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看完《老年人》2002年第二期刊登的《评改〈湘江秋钓〉》一文,引起了我修改诗词的兴趣,也为增设《老年大学》栏目叫好。我以为经陈国强先生改后的诗还可以再改,因为改诗不单纯只有范椁所说的“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一说,更重要的是反复推敲字句。我以为,评改后的诗,还有五处可作如下修改。第一处,“湘”为地域名,“畔”字只能和“江、河、溪”等字组合,因此可将“湘畔”改为“江畔”。第二处,“持竿”是将钓而未钓的动作,可将“持”字改为“垂”字。第三处,将“吟眸”改为“心眸”,似乎更贴切。第四处…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杂志的编辑别出心裁,启发读者评诗改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湘江秋钓》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也调动了众人的兴致,交流了写诗的技巧。希望能延续这一活动,将“老年大学”这块园地进一步办活办好。我读了《湘江秋钓》这首诗,也有些怦然心动,因不是诗人,谈不上改诗,只能仿作一首《观钓》:冷眼随观钓晚秋,柳荫石壑惴心谋。林纾嚼铺鱼犹智,晚节自珍赞白头。清人林纾《畏庐文集·西湖诗序》中写了一段观鱼争食的故事,有灵性的鱼儿,明晓一个道理:“下食者必有钩,贪食必遭暗算。作者有一番感慨:“名利之…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词爱好者,我读到了贵刊登载的肖自强和李传补两位也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忍不住提起笔,斗胆做个探讨。两位的改诗都有一定的道理,若能彼此综合,就更完美了。第一句:湘畔持竿钓晚秋肖改“湘”为“江”,是可取的,既已点题,那么“江畔”比“湘畔”就更符合语言规范,“垂竿”比“持竿”也更为贴切。此句率意平直,亲切而又简单明了,让读者很快就能进入秋钓的情趣中去。而李改“湘江持竿”为“蓑笠相将”,窃以为今人写古诗词,最好是能熔现实生活入情入景,过分雕琢古意,倒显得做作。第二句:麓山云树入吟眸肖改“吟眸”为“…  相似文献   

4.
读了《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的《我改〈湘江秋钓〉》和《也改〈湘江秋钓〉》两文,感觉改得可以,但仍有不够妥当之处,现拟对“也改”再作一些修改。“也改”起句改“江畔”为“蓑笠”,认为“蓑笠”一词有古朴的韵味,我认为写诗要切合实际。现在已是21世纪,不是柳宗元那个时代了。柳宗元《江雪》一诗写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联,其中的“蓑笠翁”形象很鲜明,“蓑笠”一词用得好。而现在又有谁穿“蓑”戴“笠”去钓鱼的呢?就是在农村也极为少见。所以,可将“蓑笠”改为“草帽”,而把“相将”改为“轻装”。因为钓鱼有时…  相似文献   

5.
展读《老年人》今年第2期、第6期关于修改《湘江秋钓》的意见后,也想发表几点浅见。我想改诗者都是好意,想把该诗改“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比如李传补同志将全诗改成:“蓑笠相将钓晚秋,楚山烟树入吟眸。牧童莫问鱼多少,自有真情满白头。”我经过反复吟咏,总觉得不敢苟同。改“湘畔”为“蓑笠”,现在的雨具和钓具都更新换代多次,是否一定要改成柳宗元的“蓑笠翁”才够味呢?改“麓山”为“楚山”,难道只有“楚山烟树”才能“入吟眸”,湖南长沙变化如此之大还不上眼吗?“村童”改为…  相似文献   

6.
饶舌     
梁莲生先生的原诗“久立持竿钓晚秋,麓山云树入吟眸。乃翁不计鱼多少,聊遣闲情到白头。”经陈国强、肖自强、李传补三位先生修改后,只有第一句的“钓晚秋”,第二句的“山、树、眸”,第三句的“鱼多少”和第四句的“白头”共11个字没有改动了。总共28个字的诗,被改动了17个字,留下不动的仅占全诗总字数的四成,这还是原作者的诗吗?媒体对作者的作品可以修改,《老年人》杂志开展评改活动,本意在提高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很好的。但窃以为,首先要尊重原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原作者三、四句的“乃翁不计鱼多少,聊遣闲情到白…  相似文献   

7.
张公善 《现代妇女》2010,(8):107-109
《错误》是一首汲取古典诗词营养,意境婉约情韵悠长,且又充满现代情怀的伟大之诗。《错误》之妙在于反衬法的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及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理解这首诗,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个层次便是游子思归与思妇盼归。第二个层次是对两岸团聚统一的企盼。第三个层次便是“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诗,是什么?     
2002年,本刊“老年大学”专栏发表的评改《湘江秋钓》一诗的文章,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关注,争鸣之声犹在耳际回响。为了进一步探讨诗的真谛,切磋写诗技艺,促进创作繁荣,本刊约请有关学者专家撰写论诗文章,从今年第6期起分期登载。学无止境,仁智各见,欢迎广大读者特别是诗词爱好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猜成语     
张瑞祥 《老年人》2008,(10):44-44
我国著名山水诗人孔孚创作的一首《峨眉·古德林漫步》诗在台湾的《创世纪》杂志刊出后,诗人接到样刊时不禁大喜,原来他作的诗的最后一句“字间杂有鸟语”改成了“字间染有鸟语”。改“杂”成“染”让他觉得诗味更足,诗意更浓,遂致信询问改“染”字者为谁。岂料,原来是出版单位排版之误。得知原委,孔孚不禁笑曰:“天下竞有错得比原作更好者,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向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看重人际真挚交往,亲朋好友贵在相知,恰如古人所云,“黄金易得,知己难求”。古代由于关山辽远,交通闭塞,信息传递方式落后,所以极为珍惜难得的逢聚良机,往往加以作诗抒怀。这些逢聚诗是人情的浓缩、世态的画图,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彼时彼地喜怒哀乐的心迹。逢聚诗约有几类:(-)初运诗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人“故人具鸡索,送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料。开轩面场围,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记述诗人被邀请到田家作客的过程。友人早已准备了佳肴,三、四句描绘村边绿树青山…  相似文献   

