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永德老人是从通辽市科尔沁区统战部退下来的,60岁以后,他成为科区关工委委员、科区作协常务副主席、诗词协会副会长。2006年至2011年,师永德老人先后出版了四本书,即《哈达》《宇宙人生大揭秘》《大道与人生》《雷锋》。他的诗歌作品曾发表在《通辽日报》《鸿雁》等报刊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余思颖 《老年人》2011,(12):24-25
闲时翻阅旧报,发现2010年11月的《中山日报》刊登过一篇有关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回忆文章,作者署名雷克昌。从人物简介里,我得知他籍贯湖南嘉禾县,现居广东中山市,是位年过古稀的农民作家和文化老人。一次偶然的机遇,我有幸拜访了他,听他讲述了自己从文学艺的坎坷经历。痴迷文学心不改1941年,雷克昌出生于嘉禾县一个偏僻山村,因家庭出身地主,只念了两年初中就辍学回乡务农。  相似文献   

3.
彭国梁 《老年人》2009,(4):36-37
我在《长沙晚报》上开设了一个专栏《彭胡子掉书袋》,其中有一篇《凌叔华笔下的长沙》。文章见报后两天,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叫彭明朗,1949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凌叔华、袁昌英、和苏雪林都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我在文章中写到凌叔华与她的朋友兰子作了一次“衡湘四日游”,他说兰子就是袁昌英。  相似文献   

4.
中国象棋是国宝,也是智慧的体操。不少人自幼是棋迷,中年为棋手,老来称专家。童明顺便是其中的一个。我和童君交往20多年了。在《长沙晚报》“棋坛”专栏,我作编辑,他当顾问。我们的交谈是棋,友谊也是棋。他是长沙人,1944年逃难到安江时才12岁。河边一家茶馆有人下棋,他跑去看,看得入迷还大胆评说。人皆惊异,便叫他上阵。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茶馆坐上一整天,也没人能赢他。回到长沙已是1948年,他帮家里做点小生意,有空便到火宫殿去看人下棋,看得手痒就找人对弃。长沙当时有高手“南周”(周还龄)、“北柳”(柳秀贤),他—…  相似文献   

5.
彭国梁 《老年人》2008,(1):30-31
前不久,打开单位的信箱,发现有一封未封口的厚厚的信件,内装一叠打印稿,还附有一信,寄信人叫唐异常。他说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和《长沙晚报》上的文章,他几乎都看过,因此萌发了想与我交友的想法。我翻了翻他的那些打印稿,得知他是长沙县双溪镇人,1955年到成都的气象学校读了一年书,然后就去了新疆。  相似文献   

6.
崔振文 《老年世界》2008,(22):23-23
我出生于内蒙古科左中旗—个清贫的蒙古族农民家庭。1950年3月,我17岁就考入了内蒙古行政干部学校。毕业后,奔向茫茫的大兴安岭林海。1956年7月,开始在内蒙古《林业工人报》(今《林海日报》)从事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7.
43岁的董克勤是个瓷商,他曾经当过兵,在《景德镇日报》做过摄影记者,1985年下海做陶瓷生意,1993年远赴澳洲,把陶瓷生意做到了海外。在澳洲的7次展销中,他卖出了近40万件陶瓷艺术作品,赢得了“陶瓷大王”的称号。  相似文献   

8.
1938年1月28日,田汉在长沙创办《抗战日报》,出版近6个月后被迫停刊;同年12月,在沅陵复刊,又出版了6个多月。这份报纸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积极宣传抗日,成为抗敌救亡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田汉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戏剧家,现代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本名田寿昌,1898年3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田家的农民家庭。他自幼酷爱文学戏剧,14岁即练习剧本创作。在留学日本期间,他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一心想通过戏剧来表达对邪恶势力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思虑。20年代,田汉成为我国戏剧创作成就最为丰富的剧…  相似文献   

9.
彭国梁 《老年人》2006,(7):22-23
今年年初,我和杨里昂先生合作出了一本书,叫《消逝的长沙风景》。样书一到,我和杨先生几乎同时想到:先要送一本给陈先枢先生,请他雅正。因为在长沙文化圈子里,无论是地域的还是历史的,尊他为权威,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现在,我的桌上就摆着他的《湘城文史丛谈》《、长沙地名古迹  相似文献   

10.
张颂甲 《中外书摘》2008,(12):13-15
1949年夏,我在天津《进步日报》(原天津《大公报》)任文教记者。同年10月底,梅兰芳先生应邀由上海北上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会后,他应邀到天津市作短暂演出。《进步日报》采通部主任李光诒同志(后任北京《大公报》副总编辑、《财贸战线报》总编辑)派我去访问梅兰芳先生。  相似文献   

