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己的价值     
流沙 《女性天地》2006,(12):1-1
小儿今年4岁。有时候我宠他、惯他,有时候我骂他、打他。无论怎样对他,他的成长都不可阻挡。一天,小儿嚷着要去乡下老家,我不应允。他很悲伤。我说:“如果真想去,那你自己去好了。”小儿说:“我不会。”我随口说:“你只要拿着钱,去坐车就行了。”小儿认真地说:“爸爸,那不行啊,  相似文献   

2.
吴兴英 《老年人》2006,(5):30-30
我决绝地把父亲给的5000块钱塞回他的口袋,并把他送上了返回老家的汽车。旁边一位大爷见了,问我父亲:“老伙计,这是你儿子吧?”父亲笑着说“:是的,他送我回家。”可我分明看见父亲笑得勉强。长途客车徐徐出站,我对着父亲挥手。父亲坐在窗边,一副倦怠失落的样子,并没有往常的热情。车走远了,也带走了我对父亲的牵挂。回想起这天清晨,我和妻子刚刚起床,父亲就大汗淋漓地敲响了我家的门。正是春耕农忙时节,父亲的突然到来让我有些吃惊。难道家里出事了?因为父亲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很少进城找我,而且他在老家还种着几亩水田,这时的农…  相似文献   

3.
父亲病倒了,说体内热得厉害,呼出气来也发烫。他原来就有胃病和腰肌劳损引起的神经痛。我立即买了药和几盒口服液带上,赶赴乡下老家。见到父亲,我把口服液的盒子打开,想告诉他怎么启开瓶盖。可一不小心,掉了一支到地上,瓶碎了。父亲急忙佝下身,伏在地上,‘十吱”地吸起那滩药液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不禁一阵。C酸。他一辈子都舍不得浪费一点一滴,把什么都看得很重,唯独不看重自己。1996年春,我也回过一次老家。天黑了,X亲还没有收工,直到邻居家吃过晚饭,他才扛着锄头回来。见到我,他焦急地说:“我一只手动不得了。”接…  相似文献   

4.
晓晨 《老年人》2003,(8):33-33
“大爷,您该吃药了……”一年多来,这甜甜的呼叫,总是定时在父亲的耳边回荡。去年4月起,独居的父亲就带病守在他亲手栽下的那片小树林里。为了让父亲能按时吃药,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按时拨通父亲的手提电话,提醒他吃药。我在外地工作,母亲去世后,我日夜牵挂着父亲。去年,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回到乌鲁木齐探望父亲,走进父亲住的那栋老楼,却见家门关得紧紧的。邻居说:“你父亲又去了那片林子。”我一听,放下行李,安顿妻儿,出门拦了辆出租车,直奔郊外的那片小树林。小树林是父亲晚年的全部寄托。前年我回家为母亲扫墓,还专门帮父亲栽过树。父亲…  相似文献   

5.
1990的中秋,天上的月那么圆,乡下院前的桂花树那么香,这一切,好像是在迎接一个远在天涯的亲人归来。这也是我和已过花甲之年的姑爹的第一次谋面,那一回,我们所有的亲戚都聚集在离城五里的乡下老家。听我的母亲说,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姑爹大我的父亲整整十岁。听说姑妈和姑爹是在解放前夕结的婚,结婚后半年,姑爹独自一人去了台湾,那时,姑妈已怀上了他的儿子。  相似文献   

6.
妻子的“老家”文/蔡之岳在走进城市十余年后,我仍然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依旧是个乡下人。刚谈恋爱时,妻子(当时应该叫“女友”)总热衷于纠正我那被家乡粗茶淡饭培养起来的乡土。音。结婚成家后她更加喜欢关起门来训戒我:“别老把睡觉说成shei觉,仅凭你在...  相似文献   

7.
父亲     
王恒绩 《现代妇女》2009,(11):36-37
2007年4月19日,我开着单位的采访车路过自己的家乡,就顺便回去看了看在乡下养老的双亲。父亲问我的房贷还得咋样了,我说刚还完,他很高兴,那就好啊,我做梦都见银行逼你。我眉毛一挑,戏谑地说:“那是,谁叫你养了一个这么有出息的儿子。”父亲嗔怪地看着我:“别自恋了,呵呵。”他一笑,很幸福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苦涩的孝顺     
黄方国 《老年人》2004,(7):32-32
母亲去世后,年迈且瘸腿的父亲终于扛不住生活的艰难,不得不答应来我家养老。离开乡下老家时,父亲一定要我跟他一起去向邻居们告别。乡亲们都说:“黄爹,您儿子儿媳真孝顺啊!”父亲听了这话,笑容从满脸的皱纹沟里溢了出来。回到城里,天色微暗,已是万家灯火。妻子没有来接父亲,打发儿子下楼来了。在我的提醒下,儿子敷衍地叫了一声“爷爷”,连正眼都没看一下,就提着爷爷的包裹上楼了。父亲尴尬地站着,显得手足无措。我正要呵斥儿子,却被父亲阻止了:“他还小,不懂事,在一起住惯了,自然就亲了。”说完,一瘸一拐地走到了我的前面。打开家门,妻子坐…  相似文献   

9.
1980年,我在县里有了一官半职,妻子调到县城工作,有关部门为我安排了一套住房。妻说:“爸妈都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趁他们硬朗,把他们接到城里住些日子吧!”但母亲来了没几天,开始闹着回乡下老家,后来竞拉开话匣子,一会儿说在城里住不惯,想着地里的果树和庄稼;一会儿说想村里的老姐儿们……无奈之下又把老人家送回了老家。  相似文献   