11.
文化宫     
《老年人》1994,(5)
文化宫却贼诗王光才华横溢的郑板桥,能诗善画,诙谐成趣。冬天的一个夜晚,朔风呼呼,细雨。睡在床上的郑板桥,偶然想起一首诗来。但当他才吟成头一句:“细雨夜沉沉”,便听到墙外有贼子在偷门。他也不作打惊,任他进了房,才又吟下第二句,表示恭恭敬敬迎接之意:“梁...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85年离休,以前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可谓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2000年下半年,我进入长沙市老干部大学诗词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迄今两年,已创作律诗25首,绝句23首,古诗3首,填词8首,作曲8首,撰联30幅,其中一些作品先后公开发表。在长沙市2001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征诗征文活动中,我的作品被评为二等奖,参加全国休闲杯诗赛也获得优胜奖。我在古典诗词写作方面的点滴进步,证明了一条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回顾总结习诗的收获,我想无非是“昨日之积淀”加“今日之奋发”的结果。“昨日之积淀…  相似文献   

13.
“华清池畔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皇恩时”。这是最有名的“贵妃出浴”。这句诗不仅让我们体会到药浴有滋润肌肤、让身体充满诱人香  相似文献   

14.
方向 《老年人》2004,(12):48-49
《老年人》200年第10期发表的陈国强先生的七绝《归雁》,是一首立意深刻、语言明快的好作品,读后让人深思其诗如下:“前年雁阵始凋残,去岁云中只影单。今日深秋仍不见,疑它已佐富人餐。”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4句28个字,却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肃而深刻的主题。诗的前3句以时间为  相似文献   

15.
汉字意韵丰富,一字得当,便可使全涛意境为之一变,进而满篇生辉。对全诗有如此妙用的字,古人称之为“字眼”,赞其画龙点睛之功。后宋人在评论唐诗时,始用“诗眼”一说,认为:一首好诗必有佳句,而佳句之I{1必有奇字为眼。接下来,目.让我们品读以下几组诗句。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了肖自强、李传补两先生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读后颇感兴趣。为此,又找来今年第一期梁莲生的《湘江秋钓》原作和第二期陈国强先生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反复研读,细心品味。在我看来,《湘江秋钓》的钓者,在读者眼里应当是这么一个形象:他业已退休,满头银发,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爱好垂钓,但技艺不精,常空手而归;他恬静淡雅,豁达大度,对旁人的议论讥笑,听之任之;他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修身养性,在乎益寿延年。在此,我也步诸先生之后尘,试为评改。我步改后的《湘江秋钓》…  相似文献   

17.
谐谑印章拾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书画作品上有时不止一枚印章,除去题教尾部的姓名印章以外,其它做见于作品上的镌刻诗、词、章、句乃至四架奇的印章,统称闲章.由于这种闲章无关名讳,可以随意表心这、抒志趣,印文就显好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更有不少闲章内容诙谐幽默,颇多雅谑之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人们称其有“三绝”,谓诗绝、书绝、画绝,其实地刻的印章也称得上一绝.在他常用的一首余方传世印章中,有不少便是以恢谐幽默见长的.例如“麻丫头针线”,说的是他早年曾生过天花,脸上留下几颗浅麻子,“七品官耳”,说的是自己进士出身,是好人、画…  相似文献   

18.
张鹄 《老年人》2004,(2):48-49
施补华认为一首五律40个字是“四十贤人”(《岘佣说诗》),“必须一气浑成,神完力足”。照此而推,一首七律何尝不是“五十六贤人”呢?诗的基本特色是凝炼,一字须顶十字百字,不可轻下一字,这样的诗才有“重量”。近读黄春辉先生的《偕台湾友人中秋踏月感赋》(载《老年人》2003年第8期),觉得该诗堪称凝炼之作。现抄于下:“浮海归来感旧游,苍茫紫塞暮云收。风回古道三千树,月上雄关第一楼。旅梦惊残长笛晚,乡情沉醉故园秋。金瓯何日冰轮满,浣尽乡思两岸愁。”首联“浮海归来感旧游”总起,“浮海归来”即指台湾友人,“感旧游”又扣住了第二句“苍…  相似文献   

19.
以“起承转合”论律诗结构由来已久,它强调诗歌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存在着开合钩锁的逻辑关系的四个部分。明清已降,“起承转合”之说在诗论界更为盛行,“起承转合”之说不仅影响到诗人的诗歌创作,也影响到评论家对诗歌的鉴赏批评方式。“起”作为一首诗歌的开端在诗歌写作与诗歌鉴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诗论家们对起句的美学标准呈现着多元取向前人不但对诗歌起句重要性与起句风格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对于如何起句也有很多详细的评论。然而前人之说虽备,涉及律诗起句方式方法的各个方面,但却比较零散,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对仗、句式、用韵、表现手法、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加以统括说明。  相似文献   

20.
5月14日,正当全中国都在为汶川地震而震惊和哀悼之际,一首为震灾中死难的孩子们所作的诗歌悄然流传开来。这首诗的诗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该诗原文附后)。这首诗传出后,众多报纸频频报道,国家级电视台在特别节目里纷纷引用,有人甚至为其谱曲,制作成视频MV发布在网络上。这首诗很短,却打动了无数人,读者最多的留言是:“看了这首诗,我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