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畧論汉語动詞的重迭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汉語的实詞,除代詞外,每一类都有一部分可以重迭使用,經常重迭使用实詞,可說是汉語的特点之一。汉語各类实詞中,最常重迭使用的是形容詞,其次要算动詞。汉語动詞的重迭方法和作用也甚繁多,有必要来探索一下。在談到汉語动詞的重迭方法和作用之前,得先把动詞重迭的范围划清一下。汉語里,表示动作数量的方式有一种是即用表示动作的动詞來表示动量的,例如“笑了一笑”“想一想”。由于这种語言格式里重复使用了同一的动詞,因此有些人认为这也是  相似文献   

2.
一、上古漢語沒有句尾疑問助詞,春秋以後始有“乎”“歟”“哉”等句尾疑問助詞。竊疑上古汉語本無句尾疑問助詞,全賴提高句末字音以見問意。(如俄語然)現代汉語口語中猶有可資證驗者。例如:“我說的湖南話,你聽得懂?”句尾疑問助詞“嗎”字,即不必說出。但“懂”字必重讀。句尾疑問助詞“乎”“哉”“耶”“歟”等字,蓋起於春秋之世。嘗考殷契甲骨文字,其疑問句,往往在动詞前,有“其”“隹”等字,或在句尾奠以“不”字,沒有用“乎”“哉”“耶”“歟”等字的。兩周金文亦然。(石鼓文為秦先世遺物,亦無句尾疑問助詞。)  相似文献   

3.
一、造詞單位的問題 杨柳桥先生在“中国语文”1957年1月号上發表了“汉语語法中字和詞的问题”一篇文章。杨先生肯定了許紹早对傅子东在字和词方面存在的模糊看法的批评。傅子东說:“詞由形体、声音、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詞汇的特征及汉語基本词汇的远古来源 詞汇之区分为基本詞汇和非基本的一般詞汇,是和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在初民时代,可以說一切的詞都属于交际所必需的,基本詞汇与非基本詞汇的界綫是不明显的。其后,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出現了分工的行业,人們的生活面广濶了,交际頻繁了,語言的詞汇也复杂了,这才有基本詞汇与一般詞汇的区分。这种区分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另方面也体现了語言詞汇本身的系統的发展。但这种区分不是絕对的,两者有互相轉化的可能性。例如汉語的“官”,古代是基本詞,現在是一般詞;“党”,古代是一般詞,現在是基本詞。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們研究契丹文字,曾經用女真文,西夏文和索伦語、鮮卑語,以及汉滿蒙朝鮮日本等語文作比較研究。①因为成績还不够自己滿意,又因为发現到契丹文“甲”“乙”同用一宇,“庚”“辛”同用一字的特异現象,和等語尾詞;②所以引起我用古回鹘文比較研究契丹文字的想法来。据我的考証,契丹大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五年  相似文献   

6.
《经》文以“利”释“义”,即用“利”字为“义”下定义;意思是:凡“义”即“利”而非非利,非“利”则非“义”。《经说》三句:(1)“芬”字,毕沅释为“美”,是;其他还有一些解法,则不必是。(2)原文本无讹误,下一“能”字,实应训“安”,是把“义”定义为“能安利”“天下”。(3)墨子实在是十分汲汲于用世的,虽又主张“爱民者非为用”,但并未绝对地排斥“用”,“非为用”也绝不是“必不用”;这里的意思是,“利”天下不是为了“用”天下,即“不必用”而“利之”,是“以天下为芬”而“利之”的。  相似文献   

7.
九虛詞的形成于是,再进一步,我們也就可以从文法上說明“言”字所以訓“而”訓“以”也觉辞义通順的理由。这就有关汉語文法中虛詞演变的問題了,也就是接触到本文所要討論的助词和一般虛詞的关系問題了。汉语虛詞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我想可能有三方面:(一)是这个詞或这个字的本身一  相似文献   

8.
本学期开学以来,外語系的师生以教学和学习为中心,有計划地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教师方面,重点的科学研究項目是編写外語工具书,如“俄語常用动詞詞典”、“德語基本单詞及成語小詞典”、“英汉四用新詞典”、“实用汉法詞典”等,这些工作正在进行中。商务印书館邀請英語教师編写的英語自学丛书七种,(包括“英語語法入門”、“英語句法图解”、“英語动詞”、“英語同义詞淺释”、“英語自学文选”)等,已接近完成,此外还在翻譯一些英国文学名著和批評。其他专业教师所翻譯的著作’有的是配合今年紀念世界名人的任务的(如肖洛姆·阿萊汉姆著的“从市集上來”);  相似文献   

9.
《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唐雪凝先生1999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新著。其特色可以用“新、实、活”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锐意创新”、“新颖实用”、“炅活生动”。...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后出版的影响較大的汉語語法著作,在实詞詞类之下都設立了“附类”,少则一个,多則六个。张志公的《汉語語法常識》(初版)一个:动詞的附类——助动词,丁声树等的《現代汉语語法讲話》两个:动詞的附类——助动詞、次动詞;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辞讲話》三个:名詞的附类——副名詞,动詞的附类——副动词,形容詞的附类——数詞;张志公主編的初中《汉語》四个:名詞的附类——方位詞,动  相似文献   

