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姆斯基在他的句法理论中先后提出过四种语言模式以解释和说明人类的语言能力或知识。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 一、句法结构模式(SS Model); 二、标准理论模式(ST Model); 三、扩充标准理论模式(EST Model); 四、修正扩充标准理论模式(REST Model)。 我们把这些模式加以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表现在对语义问题的不同处理上。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过不少文章讨论生成语法中的语义与句法关系问题。本文将根据乔姆斯基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语言模式侧重探讨他对语义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2.
徐忠明 《学术研究》2001,2(6):78-83
国内学界通说认为,历史乃是对以征真人实事的"客观"记述,而文学则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本文以中国法律史为例证,旨在说明作为思考与解释人类命运问题的人文学科--历史与文学,尽管两者之间存有区别,然而它们之间也颇有相同之处,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一观点,本文进而以中国古代"判牍"为范围,对正史、档案、文学三者之间的关联意义作为独到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道德修养是否必须以物质富裕为前提?先秦儒家对此表达了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此解读为早期儒家的"富德两难"问题。对此问题可以提出四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分别主张:(一)对上述问题的正反两种解答一对一错;(二)物质富裕与物质贫困分别对应不同德性;(三)物质价值与道德价值相互独立;(四)上述矛盾命题分别针对着不同的说教对象。然而,这四种处理方案,各有其文本解释与学理上的局限性。区分个人和社会两种视角,一方面强调个人在道德选择上肩负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从统计科学的角度看待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与物质贫富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或为解释物质富裕与道德修养关系问题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4.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晖 《文史哲》2004,(5):147-155
语言是诠释法律的最基本工具,与其他诠释工具相比,语言具有霸权主义特点。以语言诠释法律是通过"说"来完成的,体现出了法律诠释的大众化情节。语言是认知对象的客观规定性和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一种契通方式,通过语言诠释法律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趋向。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是指语言解释法律的可能性问题,它存在于法律文本、解释者和听者(读者)三方,以及法律文本和解释者、解释者和听者(读者)这两组关系中。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含混性以及人的意识的有限性,产生了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公司章程的法律定性涉及到公司法的性质与理念的认识、公司章程的生效及解释、股东权益的保护等方面,但目前学界对此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几种代表性学说的述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新折衷说:认为以公司章程调整的法律关系来对公司章程的属性进行分类。公司章程调整的法律关系中股东与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用契约说来调整;公司章程中关于公司治理机制、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公司章程细则)部分用自治法说来调整。这一分类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我国美学家们大体有四种意见:一、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二、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三、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四、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四种观点各自顽强地肯定自身,否定其他,形成当代中国美学界各述己见、分庭抗礼的局面。 那末,是否应按照这四种观点,把当代中国美学家分为四大流派呢?不!中国当代只有两大派美学家:一派认为美是物质现象,一派认为美是精神现象。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只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要么是客观物质,要么是由人脑这种物质产生的精神现象,即人脑的种种思维活动。除此以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东西  相似文献   

7.
现代刑法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其实起源于关于正犯的刑事责任不同于帮助犯的解释理由。关于普鲁士法中的"发起人"与"帮助人"对于结果发生的不同原因力问题,刑法学界最初形成了(1)原因说(客观说)、(2)条件说(主观说)与(3)黑格尔学派的三足鼎立局面。为了弥补"条件说"的不足,相当因果关系说应运而生。但是,关于过失帮助、异常因素的介入、中性行为引发结果等问题,相当因果关系说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因此,在德国,客观归属论取代了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通说地位。而在日本,因为有"实行行为论"的辅佐,所以通说仍坚持相当因果关系说。但是,伴随着"柔道整复师事件"、"大阪南港事件"等案例的出现,相当因果关系说也出现了危机。以此为契机,主张以客观归属论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刑法学在重构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时也应借鉴客观归属论。  相似文献   

