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朝核危机视阈中的“停战体制”:流变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局势的动荡不安和核危机久拖不决表明,1953年建立的停战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局势发展的需要,而在东北亚地区构筑新的安全保障机制已成为大势所趋。六方会谈的各参与方在高度重视朝核危机和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都应以客观和现实的态度看待朝鲜的生存关切,尽量规避狭隘的传统地缘政治观念与零和游戏的机械思维,努力从根本上促使朝鲜半岛停战体制的转化与和平机制的理性塑立,这不仅有利于朝核及其连带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在本地区实现多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朝核危机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稳定的潜在挑战.为缓解这一危机,相关各方正在通过六方会谈机制寻求解决办法.这是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各国首次就安全问题进行多边合作,是为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框架进行的一次有建设性的尝试.实现东北亚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必须要完成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框架从合作模式到制度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朝核问题由来已久,从朝美的《框架协议》到朝核危机的爆发已有五年,六方会谈四次成功地举行为朝核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朝鲜和平进程又现曙光。从六方会谈的由来、四次六方会谈的成果剖析来探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以及中国在六方会谈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朝鲜核问题是东北亚地区最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矛盾双方一边是拥有数千枚核弹头的超级大国美国,一边是正在研制核武器的小国朝鲜。美国希望朝鲜完全放弃核计划,冻结核设施并最终拆除核设施。而朝鲜则要求美国与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朝鲜安全并建立两国间大使级外交关系。北京六方会谈为实现朝美两国各自的目标提供了外交平台,和平化解朝核危机将给东北亚地区和整个世界带来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中国正成为一个对半岛事务影响力日益深化的国家,朝鲜半岛相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朝鲜半岛政策,具有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护持效能、对中国外交影响力的提升效能、对朝鲜半岛和平与东北亚安全的维护效能,以及对中朝/中韩经贸合作的促进效能。中国朝鲜半岛政策在运行中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朝鲜同中国的分歧、韩国对中国的疑惧以及国际舆论的压力四个层面。面对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朝鲜半岛政策:提升国家实力,增强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推进机制化建设,在中朝、中韩之间建构默契的双边关系行为规则;增强朝核问题介入的力度,推进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解决朝核问题;加强中俄合作,提高在半岛问题上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对朝鲜半岛和平机制问题的基本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半岛由停战机制转变为和平机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推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国家,其基本立场是:发挥中国对韩、朝双方都保持友好关系的特殊作用,积极推动韩、朝关系发展,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发展与朝鲜的传统友谊,帮助和促进朝鲜融入国际社会,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清除障碍;加强与美国协调朝鲜半岛政策,求同存异,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以解决朝核问题为契机,以六方会谈为推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立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第二次朝鲜核危机,中国对争端各方进行了斡旋并最终促成了六方会谈。六方会谈至今共举行了五轮,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国际法的角度审视六方会谈,可以得出三点结论:首先,六方会谈充分尊重了国家主权原则;其次,六方会谈坚持和发展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再次,六方会谈为东北亚区域安全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应当坚持以六方会谈的方式解决朝鲜核危机。  相似文献   

8.
朝鲜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改善其周边安全环境,满足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美国的歧视和制裁政策导致的.但朝鲜核危机使半岛局势更加紧张,为美国对东亚事务的介入提供了借口,为日本大力增强其军事力量甚至核武器提供了契机,并有可能出现核扩散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不想朝鲜半岛再生战事,中国不愿再次卷入朝鲜半岛的战事,所以中国必须努力通过六方会谈促使各方协商,从而促进朝鲜核危机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9.
阻碍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朝核问题构成了21世纪初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冲突中最直接、最敏感、最复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朝核问题的解决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前,朝鲜半岛国家关系中的各国共同开展合作解决朝核危机的工作,已经成为实现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11.
朝鲜半岛是北太平洋最有战略价值的地区之一,美国在该地区拥有地缘政治利益,同时,朝鲜半岛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由于朝鲜半岛所显现出的独特地缘政治属性,便成为东北亚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从地缘价值取向因素来看朝鲜半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国争夺战略生存空间的"冷战"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大国因素和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等.  相似文献   

12.
区域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一股重要趋势与潮流,但东北亚地区的区域主义实践并不理想。朝鲜半岛问题是建设东北亚区域主义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双方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根据朝鲜半岛问题的多层面性和历史启示,从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开展适宜的工作,一定会创造出朝鲜半岛问题与东北亚区域主义建设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当代关朝关系发展体现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朝核问题是当下国际政治,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中牵涉地区和全球国际安全走势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许多政治力量在这一地区的交织,特别是中、美、俄、日四大国利益交汇使朝鲜半岛问题日益错综复杂,其中占据主导因素的是美国残余的现实主义的冷战思维和对外战略、美国实用主义的国际法观及实践。笔者基于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思考方法,以现代国际法为评析视角,深入探究了朝核问题形成中的美国因素,以期为朝核问题相关各方最终解决方策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李旭东 《东方论坛》2004,(3):109-112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主要政治力量间存在两种安全观念-冷战思维与新安全观.冷战思维追求地区力量的均势,而新安全观则强调国际关系的合作化,由此在本地区形成一种新型安全格局,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统一体.由于东北亚诸国要形成共同的安全理念尚需时日,故这种东北亚型安全格局也将在新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本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6.
伴随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被称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围绕着半岛的统一问题及近来的导弹问题与核问题等半岛安全问题,朝鲜半岛危机不断。而素有“东北亚门户”之称的朝鲜半岛在地缘政治上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使它成为大国关注与争夺的对象。作为对该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美国与日本对该地区分别有着各自的政策定位,通过比较两国政策的异同,可以发现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在稳定的同时,其内部冲突性的趋势却是无法抑制的,美日同盟最终要归于历史。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出现严重逆转,六方会谈一直陷入沉寂.半岛核问题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朝鲜国内的权力过渡引发了各方政策关注点的再调整.朝鲜的核能力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加深了国际社会的忧虑.为了推动六方会谈重启,中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要成功实现早日复谈,仍需要美朝展示灵活性,发挥主动性,彼此合作并与其他各方共同努力,使半岛核问题重新驶回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对朝政策一直是美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东北亚地区同盟体系中的弱点和盲点。正是受累于此,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再受到挑战和威胁,而朝鲜也最终于2006年10月进行了首次核试验。作为应对之道,美国一改十几年来摇摆不定的对朝政策,由挤压调整为接触,推动了《共同文件》的出台和初步履行,并促成美朝首次双边会谈的实现和两国关系的逐步发展,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的改善由此重现一线曙光。本文从现阶段朝鲜核问题的重大进展入手,分析了美国对朝政策调整的原因、实质以及前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