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金色年华》2011,(8):44-44
说起唐伯虎,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想起电影中他临场作画解救相府之情节,令人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2.
陶冶 《老年人》2010,(9):43-43
我与作家韩少功久未谋面了,他不一定记得我,但我却时常想起他。 上世纪70年代,他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七月洪峰》、《月兰》等作品,我读过之后就爱不释手,对他心生一分敬慕之情,只想找机会见见他。  相似文献   

3.
双眼井     
张洋 《中外书摘》2010,(9):60-61
井是水之源。 为此,我常常想起幼年时的那口井。 那时我在一个乡间小学念高小,校长是位身穿长袍布鞋布袜的老先生,都叫他惠校长。惠校长在这所亲仁小学教书多年了,就连学生的家长也是他教过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王礼人 《老人世界》2011,(11):36-37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不由想起了黄花岗,那里有一座黄花岗墓园,墓园中有七十二烈士墓。那是前些年的一个春节,我因公干到了广州。在一个休息时间,广州的朋友领我走进黄花岗墓园,瞻仰了七十二烈士墓。.黄花岗墓园位于广州市东郊,白云山南麓,正门坐北朝南,高达13米,气势伟岸。门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4个金色大字。门前,两簇黄花为屏,一对石狮拱卫。进得园内,一种与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5.
夕阳如歌     
退休后说是许久未和他见面,却又常常“见面”,可那是在电视荧屏上,或电视剧或广告片。前不久在荧屏上又见到他创造的那鲜活的人物,禁不住拿起电话要尽快告诉他。他夫人接电话,称他不在上海,刚往外地拍电视去了。拨他手机方得知他在拍摄现场,这个大忙人就是业余演员或称非专业演员石子良先生。  相似文献   

6.
1957年年初,费孝通先生写了《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文章中说,当时尚属“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但他期待不久将是春暖花开时节。然而期待落空了,他们迎来的却是“急风暴雨”式的“不平常的春天”。就在那个春天,多少精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遭逢厄运,后半生沉沦,很少再有作为,大好年华,付诸东流。想起事情缘起,往往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7.
想起古华     
柯云 《老年人》2008,(3):27-27
作家古华和我是文友,我们曾密切交往了很长时间。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出国定居后,我们的联系就完全中断了。但我经常想起他,经常翻阅他给写我的信件,或是读读他的《芙蓉镇》等作品。  相似文献   

8.
安玉英  孟红 《老年世界》2008,(13):14-15
提起老舍,人们就会想起他的经典作品,殊不知,老舍是在周恩来的关心和影响下,从一名进步的爱国作家成长为革命的人民艺术家的。他与周恩来之间结下的深情厚谊,在文艺界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9.
陈彩艳 《老年人》2004,(9):22-22
林曼先生去世将近一年了,我还时常想起这位失聪的老人。每当这时,我就有一种感动,敬仰和怀念之情充盈胸间。在湘乡的“文学青年”队伍中,我可能算得上是林曼先生的开门弟子。20年前,我分在城边的一所中学当语文教师,满脑子还在做着大学时代的文学梦,充满着想象和浪漫。我们几位  相似文献   

10.
在株洲,有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他为了在百年后能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孜孜不倦地奔波了16年。他去世后,他的亲属尊重他的意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此,株洲电视台拍摄了捐献活动的全过程,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也以“16年的心愿”为题作了宣传报道。他就是株洲市百货站退休工人陈振纲老人。1985年,陈振纲热热闹闹地度过了他的70岁寿诞。那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也许人老爱怀旧,许多往事一齐涌上了他的心头。想起自己的一生,陈振纲有30多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受够了缺吃少穿苦难。解放后,劳苦人…  相似文献   

11.
1900年10月,1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想在这座闻名世界的艺术之部闯出一番天地来。虽然他只是一个刚刚出道的穷画家,但他却对未来满怀信心,他认为只要有人买画,自己就可以生存下来,就有机会在巴黎发展事业。他先找了一个旅店住了下来,第二天早上,就带着自己的画作来到了香格丽舍大街,开始向这里的画店推销自己的面。  相似文献   

