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环节,但是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极不活跃。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短缺、农业比较收益的下降、分散且不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以及农地使用权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促使农地使用权流转顺畅发展的根本要减少农民,并进行相关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地流转供求态势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流转取决于有效的农地需求和农地供给,通过中国农地市场流转理论决策模型的研究,动态考察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非生产性收益、生产性成本、非生产性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土地交易成本等因素对农地供求的影响作用,可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土地市场流转供求态势既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同时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为此,促进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流转,其前提是打破垄断,培育市场,大力发展与农业经营紧密相关的“非农产业”,创造市场需求主体。  相似文献   

3.
日本农地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英 《学术交流》2004,(5):72-74
二战后,日本的农地制度和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了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体制;第二阶段从制度上促进农地流动,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如何评价日本的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应的政策效果,日本学界有几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日本与中国的农业虽然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但在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在完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  相似文献   

4.
贺平 《日本学刊》2010,(3):63-76
二战后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改革贯穿了其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全过程。随着对《农地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等主要法律及相关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日本对农地流转的限制逐步放宽。其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了少数集团的利益垄断。农户成为立法调整、政策变更和利益分配的受益主体。凭借农地流转活动的发展,日本农户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出现倒置。土地分散经营的状况也有所好转,单位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改革贯穿了其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全过程。随着对《农地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等主要法律及相关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日本对农地流转的限制逐步放宽。其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了少数集团的利益垄断。农户成为立法调整、政策变更和利益分配的受益主体。凭借农地流转活动的发展,日本农户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出现倒置。土地分散经营的状况也有所好转,单位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陈沫 《学术交流》2003,(10):97-98
我国粮食主产地区农民就业与农地流转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断增强市场经济观念,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确立了农地私有产权的合法地位,但是就农地能否买卖一直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使原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职工所获得的只是写于"纸"上的土地所有权.土地的不可交易性使俄罗斯农地资源在改革初期并未得到合理的配置.2002年颁布的<饿罗斯农地流转法>为农地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农地流转数量在<俄罗斯农地流转法>颁布后不断增加.而后,俄罗斯又制定了与农地流转相关的地籍管理的法规,使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降低.上述法规的制定促进了俄罗斯农地流转,为俄罗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试论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纳  安果 《学术交流》2003,(12):73-75
农地制度的外部环境已随着中国经济近20年改革和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大去年8月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一举措是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而对现行农地制度进行必要修正,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种修正是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以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同时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广东省揭阳市四县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从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人均非农业收入三个方面,分析了农地流转中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只对农民的农业收入有负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存在正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都存在正影响;耕种土地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存在正影响,对非农业收入存在负影响;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存在正影响。提出在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加快和规范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行为与农地集中流转——兼论资本下乡的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全国掀起了农地大规模流转的浪潮.调查发现,一部分农地集中流转并非市场推动的生产要素自发流转,而是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等各种资源对资本和农民进行双重动员的结果.农地集中流转行为的发生嵌入在地方政治生态中,它既是地方政府落实中央“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的目标责任的后果,又是其主动追求政绩、争夺项目资源的产物.地方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手段对农地流转的干预,不仅没有培育出完全竞争的土地流转市场,反而使自身陷入了合法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Regulation of foreclosure in a financial crisis has been a centuries-long conundrum to authorities. Japan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 had free financial, land and coercive labor markets. It raised the growth but resulted in recurrent financial crises. Therefore, the Edo shogunate, 1600–1868, banned coercive labor, protected peasants’ property right and regulated the farmland-collateral loans. Seeking an appropriate degree of regulation, the shogunate first banned foreclosure and invited a credit shrink. Then the shogunate introduced legislation to legalize foreclosure of pledged farmland as clarifying the rights of borrowers. The regulation asymmetrically lowered interest rates for timely repayment.  相似文献   

12.
在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过程中,随着所有权不断分割、裂变成各式各样的产权以及产权不断被明晰界定,新的产权主体会获得收益,这种收益的产生一方面源自于激励,另一方面源自于对闲置资源的利用,其结果是开辟了新的税源,进而提高所得税收入、影响税制结构。这意味着,在解决税收收入不足以及税收调节问题时,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手段,通过在产权结构多元化过程中对不同产权主体的清晰界定与保护,同样可以促进新税基的产生,进而起到优化税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most widely used understandings of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 normative, procedural and institutional – focus on it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emocracy needs also to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its substantive implications. Democratic rights include not only the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ssociated with liberal democracy, but als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promoted in industri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Liberal principles promote democra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rights have developed, not just through state action, but through the independent establishment of solidarities facilitated by the exercise of democratic rights. Every established democracy has a system of social welfare provision. This is not coincidental.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tection are intimately linked.  相似文献   