8.
德波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发达资本主义基本上存在着两种时间模式即循环时间(tempscyclique)和不可逆时间(tempsirreversible)。循环时间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遵循的时间形态。不可逆时间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所遵循的时间概念和模式,它是一种虚假循环时间。他开创性地提出了"景观时间"概念。景观时间作为一种虚假消费,是影像消费的时间和时间消费的影像,它以消费/休闲时间的形式展开其景观商品布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正是通过景观布景达到意识形态隐蔽控制和社会统治,在某种意义上说,景观时间深刻地揭露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统治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通过对西方“殖民话语”的分析 ,揭示了殖民霸权 (政治 )与知识生产 (文化 )之间的相互巩固的关系。它再次证明福科的一种观点 :某种貌似客观、自明的知识 ,实则是出于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民族认同策略”是西方帝国主义进入全球化的标志 ,它具有一种双刃剑的性质 ,它既有西方利用“他者”来确证自身 ,将东西方民族差异绝对化 ,为西方的殖民扩张、文化渗透提供合理性论证的一面 ;同时又成为东方反抗西方政治、文化霸权的理论武器 ,刺激、唤醒了东方民族的民族自觉意识 ,推动了东方民族走向独立、自强的现代化之…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哲学教科书中的重要命题。学术界对历史的自然性有客观必然性、物役性或者实践制约性三种解释模式。按照古典自然观的解读,在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是自然史的观点中,马克思强调人类生产的能动性是历史发展的本源,人类生产的能动性的辩证发展——而非物质必然性——规定着历史的轨迹,这种解读模式可以包含前三种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是一个解释学问题,它依赖于评论者和文本、评论者和听众之间的对话,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问题不可能有一个一劳永逸、可以适合所有场合的唯一解答。相互对立的“合作论”和“对立论”解释模式都只是历史的赝品,而不是学术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针对上述对立,作者确立了自己的差异论立场,即在承认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致之处的同时寻找并指出他们的具体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努力,作者总结出了传统解释中存在的十种应当消除的问题,以期推动今后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朝着更健康的学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 历史的观点、历史的态度、历史的分析、历史的方法是历史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所研究的社会历史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去分析、研究和认识对象。它是我们科学认识历史问题必须遵循的原则。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呢,其客观根据何在?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说",跨越晚明、清初、清中期三个历史时段;与此相应,对这三个时段的学术思潮是否具有启蒙性质的质疑也产生了三种强有力的学说,即"中古异端说"、"正统儒家说"和"遵奉圣意说".通过从学理上严格辨析专制正统思想、中世纪异端与近代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遵循"拿证据来"的史学原则,针对上述三种与早期启蒙主义相对立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可以对明清之际主流思潮的性质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以"比较(案例)—归纳—演绎—比较(模式)"为研究进路,各国对侵权中的纯经济损失保护大致有一般条款保护模式、类型化保护模式、合同效力扩张保护模式以及权利扩大解释保护模式等几种模式。保护模式呈多样性的缘由在于:大陆法系对纯经济损失的处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分歧,且未遵循罗马法系和日尔曼法系的分类,而普通法系则趋近一致;大陆法系的部分国家采混合模式,这可能与其立法精神和法律制度相关;部分国家的司法与立法常常背离,而这可能取决于过多的政策因素的考量。在各种保护模式中,一般条款和类型化相结合的混合保护模式是最理想的处理模式。我国《侵权法》起草过程中可考虑采用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有如下观点: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16.
当今国内大致形成两种主要公司治理的观点:单边治理和共同治理。这两种观点在公司治理的逻辑基础、治理主体、治理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其主要原因在于对私有产权、人力资本属性、公司治理内涵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产权主体“虚置”问题,单边治理观点在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上缺乏现实条件的支撑,因此应建立国有企业主体多元化的相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随着我国思想解放的深入,近几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研究也日趋活跃。针对流行几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解释体系,实践唯物主义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和实践人道主义解释纷纷提出反对意见,并逐渐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理论系统。就目前而言,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确定,已经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人道主义等四个解释学派。那么,这四个学派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基于自己的解释立场的一派对其他的学派持一种什么态度呢?这…  相似文献   

18.
《民法典》第157条规定效力瑕疵合同返还不能时应折价补偿,但并未对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作具体规定。对此主要有客观价额说与主观价额说两种观点。《九民纪要》坚持以双方约定价款作为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并对标的物的涨跌以平均分摊为原则,综合考虑多种要素予以适当倾斜。《九民纪要》中的这一主观价额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存在一定问题。最高院在《合同编通则解释》中对《九民纪要》作了部分修正,采用了以客观价额标准为主的计算标准,但在如何确定评估客观价额的时间以及合理方式等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折价补偿原则上应采客观价额标准,但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例外。在因转售标的物等情况产生增值或贬值时,相应的增值或贬值部分应在折价补偿时全部归于得利人。标的物客观价额的评估时间点应为财产移转时,对其估价方式的选择应遵循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以来 ,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日益加速 ,并且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世界的变化必然引起主观世界的反应 ,因此 ,全球化的客观结果必然对人类旧有的思维模式产生影响。本文在总结全球化带来的客观变化的基础上 ,试析其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影响。一、全球化的客观后果全球化是近年来许多学者积极关注的课题。不同的学者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采用英国学者阿尔布劳 (Albrow·M)的观点 ,他说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各民族融合为一个单一社会、全…  相似文献   

20.
"净化说"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之一,它主要是针对悲剧艺术~([1])而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内涵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净化观众观看悲剧时所引起的恐惧和怜悯这两种感性情感,二是通过净化恐惧和怜悯两种情感使得观众在思考之余获得一种理性和知识的快感。然而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诗学》的散佚,使得亚里士多德自己对"净化说"内涵的正面解释无从获知,从而导致后世学者对"净化说"的解释都较为片面。因此,在求真的原则下有必要进一步对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内涵作出一个全面的解读。那么要真正探究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完整意义就必须结合他的情节说、必然律、过失说、动力因等哲学、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