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化是作家把握世界的特殊方法。作家创造典型,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一切人和事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最好着重观察一个性格突出的某甲或某乙,然后以某甲或某乙作为模特儿的骨干进入典型化的创作过程。然而这种意见,一直未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同志在引用鲁迅《<出关>的“关”》中的一段话时,总爱把“专用一个人”为模特儿与“杂取种种人”对立起来,并武断地认为鲁迅从未采用过前一种典型化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某甲是A有限公司的股东,同时也是该公司的一名中层干部。2007年7月,A公司以甲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了某甲中层干部的职务,并通知了某甲。根据设立时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中层干部因辞职、被解聘等不担任A公司的中层干部时,应将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以原价加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价格全部转让给A公司的股东某乙。某甲拒绝履行转让手续,某乙诉至法院要求某甲履行转让股份的义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生产与消费的内在关系之中探索和揭示了其中蕴涵的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内在利益的相关性 ,进而使我们对生产—消费伦理本质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 ,其中既有主体的方面 ,又有客体的方面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因为人需要通过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生产自己的身体。生产与消费的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因而 ,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  相似文献   

4.
个体消费者从某种角度或意义上而言都真实或虚拟地隶属于某一群体,而群体作为一种特有的人群结合体,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及行为并对个体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行为与群体对个体消费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消费者从某种角度或意义上而言都真实或虚拟地隶属于某一群体,而群体作为一种特有的人群结合体,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及行为并对个体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完备的社会认识论,为社会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合理的逻辑前提.具体而言,构建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人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因为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学研究的"中轴",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后者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要求在方法论上必须从人与社会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层面进行社会学研究.此外,构建社会学理论还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单纯物同人、牛、马一样具有“种—个体”的概念关系,真正作为实体存在的单纯物是诸如“这一滴水”或“这一个土”的单纯物个体。然而,单纯物的个体究竟与诸如“这一个人”或“这一匹马”的复杂物个体不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即便构成单纯物个体的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仍无碍于保持其自身的同一。虽然连续性对单纯物个体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单纯物个体的同一性并非根源于某一具体个体的质料的连续性,而更有个体形式的统一性作为其连续性的基础。当我们试图理解这种个体形式时,要进一步诉诸个体功能概念。唯有具有功能统一性的单纯物,才是真正的个体实体。  相似文献   

8.
周棉同志近年来致力于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一书,就是其中成果之一。我有幸读到这本书,深为作者的卓识和这个课题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所感动。本书是周格计划中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系列”的一种。本书的主题,显然集中在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方面。研究留学生问题可以有许多视角,本书从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影响人手,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最大限度地衬托了这一课题的价值。本书的作者都是一批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在周桐同志主持下,紧紧围绕留…  相似文献   

9.
消费可分解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个人消费又可分解为劳动者消费和非劳动者消费。本文重点是讨论劳动者消费,既包括劳动者以一家一户为消费单位所获得的那种狭隘的消费,也包括劳动者从其他渠道所实现的那种广义的消费。“四人帮”敌视劳动者的消费,使其成为经济学的特级禁区。但正是这个劳动者消费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具有本质的意义。我们这样认识问题,并非说生产消费就不重要了。实际上劳动者在生产中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也是一种生产消费,不过这种生产消费与作为生产客体的那种生产消费不同,它必须通过劳动者个人消费才能得到补偿,以此再创造生产的主体。讲生产消费是不能忽视这方面内容的。同时,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觉印象,外界物质给人产生的美不是稍纵即逝和不可捉摸的闪光,也不是什么神秘之物,我们只要细心地留意一下展现在自己眼前的美感,我们就会发现美感所呈现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十分具体的。比如:宏大、鲜艳、清新、雄浑、壮观、纤巧、细致等等。这种美感形态是由外界事物所产生的消息并为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后通过大脑中枢反馈使人获得的一种愉悦情感的审美认识经验。由信息而产生的美感形态虽是来自物质但不依附于物资,虽是来自意识方面的消息但不从属于意识。在人类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美感形态自身独特的规律:它产生于审美主体但又不为某一审美主体所私  相似文献   

11.
在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彰显。身体成为资本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及对象。在参与资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身体演变为可以消费和交换的商品符号,个体简化为身体,人的存在被客体化为“物”的存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简和莫迪的处境揭示了这一语境下女性身体的尴尬处境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甲、乙、丙、丁、戊5人各借了一本小说,约定读完后相互交换。这5本书的厚度和他们的阅读速度都差不多,因此5人总是同时换书。经数次交换后,5人每人都读完了这5本书。现已知: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从字面上看,这类赋是写某一客观物象,似乎是咏物赋。但作者在作品中所着力的并不是描摹这一物象的具体外形,而是重在物象的品质、遭遇等方面。在这里,创作主体本身通常不出现,而是通过对客体的吟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对社会的看法。客体充当主体的代表物。这样的客体在作品中就具备了某种象征的内涵。它们与客观描写事物的咏物赋不同,又与抒情小赋中那一小部分“托物言志”式的局部象征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主体型、国家—个人主体型和个人主体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程序主体性,反应了诉讼程序从国家控制到个体的人的自由的发展趋势。现代诉讼程序强调程序主体的个人主体性,个体的人应当成为程序独立的自主、自在性主体,这就需要其在诉讼程序中具有独立的属己利益支撑。民事诉讼程序应当淡化国家色彩,以个人的程序利益保障为基点,实现个人的独立性程序地位,进而使民事诉讼程序获得真正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从心理学上讲需要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如果把个体的人作为需要的主体,需要则是指维持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求状态。在哲学意义上,需要则是有机体或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内在的自觉的指向。需要作为一种贯穿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社会存在,近几年已引起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哲学的视角观察与研究需要却明显不足。本文试就需要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客观必然性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 ,具体是一种处在本体语境中的规定。作为辩证具体 (总体 ) ,本体的具体规定表现为一种内在的丰富性 ,意指抽象概念在自身的自我扬弃中走向历史规定性的逻辑具体。费尔巴哈和早期马克思用感性具体来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但是都没有能够达到历史性的具体 ,从而是正确但肤浅的。马克思用“一定的”规定性来界划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内涵 ,并开展出从一定社会现实进行具体研究的方法论话语。而克尔凯郭尔以主体的具体个体生存为基础开启出一条新人本主义路径 ,这条路径在叔本华、尼采、柏格森 ,甚至海德格尔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布洛赫的“具体的乌托邦”则代表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具体性进行的本体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消费文化的学理内涵与研究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和新重组织.历史地看,我国消费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所谓"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消费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一种是对消费文明的倡导与建构,一种是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19.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个体主体性是实践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间的互动关系机制是个体主体性历史生成的策源地,任何撇开具体的实践、社会和不断改造着的外部世界来谈论个体主体性及其生成问题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方式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维度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的知识增进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整合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能力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可以理解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追求不同偏好的个体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争夺中如何能够达成共识并建立一种和平合作的社会秩序。从整个论证来看,霍布斯显然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合作秩序的建立不是依靠信奉一套来自宗教神学或形而上学目的论的道德观念,而是依靠那些拥有不同“合理选择”的人通过理性层层辨析和推理所达成的“理性共识”。霍布斯是以一种非宗教神学的方式来寻求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从个体人基于私利的“合理选择”论证了人们走向“理性共识”并建立合作的可能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