14.
陈涛 《社会》2016,36(6):55-77
针对李猛有关霍布斯自然状态的讨论,本文力图指出,自然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性冲突状态或法权矛盾状态,而是具有某种积极的道德意涵。这集中在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概念上。正是自然权利,而不是原初缔约环节,构成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自然权利不完全是一项主观权利,它同时还带有传统客观法权的正当意涵。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凭借国家权力的存在,成为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它的“自然性”又意味着它并不是由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人的自然并不是可以任意抟塑的质料,而是有其形式,并被明确界定为一种自然“权利”或正当,参与到政治生活的构建之中,这构成了现代思想不得不去回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commentary responds to Celia Kitzinger and Sue Wilkinson's argument for the use of human rights discourse rather than a discourse of mental health when arguing for the legaliz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Without disagreeing with their basic argument, I "problematize" it, showing that legal and human rights discourses also have a history of reinforcing power dynamics and operating to the disadvantage of marginalized groups such as lesbians and gay men. First, equality rights discourse can force lesbians and gay men into a conservative mode of argument, for instance, having to show how similar they are to traditionalist opposite-sex couples, rather than emphasizing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econd, the increasing use of rights discourse has arguably narrowed the scope of the lesbian/gay social movement and rendered its political strategies more conservative, rather than aiming for the elimination of heterosexism and patriarchy. Third, the focus on marriage as a human right tends to render invisible, and to reinscribe, the extent to which marriage as a socio-legal institution has operated in oppressive ways. Modern marriage is not innocent of oppression, tied as it is to the increasing privatiz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ponsibilities. While human rights discourse offers an important avenue for lesbians and gay men, the perils of its use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相似文献   

16.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用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构建了产权理论大厦的主体工程。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作为财产形式的法权关系,产权不但是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而且是历史的产物和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的形式。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即在揭示经济领域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对立关系的基础上,将价值增值过程表述为法学和产权理论中的所有权关系及其占有过程,涉及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等一系列权力的统一与分离,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的阶级对抗性质。马克思揭示的从“消极扬弃”到“积极扬弃”的变革方向,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产权制度将被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法权关系所代替这一历史必然性和长期发展趋势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村缺乏完善的现代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及土地天然地提供了一种综合性保障的事实,被一些学者解读为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他们认为,在当前农村政策政策背景下可以借助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式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暗含着土地实际肩负着农村的部分社会保障职能和农民进入社会保障门槛需要以放弃土地权利为代价两个观点。土地的天然保障功能与社会保障之间具有异质性,土地流转带来的保障作用与社会保障之间同样具有异质性。应当尽量排除土地因素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作用,在“去土地化”的路向上似乎更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狄金华  钟涨宝 《社会》2014,34(1):148-174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鄂西南河村黑地的产生与演变为基点,展开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变迁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基层政府同乡村社会的互动,进而探寻村庄社区内部的治理逻辑。研究发现,黑地的产生是科层制留给乡土社会实践空间、农户自我拓展生存资源以及村组干部摆平社区内部关系等多种因素形塑出来的结果。对于黑地的存在与分配,乡镇政府以默认的方式视而不见,它所赋予村组干部行为的自主性促使其在缺乏其他软性价值规范的治理手段的情况下,将土地本身作为一种治理手段。黑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和分配的。  相似文献   

19.
李建伟 《求是学刊》2012,(1):92-100
股东权利虽以股东身份为基础,但取得股东身份并不当然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如股东存在出资瑕疵,其股权应当受到限制,且这种限制具有正当性。一般来讲,比例股权与股东出资以及股东自身利益的关系较非比例股权而言要更为密切,在股东瑕疵出资的情况下,对其比例股权进行相应的限制,具有制度上的合理性、法理上的正当性与现实上的可行性。因此,对于瑕疵出资股东,其比例股权的行使应根据其瑕疵出资的实际情况而受到相应限制,原则上应按照其实缴的出资比例行使;而非比例股权则不应受到限制而均可以完整享有并行使。关于瑕疵出资股东权利限制的此等一般性标准得以确立后,具体到个案涉及的各项股权的限制及实现该限制的路径,还需要司法基于公平正义之原则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