11.
浩然 《中外书摘》2008,(8):10-13
1954年春天,我回到地委党校,写了小说习作《两千块新砖》和《探望》。这两篇写农村新生活的文章在《河北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以后,引起社会重视,我被破格选拔到《河北日报》当了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2.
九十九岁的王会尧老先生,是一位传奇式的归侨教师,凡是认识他的人部为他的经历啧啧称奇。我和老先生相识已久,好儿次想写他,部因为事务太忙未能如愿,近日我与《汕尾日报》记者梁水良专程前往海丰县彭湃中学教师村拜访了他。这位寿星园丁精神依然矍铄,身板也还硬朗,不让人扶,独自带我们上楼。  相似文献   

13.
笑汀 《老年人》2008,(9):40-41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祖父黎葆堂是前清举人,父亲黎松庵性情淡泊,雅好文史,母黄太夫人,善书法诗歌。受家庭遗传及后天濡染熏陶,劭西早慧,熟读诸经、文选、唐宋八大家。12岁起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从未间断,内容多为对政治的感想和对文字问题的探索。15岁中秀才,22岁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被督军谭延闽征聘为秘书,数日内辞职,自创《长沙日报》,任总编,因持论与当政者不合,受到排挤,转而另起炉灶,创办《湖南公报》,又因反对袁世凯帝制意图而被查封,遂改称《湖南大公报》,但不改其和平统一国家和民主政治的追求。1915年,应教育部之聘,到北京担任教科书特约编审员,文字学的研究生涯从此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4.
怀念心元     
我今年100岁,我的爱人潘心元烈士,离开我已有67年了。心元1903年出生,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创阳县委书记、湖南省委委员,红3、4、6、13军政委.总前委常委等职。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离汗优裕的家庭,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献出28岁年轻的生命。心元与我结婚14年,而我们共同生活的日子加起来不过年把,但他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每当回忆起和他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我就热泪盈眶,激动不已。1920年,心元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接受进步思想,认清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决心投身革命。他经常在校刊《卿云))h以“斯人”为笔…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长沙决策远生1974年10月至1975年2月,年已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住了114天。他在长沙期间,抑制"四人帮",决定重用邓小平,挫败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篡权的阴谋,为后来党中央彻底粉碎"四人帮"打下了基础。实际上,毛泽东反对江青一伙篡权阴...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多数情况下,他用以休息和调节精神的办法,除了游泳就是看戏。一般的人知道他喜欢京戏,在延安时他就指导过京剧的革新。其实,他最爱看的还是湖南地方戏剧,像湘剧、花鼓剧、皮影戏、木偶戏等等。他是湖南人,家乡戏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熟稔的乡情乡音,使他身心愉悦,情有独钟。《生死牌》有共产主义风格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乘飞机从广州返回北京,途中停机长沙,在中共湖南省委大院的蓉园住了一天。晚上,毛主席应邀观看湖南地方戏———湘剧《三女抢板》。看完后,他评论演得…  相似文献   

17.
文峰 《老人天地》2013,(6):52-53
今年96岁的陈春森,每天都会安排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这位《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前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至今仍在为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写回忆文章、看稿子、查资料、核对相关出版物的日期和出盟b。  相似文献   

18.
罗孚 《中外书摘》2011,(3):16-18
叶灵凤的后半生是在香港度过的。抗日战争是前后的分界线。抗战以前,他主要是在上海,幼年在九江,青年时代在镇江,然后就到了上海,踏进文坛。“八一三”以后,日军攻占上海,《救亡日报》南迁广州,主持其事的是夏衍,他也到广州参加编辑工作,编的还是新闻版。  相似文献   

19.
彭国梁 《老年人》2007,(7):28-29
最近。一连两次到钟叔河先生家闲坐聊天。第一次是送我新出的两本书《书虫日记》和《长沙沙水水无沙》去,请他雅正。话题自然就围绕“书虫”和“长沙”展开。钟先生健谈。不论是什么话题,钟先生都能将其历史和文化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表面上看,钟先生的谈话和平时并无什么异样,但若稍稍细心,便又分明感到钟先生的声气里有一丝一丝的悲音在缠绕着。  相似文献   

20.
南雁 《炎黄世界》2010,(1):86-88
何军,一位广东新闻界难以忘怀的老同志。他出生于墨西哥富裕华侨家庭,12岁怀着一颗爱国心回国寻根、求学。1939年在抗日烽火中投身革命,担任过区领导和武工队队长,随身就是一块用黑布包衣服用品的包袱,行军时往肩上一甩,四处奔走。解放后,在升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后依然珍藏那块黑包袱布,表明他一直在激励自己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