10.
父亲经常进城。他想儿子和孙子。可是他从来没有住满两天。他在城里住不惯。儿子说要不我在房间里给你垒一铺大炕?父亲说就算你在客厅给我砌一个院墙,我也不会习惯。说完了去睡觉,翻来覆去睡不着。进了城就失眠,父亲说那是因为无事可干,无事可干,骨头缝里就会生出锈来。——他认为休闲并非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1.
“他要走的路将为祥瑞,他同着的星星也惟有安静……”——但丁《神曲》1打电话回家,与母亲聊了许久,却没有听到父亲的动静,这实在令我意外,问及,母亲说,回乡下老家了。回乡下?我一怔,是一到夏天就喝药的那家又出事了么?母亲叹了口气,你三祖父,他去世了。稍作停顿,母亲又说,这次  相似文献   

12.
1一酩酊醉汉,叫住一辆出租车:“把我拉到华乐大酒店去。”“先生”,司机说,“你不正是在华乐大酒店门口吗?”醉汉嘟嘟哝哝,从怀中掏出20元扔给司机说:“我警告你,下次可不准开这么快。”2一人问醉汉的妻子:“你家的小狗走起路来怎么老是七歪八扭?”醉汉的妻子回答道:“可怜的小东西!我丈夫从酒店回家时,它老跟着跟惯了。”3小贝利跟着父亲回家,在路上问:“爸,醉是什么意思?”父亲说:“你看,那里站着两个警察,如果我把两个警察看成4个,那我就是醉了。”“可是,爸爸”,小贝利说,“那里只有一个警察!”4一天,爸爸在…  相似文献   

13.
怀念分币     
万文昌 《当代老年》2007,(12):26-27
前不久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在乡下的家被盗了。由于父母在城里买了房,他很少去老家,老家房子由他叔叔照看着,屋里虽没有什么贵重物品,但令朋友沮丧的是他从小学到中学十多年间收藏的一百多元近四千枚硬币没了。我揶揄道,小偷说不定就是朝着那些硬币来的呢!算了吧,一两顿饭而已。朋友说,怎能以现在的价值计算呢,那时糖一分钱三个,炒胡豆才两分钱一两呢!再说,收藏了那么多年呢,那里面,装满了我的整个童年。我慢慢的收敛了笑,是啊,那里面写满了我们这代人的整个童年。  相似文献   

14.
乡下老家过周末袁仕友盛夏,烈日炎炎,城市里酷热难熬。一天,六岁的女儿晶晶向我要求:“爸爸,现在城里太热了,我想到乡下爷爷奶奶那里去。在那儿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到溪里洗澡、打水仗、看小鱼游泳,可好玩啦!”嗬,到底是我的女儿,小小年纪就对那给过我无限温情的...  相似文献   

15.
刚过完年,就被大雪封门了。开始来城里过年的父亲还对这场大雪赞不绝口,一口一个“好雪”地赞着乐着,可是待大雪下到第三天的时候,就坐不住了。父亲一边说要回趟老家,一边就整理自己的行李。父亲是个办事果决的人,他一旦决定的事,九头牛也难以拉回。我自小就对父亲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儿倔强。所以就试着跟父亲商量,是否等雪下得小点儿了我亲自送他回去。父亲说:“要是往常是不让你送爹的,可是,爹不能不服老了啊!这次就听你的,让你陪着爹走过那九道弯儿坡吧。”  相似文献   

16.
张正 《老年世界》2013,(2):13-13
一大早,还没有起床,就被电话铃声吵醒,那边传来母亲的声音。母亲说,父亲刚刚出门到城里来了,说要检查身体,让我在单位传达室等着,把户口簿带给他。父亲和母亲住在老家乡下,户口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户口簿平常由我们保管。我问检查身体要户口簿干什么,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一定要你带给他。  相似文献   

17.
多走一步     
一位写小说的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他去一片麦地里寻找忘在那儿的水壶。那片麦地非常大,麦子又长得高,水壶却很小,朋友找了老半天,也没有发现水壶,他两手空空走了回去。父亲二话没说,自己走进了麦地,不一会儿,父亲就找到了自己的水壶,那是一只黑色的小陶罐。朋友问他父亲水壶是在哪里找到的,父亲说在西北角的草丛中。朋友告诉父亲,他起初也发现那儿有个东西,却以为是石头,没有走过去。他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干什么事都要认真,当你对某种东西已经失望时,不要忘了再向前多走一步。” …  相似文献   

18.
刘翠萍 《老年世界》2007,(22):16-16
父亲退休了,和母亲生活在乡下老家。双休日,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我没打招呼就赶了回去,谁知到家才知道,父亲骑三轮车带着母亲赶集去了。  相似文献   

19.
老杨的恶梦是从去年的8月15日开始的,在那之前,他是一个生活得简单快乐的江西赣州农民。他和妻子有四个子女,大女儿在老家务农,其他三个都在上海等城市里打工。那一天正是农历7月15日,乡下的鬼节,刚刚忙完祭祀的老杨突然接到二女儿的电话,说小女儿杨小云出事了。犹如晴天霹雳,老杨马不停蹄地赶到上海,心碎地见到了小云的尸体。  相似文献   

20.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