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旨在说明中国京剧在表演程式和化妆服饰这些舞台语言上表现出的写意性特征,与西方转喻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欣赏与观察,对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发现京剧舞台语言中也有很多可以证明西方转喻理论的例证,并从舞台的空间时间限制、文化和认知角度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转喻的界定,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定性,试图使用转喻理论对语言非范畴化现象进行解释,认为转喻是语言非范畴化生成和解读的深层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3.
转喻的关联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认知和语用因素,对转喻现象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转喻能够促使交际双方最大可能地寻求关联,传递和理解相关信息;转喻的使用能有效地平衡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的关系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转喻参与交际过程的工作机制.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4.
语篇转喻是将认知语言学思想应用于文学鉴赏的崭新视角,认为文学作品是扎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语言现象。本文旨在语篇转喻理论视角下对李清照和埃米莉·迪金森诗歌意象进行剖析.为中西方诗歌意象分析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界关于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已经有所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与转喻具有共同特征,但隐喻与转喻认知概念中存在的问题,是二者间的区别和互动问题。此外,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这一理论对隐喻理论的映射单向说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将转喻理论引进外语教学过程有其特殊的教育功能。首先,利用转喻思维观察和分析语言信息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智能。其次,转喻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结合顺应当前国内相关教学需求。尝试从EFL教学的词汇、阅读、语法等具体层面的实践中探讨其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的诸方面结合。  相似文献   

7.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有宣传和服务大众等作用,礼貌原则在公示语表达中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摆脱传统的语用视角研究礼貌,转而采用转喻认知理论来探讨公示语中的礼貌语言.文章认为,转喻的本质就是任何形式的替代,即"以此言彼";认知层面的转喻能够表达礼貌,这是转喻新思维和礼貌的特点决定的.遵循该理念,文章从间接言语行为、委婉语和语法转喻三个方面,对公示语的礼貌用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间接回指是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较新的研究课题之一.对其全面、系统的分类应该根据先行项、回指项以及先行项和回指项的关系三个标准来进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为间接回指的阐释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参照点转喻模式可以同时解释先行词为转喻的回指问题和间接回指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以转喻为基础,都需要运用转喻思维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认知语言学这一范式下,转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转喻主要有三种模式:Lakoff,K(o)vecses等以ICM理论为基础展开的研究;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对转喻的研究;以Fillmore等提出的框架理论为基础展开的研究.这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追求揭示转喻的本质,都希望能把语言中纷繁芜杂的转喻现象置于自己的认知理论框架下,从而达到统一解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动用过程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特征。概念转喻理论不仅为名转动提供认知理据,而且是诠释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认知机制。基于概念转喻视域对名转动进行英汉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词类转换研究和探究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11.
大量使用宋元时期的方言俗语,并成功地用之于人物塑造,环境描述,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色。其中有关出行的俗语,有关逃亡的俗语,有关婚丧的俗语,有关家庭、邻里、宗族的俗语,有关交际的俗语,有关酒的俗语,有关衣、食的俗语,有关财宝的俗语,有关岁时、天象的俗语,有关鬼神、禁忌的俗语,有关职事、生产、经营的俗语,多直接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民俗事象,揭示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着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分类解释之,可供汉语研究、文学创作之借鉴。  相似文献   

12.
合同自由原则历经演变,虽然多有变化甚至受到种种限制,但其并未真正"衰落",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其实是对其真义的恢复.我国合同法虽对合同自由原则作了规制但仍有问题存在.因此,应将彻底贯彻合同自由和防止合同自由绝对化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合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20年来关于苗族族源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基本总结.文章概述了学术界重新评价蚩尤的基本观点,认为应还历史本来面目,将蚩尤与炎帝、黄帝同列,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文章还就九黎、三苗的有关史实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苗族先民与东夷、南蛮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考古资料说明和印证苗族先民的历史等问题,作了扼要的综述,并进一步阐明了作者本人所持的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经营的误区分析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对城市经营的战略趋同出发,阐述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经营理论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经营的误区和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经营导向、主体、客体及原则。提出了我国城市经营的现实选择———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经营可行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风行欧美的“第三条道路”政治思潮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就此著文立说,并取得相当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为一个研究综述,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和争论的主要问题及笔者对进一步深化“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一点建议.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方法分为个案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译文译著四种类型.研究和争论的问题集中在“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不断探索自身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具有重大意义,也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的现实条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明确要求,科学布局。同时,还必须重点把握4个问题,即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区建设的全过程,加快区内经济一体化进程,着力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一百多年来社会各界不同人士对其有不同的评论,然而却少有人研究民国佛教界对辛亥革命的评论。该文以民国时期佛教界对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评论为视角,来考察佛教界眼中的辛亥革命,并浅略分析其评论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19.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对各沿海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部影响21世纪世界格局的“海洋宪章”除了在第234条明确了相关冰封区域的条款规定适用于北极以外,其他各项条款规定虽表面上没有直接对北极地区进行法律规制,但该公约的适用不仅影响着北极,也决定着北极地区秩序的建立与和平的维护。  相似文献   

20.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校纺织服装学院构建了"第一课堂为主线、第二课堂为补充、成才教育和就业指导为辅助"的培养模式,以实践教育为平台,延伸"第一课堂";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丰富和活跃"第二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