之中。政策当局曾用尽各种办法刺激景气回升 ,但收效甚微 ,经济至今未能摆脱萧条状态。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一、经济低迷的现状  日本自 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来 ,经济增长呈现出长期下滑的趋势。从 1 991年至2 0 0 0年的 1 0年 ,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 1 .75% ,如果不是日本政府累计 1 0次动用财政手段刺激景气 ,而且“景气对策”总规模高达 1 3 6万亿日元 ,接近日本 GDP的 1 / 3 ,那么 ,就连这1 .75%增长率也许都达不到。因此 90年代的十…  相似文献   

9.
论日本经济萧条对东亚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走出金融危机不久的东亚经济近期又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 ,甚至有分析认为目前东亚正濒临金融危机的“第二波”。导致东亚经济形势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其最大市场的美国经济开始“着陆”,但作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的日本的经济走势同样也不容忽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与日本经济的关联度极高 :以往的东亚经济奇迹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靠日本经济奇迹来带动的 ;近前的东亚金融危机也与日本的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有着密切关系。那么 ,近期日本经济萧条的恶化甚至衰退将会对东亚及中国经济造成何种影响呢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以 1 997年 …  相似文献   

10.
崔岩 《日本研究》2007,(3):53-60
本文以"引论"的方式,以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为主线,首先整理和总结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期日本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出现的变异状况,然后针对可能导致宏观经济变异的主要经济现象的发生及其影响宏观经济的机理,给予理论及实证的概要描述,更主要的是提出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梁军 《日本学刊》2005,(3):106-120
与其他国家GDP增长率的横向比较和战后不同时期GDP增长率的纵向比较表明,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增速虽然依旧缓慢但已略显恢复之势。近五年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先抑后扬的特征。日本经济形势的好转,主要得益于美、中等国经济增长对其出口的拉动而非其本国自主性因素的推动。日本要想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衰退的漩涡,必须致力于传统经济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特点、原因及前景长达3年之久的“平成危机”是战后日本最严重的经济萧条。“平成危机”的显著特点是:(1)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如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1993年只增长了0.1%;工业生产持续下降,库存量上升;设备投资连续...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关系新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两大趋势的日益走强,世界经济呈现出了灵活性、活越性和叠加性同时并举的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在东亚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东亚已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因此,日本传统的以其"雁行"模式为主导的东亚经济合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面对东亚新型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日本也开始突破独善获利的双边贸易体制,从战略上调整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并积极建立WTO、FTA、EPA三者有机融合的新型东亚经济合作关系,传统的"雁行"主导模式开始向"伙伴合作"模式转型。但对具有巨大合作潜力的中国,日本却依然采取"功利"性的合作战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在东亚地区经济形响力的日益走强,必然会改变传统的东亚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短暂的复苏,但仍旧步履维艰。本文回顾2015年以来日本经济在GDP、对外贸易、个人消费支出、CPI变化率和预计的消费税改革等方面的表现,对2016财年及今后日本经济的走势作以展望。今年初,日本银行在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QQE)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负利率政策,配合"安倍经济学"第二阶段的新"三支箭"。在经济低迷、通货紧缩以及社会人口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安倍政府将面临很大的挑战,而日本景气的恢复也前途未卜。只有更好地落实结构性改革的各项措施,日本经济才能根除病灶,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日本平成时代政党政治发端于自民党"一党支配"体制的动摇,历经"多党重组"及"两党竞争",终止于自民党"一党独大"格局的形成。其间,自民党先后两次在下野后又上台执政,并最终确立了"安倍一强"支配体制。此种演变脉络的形成存有内在逻辑:在"变动"的时代环境里,以社会党、民主党为代表的主要政党由于执政失败而走向党势衰落;小选区制有利于第一大党的运作特点加剧了大党之间选举竞争的激烈程度;行政改革的效用累积有力地支撑了官邸主导型政策决定机制的构建;加之自民党党内支配体制的中央集权化倾向,这些均为"一党独大"格局的形成与"安倍一强"支配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平成时代的日本政党政治在朝野竞争、政策决定与政治参与等领域,面临着是否完全体现"政治民主"的课题挑战。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局出现历史性变化,是日本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自民党保守政治所致。民主党执政后,提出一系列内政改革与变革政策,努力使日本政治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鸠山内阁开局良好,具有优势和很多有利因素,但也面临执政经验与能力、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来自自民党等挑战,也存在考验。鸠山内阁推行调整对美关系、重视亚洲和对华关系的积极外交政策,利及日本自身和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合作,具有战略性的积极意义。但寻求确立对美的对等关系,将受到来自美国的阻力,具有难度。在发展对华与对东亚国家关系上,日方态度积极,也需要切实把握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的国会制度采用两院制,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是国民主权下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两院均由普选产生,犹如国之双目反映国民公意。参议院作为"再考之府",对众议院以"民主多数决"原则下形成的法案,进行再审议,抑制盲目多数与政党偏私,在制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在"55年体制"时期由于自民党独占国会众参两院的多数议席,在党内事前审查制度下参议院一度沦为"众议院的附属品"丧失机能。平成时代以降,随着"55年体制"的瓦解与政治改革的推行,参议院的政治作用日益凸显,其运转经历了三个阶段:平成前期参议院的多党化格局与协商政治;平成中期参议院的执政党化重组与联立政权;平成后期参议院的在野党化与政权更迭。现今在安倍一强独大政治之下,作为"再考之府"的参议院正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大选与政局走势分析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鲁义在日本,大选亦称“总选举”,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会众议院议员的选举。由于这一选举的结果不仅直接决定政治家个人的进退、政党和政治势力的兴衰,而且也影响到国家政局走势,因此历来倍受日本国内和国际舆论的关注。1...  相似文献   

19.
平成时代,日本实施对外援助的动机、决策机制、执行体制均表现出战略性不断强化的趋势。首先,对外援助被逐步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下进行运作,战略性功能不断强化。援助课题不断向政治、价值观甚至军事领域延伸,援助布局在保持对战略重点区域持续投入的基础上逐步向全球扩展,对外援助与全球治理的结合日益紧密。日本亦通过对"受援国自主性""保障人的安全"等理念的强调努力构建和推广自身独特的援助理念与模式。其次,经陆续调整,一元化决策体制逐步成型,在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决策过程更能体现国家整体意志。与此同时,日益完备的实施原则、措施以及一体化执行体系的建立保证了对外援助能够被规范、高效地执行。深入考察日本实施对外援助的战略性强化过程对优化中国对外援助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大致可区分为诱致型与强制型两种方式。而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的法令引起的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社会的偏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