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时代,传统人文精神找到了时代的载体,得到了充分彰显.但同样伴随而来的还有网络人文精神衰变的悖论.通过反思技术危机,从技术创新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网络文化引导虚拟与现实互动,机制保证价值选择与制度安排耦合三个层面探析网络空间人文精神建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段文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2):127-128
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关系到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必须坚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并且与坚持马克思主义阐述的人文精神原理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本文试图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 ,运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理论 ,来审视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文章强调 ,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必须牢牢构筑起人们的信仰之根 ,以此作为重建和传衍人文传统的起点 ;同时 ,光大人文精神特有的社会批判精神 ,以此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
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许多优秀作品引人瞩目。究其原因,除了市场、评奖机制等外在因素,更主要的,还在于长篇小说精神价值、文体内在史诗品质的变化。这种史诗品质衍生为一种诗性理想,成为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无论是蕴涵丰富的诗意书写,还是充盈着主体意识的现实主义叙事,抑或是回归古典的审美旨趣,都张扬出这种诗性建构的艺术追求。这一点,恰恰是文学本体在价值论上的自足意义,而长篇小说诗性品质的建构,则给新世纪文学创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不仅引发中国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省,由此启动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网络导致全球人文精神一元化、人的新的异化、中国地区间人文精神的分层及基本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的丧失。网络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仅要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和关注,而且要反映网络时代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体现高科技为人的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契合与冲突,以及他者文化对我国文化构建的启示,预示着我国新人文精神的构建既需要克服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倾向,也需要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妄自菲薄的消极心态,以开放的思维广泛接纳他者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形成更具普遍感召力的中国新文化。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我国新人文精神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既要关怀个人,也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世情”,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设的基本前提。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能力,创建人文精神生长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构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试论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观问题讨论的持续不衰源于社会生活的呼唤——在21世纪今天,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所带来的价值世界的失落,使人类急切追寻并确立主体的尺度,以确立人类实践活动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使人类的现代性社会实践沿着健康的方向展开。为此,本刊特邀著名学者邹广文先生组织了这组笔谈,期望有助于讨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20年来,思想教育的经验得失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思想教育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现实特点和要求调整确定自身的目标、功能和任务。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的中心任务是搞好经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思想教育应当把培植和弘扬人文精神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主要功能,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论述了面向新世纪思想教育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为进一步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邴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因而带来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三个大的文化矛盾:来自市场经济的文化冲击;普遍的文化不适应;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模式的震荡和冲击,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追寻及文化建构的潮流。文化模式的转折,归根到底是人格模式的转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经历了由泛道德化、泛政治化到泛经济化人格的转变。泛经济化的人格模式不应成为今后中国的文化取向与人格取向。现代人应向前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底层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的深沉悲悯,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对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性深度开掘,构成了新世纪散文精神呈现出的几个新的基本走向.新世纪散文风头正劲且正在酝酿新的精神与艺术变革,我们对此有足够的乐观和期待.当然,在散文呈现出的令人目眩神摇的文体狂欢情境中,创作者还应该坚持住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应该坚持散文的理性思索和诗性追求,更应该葆有悲悯的情怀和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2.
休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人从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而获得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当代休闲文化面临着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基于此,立足于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建设一种人本主义的休闲文化迫在眉睫,只有建立旨在解放人、全面发展人的休闲理念才能促进当代休闲实践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不仅引发中国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省,由此启动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数字化导致全球人文精神一元化、人的新的异化、中国地区间人文精神的分层及基本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的丧失。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仅要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和关注,而且要反映数字化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体现高科技为人的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因此,重建与扩展中国的人文精神必须要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积极提高数字化边缘地区的网络化水平,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秉承儒家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诗学在多元化文学语境中发展并日渐成熟,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如诗歌理论及诗人呈现帮派化趋势;诗歌写作陷入庸俗之中;理论建构急功近利缺乏“沉潜”精神;存在强烈的文学史“焦虑症”,这些都是当下诗坛值得警惕和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中国乡土小说中乡贤形象的塑造作为一种批判性建构,呈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叙事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乡贤人物现代化转型的不彻底性、经济因素对于乡贤的双向作用、乡贤人物“出走与返乡”“异化与重生”过程描述等一系列叙事安排上.乡贤形象批判性建构的目的并非是对乡贤人物的否定和对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悲观,而是被赋予了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河北当代人文精神的培育,既要注重吸收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优质资源,发掘与时代需求相契合的积极思想要素,也要警惕和抑制传统精神中消极的部分,努力消除落后思想对现代建设的阻碍作用.河北当代人文精神的建设应当明确指导思想与原则,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多元化的河北传统文化基础上培育整体的当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