11.
《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唐雪凝先生1999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新著。其特色可以用“新、实、活”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锐意创新”、“新颖实用”、“炅活生动”。...  相似文献   

12.
漢語的詞类划分問題是我們这几年來在語法教学上所遇到的困难問題之一。对这个問題,我們的認識一直不很明确。就所讀过的語法著作來看,語法学家們的意見有同有異,其差異表現在分类数目不同,所用的朮語及其內容不同币脖憩F在对具体的詞的归类不同。例如,“能、会、該、須、敢”之类,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和中國科学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語法講話》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划入“副詞”;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也划入“副詞”,叫作“限制詞”。“來、去、上、下、進、出”之类,黎錦熙、刘世儒《中國語法教材》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但和“方所詞”結合时  相似文献   

13.
介词有人称之为副动詞,如吳文士同志的《語法讲义(初稿)》(1953年9月上海东方书店第一版)、郎峻章同志的《汉語語法》(《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1955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孺牛同志的《大众語文学习手冊》(1957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一版)。为什么把已經习用的“介詞”改称为“副动詞”呢?陈书农同志說:“介詞是从动詞中衍化出来的一系列的詞。”(陈著《现代汉语语法》63頁)因此他虽然沒有把介詞称为副动詞,但仍把介詞当作动詞中的一类。这些看法和做法大概是受了王力先生和呂叔湘先生影响的結果。王力先生在1952年4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有”字连动式,具有独特的性质,很有研究的必要。这里有三个包含“有”字的句子“他有权提出申诉”;“大家有事做”;“我有工作到宁波去”。本文认为,前两类都是“有”字连动式,句子的谓语是“有”字连动词组,第三类不是“有”字连动式,句子的谓语不是“有”字连动词组。都是“有”字形式,为什么说前两类句子的谓语是“有”字连动词组,第三类句子的谓语不是“有”字连动词组呢?或者说,“有”字连动词组的秘密在哪里呢?它们的秘密就在“有”字的宾语上。  相似文献   

15.
五从训诂学修辞学和文法学說明助詞有无意义的問題讲到这儿,我們还要提出几个反問:既不应把“言”字看作連詞,为什么他們訓“而”訓“以”也觉辞义通順呢?假使我們綜观三百篇中的“言”字,那么訓“而”訓“以”,也不能說沒有理由。例如《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鄘风:載馳》“驅馬悠悠,言至于漕”诸句,訓“言”为“以”似很恰当。《邶风:泉水》“还車言迈”句,郑箋云:“言还車者嫁时乘来,今思乘以归”,可知郑玄也是訓“言”为“以”至如《郑风:女曰雞鳴》“弋言加之”,《小雅:彤弓》“受言藏之”,《小雅:瓠叶》“酌言尝之”’,《魯頌:有閟》“醉言舞”之类,上下都是动詞,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好不”词条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典》“好不”词条解释有五点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好不”不是一个副词,而是两个副词;“好不”后边可以跟双音节形容词,也可以跟多音节形容词;形容词的构成方式直接影响“好不”的肯定或否定意义,多数“好不”可以换用“好”字或“多么”,但换用后存在诸多细微差别;很多用副词“好”字的地方却不宜换用“好不”。  相似文献   

17.
一朱德熙、卢甲文、馬真三位同志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1年第4期,51—64頁上发表了一篇題为《关于动詞形容詞“名物化”的問題》的論文,对現在流行的一种企图解决汉語一詞多类現象的理論。即“动詞形容詞名物化”的理論提出評論,附带地也对高名凱的詞类理論提出意見。我們細讀这篇論文之后,觉得这篇論文,正如某些人所說的,①的确是給划分汉語詞类問題打开了一个缺口,但是从这缺口里流出的水却沒有流入他們所希望流入的渠道,相反地,却正好流入了他們所批評的汉語实詞沒有固定詞类的理論的大河、因为这篇論文虽然正当地批評了名物化理論的某些論点,但也有許多矛盾的論証,它不能証明作者們所认为正确的理論,它实际上反而証明了作者們所坚决反对的学說。  相似文献   

18.
“是”字可以做谓语动词,并且是汉语里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动词,这是大多数语法学家所公认的。但是,“是”字也可以做词缀,却只有著名语言学家,美籍中国学者赵元任先生提出来了(此前,张志公先生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但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本文试图根据赵先生的意见,探讨一下这种可以做词缀的特殊的“是”字。  相似文献   

19.
《辨骚》“赞”中的“情理实劳”的“劳”,有的训为“辽”,广阔的意思,有的训为辛劳、忧劳。相比较而言,训为辛劳、忧劳更合理。这可以从《辨骚》和“赞”言的上下文语境、《文心雕龙》中“劳”字的用例得到证明。《时序》“赞”中的“崇替在选”的“选”,有的训为“算”,有的训为“齐”,有的训为“选择”。相比较而言,训为“选择”更合理。这可以从《时序》篇论述的内容和《文心雕龙》中“选”字的用例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与旨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将“文”、“字”、“词”等古汉语各级语言形式和“实”、“名”、“辞”等古代各级逻辑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思维的一致性。(一)古汉语中“文”和“字”的本义是有区别的。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