12.
文化宫     
《老年人》2002,(10)
郑板桥判案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有位教书先生来告状,诉说在财主家教书一年多,原定八吊钱的酬金主人赖账不给。郑板桥想:莫非这位先生文才差,误人子弟,主人才不付酬金?就想考考这位先生。他出了一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教书先生略加思索,朗声对道:“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一听,觉得这先生有真才实学,就毫不犹豫地判他胜诉。(彭文扬)名家名剧巧入联盖叫天是我国京剧界的武生泰斗,素有江南活武松之称。有一次,他的朋友吴湖凡看了他演出的京剧《三岔口》和《十字坡…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生活》杂志列出了人类历史上的“10大经 典之吻”,倒颇有意思: “犹大之吻”。耶稣的门徒犹太在公元29年利用亲 吻出卖了其师。他接受大司祭付给他的30块银子,答 应帮他们辨认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 就拥抱和亲吻耶稣,好让他们辨认出他。耶稣随即被 捕,然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永恒之吻”。法国艺术家罗丹在1868年雕出了一 座雕像,作品中是两个赤裸的情人在接吻。这座“永恒 之吻”雕像的问世,标志着古典时期艺术的终结。罗丹 自己形容说:“它是那么完美,似乎已经远离了周遭的 世界。” “被吻最多…  相似文献   

14.
写歌唱家乡     
“想起了爹娘,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就想起了爹娘”,这首歌曲通俗易懂,旋律也十分欢I陕悠扬。歌曲作者名叫周承华,已经73岁,身材高、嗓门大,他是河北省定州的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5.
寻找继承人     
《老年人》2016,(4):42+17
亿万富翁威尔逊先生年已古稀,孑然一身,财产无人继承。他有个弟弟,10岁时离家出走,以后音讯全无。他只知道弟弟住在伦敦,但没有详细地址。他拜托探长皮罗先生寻找弟弟,并提供了一张60年前拍摄的两兄弟的照片。探长在伦敦的报纸上登出广告,很多老人前来认亲。皮罗先生虽没有见过威尔逊的弟弟,却很快从这些人中找到了他。请问他是怎么  相似文献   

16.
茱莉 《伴侣(A版)》2014,(4):21-21
茱莉老师:您好!我今年29岁了,感情上的问题一直很困扰我,希望能得到您的一些帮助。我曾经有个初恋男友,从接触到恋爱经过了9年,他为人很不错,对我非常体贴,我们彼此也很相爱,性格方面很合得来。但是,因为对方的经济条件达不到我父母的要求,所以他们极力反对。我们被迫分手后,他在家人的催促下匆忙结了婚,到现在已经过去3个年头,而我却始终无法忘记他,一想起他、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就很心痛。  相似文献   

17.
严农 《老年人》2008,(11):24-24
在我书房的办公桌上,端正地摆放着一张萧三老人的照片。每当看着老人的笑容,我就会想起过去我与他的交往,以及他对我文学上的奖掖和扶持。正是有了他的教导,我才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18.
1972年3月,世界知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来到北京。这位被称作"纪录片之父"的荷兰人,是应周恩来之邀来拍摄一部反映文革的纪录片。74岁的伊文思与中共一直保持良好交情。早在1938年,他来中国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时,就结识了周恩来。离开中国前,他秘密将一台摄影机和两千尺的胶片送至延安,中共  相似文献   

19.
民国七大奇事之一 小脚女人江冬秀与西装教授胡适的婚姻,被称为民国七大奇事之一。张爱玲对这样的奇事很好奇,就去了胡适家,回来后说:“他太太带点安徽口音,我听着更觉得熟悉。她端丽的圆脸上看得出当年的模样,两手交握着站在当地,态度有点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生的学生,使我立刻想起读到的关于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提起孟凡贵,您能想起啥?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先生的得意弟子?还是《教子》、《买驴》等一些相声段子?不过,孟凡贵还有一个外号叫“馋人老孟”,这您可能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