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的中学老师郭老师退休后,做着一份家教的活儿,整天忙乎乎的。她的两个子女再三地劝她,“在家享享清福算了,何必弄得这么辛苦”。郭老师也认为自己是该“歇歇脚”了,于是辞去了家教的工作,一心一意在家享起了清福。前几天再碰见郭老师,我吃了一惊,本来精明干练的她,显得萎靡和憔悴,比以前苍老了许多。我以为郭老师生病了,一问又并无病痛。看来,是在家享清福的缘故。长期以来,人们把老年人能否在家享清闲当成衡量子女孝心的尺度之一,认为清闲就是福。殊不知,事物皆有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现代医学证明,生活中没有一定的紧…  相似文献   

2.
苗晓红 《中外书摘》2011,(11):39-40
1951年,在牡丹江空军第七航校,负责带飞14名新中国女飞行学员的教员共4人,其中有两名中国教员赵赠熊、蔡善炳,还有两名日本教员宫田忠明、长谷川正。一见教员中有两名“日本鬼子”,姑娘们的怒火一下蹿上了脑门,尤其是分到两名日本教官名下的姑娘,更是一百个不愿意,其中秦桂芳的抵触情绪更盛。她想象中的教官是高大英武的苏联英雄,而站在她面前的却是一位矮矮胖胖、左眉与鼻梁之间有道伤疤的“日本鬼子”长谷川正,想象和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她难以接受,心里顿时火冒三丈。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我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也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生写过许多闻名海内外的革命诗文和诗情画意的对联。一年中秋节,郭沫若的家里给了他一吊钱,让他作为节礼奉送老师。但他买零食吃买书看,把钱花光了,没有给老师送礼去、可郭家历来没有失过礼,老师对此颇为不解,就出了句上联让郭沫若答对,借以试探:“竹本无心,这节岂能空过?”郭沫若听出了老师的弦外之音,垂着头难为情地对道:“松原方籽。过时尽是乎包。”下联暗含歉意:我家原是记挂着老师.本要送礼的,可是钱被我花光了,口袋就象掉了籽的松包一样,空空如也…  相似文献   

4.
那年我三十岁,受到一家新建食品公司老板的再三邀请,我加入了该企业。可是,一进入我才发现没有我的位置。听完老板的介绍,我终于明白了老板用心良苦。我的位置,必须要我自己去抢。当然我需要的位置也是最适合我的位子是销售总经理。不过现在这个位子有人在,简称A君。而老板明明邀我来做,可是他又不让现在的销售总经理走,他是要让两匹马赛跑,多拉快跑出业绩呢?  相似文献   

5.
现在是开放改革搞活的时代.不少长年喝惯了粉笔灰的人都下了海;还有一些人也挽起裤腿,跃跃欲试,准备下海,好以“无贝之才”去捞点儿“有贝之财”.尽管我儿子和那帮同学吃过我做的面条和其他一些“珍馐美肴”之后都赞不绝口,认为我在大学教书有点屈才,该去开个饭馆什么的捞一把才对,并答应毕业后为我当跑堂,以求共同发财致富.但面对这挡不住的诱惑,我自岿然不动——没有蠢蠢欲动.我倒不是怕有些人会说三道四,认为大学教员去卖  相似文献   

6.
与一个未成年孩子掉进河里路人没有下河去救不一样,与地震发生时我的顶头上司可以丢下我们自顾自先跑也不一样,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在灾难来临时救护未成年学生,是在履行职业责任,而且是法定责任。  相似文献   

7.
禁不住我的再三“逼迫”,儿子终于决定回国发展,不过他去的时候是一个人,回来的时候不但带回了一个会讲汉语的韩国媳妇朴恩贞,而且还给我带回一个可爱的胖孙子永泰,我乐得嘴都合不拢。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个大家庭。每个班级又是一个小家庭。为管好这个“家”,我们实施了分项承包责任制。 自实行分项承包以来,我班安排了一个专门负责提醒老师发火的学生。这个学生是我班一个胆大、敢给老师提意见的孙会琳。记得一次,我检查作业时,孙梓源没完成作业。我很生气,当着大家的面,把他拽了起来,大声训斥:“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写作业?”孙梓源没有回答我。我更生气了,提高了嗓门喊:“说话呀?哑巴了吗?”他吓得哭了起来,其他同学也都不敢吭声。  相似文献   

9.
不必苛求     
我因为种种原因,比其他的学员迟到校一个多月。一次,一位编辑朋友去班里找我,恰好那天我不在教室,有人就回答:外语系没有这个人。我很伤心。虽然来教育学院迟一些,但在班里听课已近3个月,是堆垃圾也该碍人视线了吧?于是,就向本班同乡王涛诉苦,说:在外语系93级本科一  相似文献   

10.
敬畏粮食     
我每次蒸完馒头,清扫完面板时,八十岁的婆婆都要认真地检查一下面板上的面是否收干净了,而且在我再三阻拦下,她先用炊帚再三地扫,扫了一点点面,再用菜刀去刮面板上的硬疙瘩,甚至刮下一些木屑。我皱着眉头说:“妈,不用这么费事的,这些面没法吃了,而且面板很干净的,你刮了一些木屑,不是白费功夫吗?”  相似文献   

11.
我不知遭我被一位美国老富婆包了在复旦的最后半学期,为了更早地进入社会,我开始和同学们一起在一家公司打短工;由于我的英语口语很好,在公司中大受欢迎,也因此认识了不少美国人。一天,一位叫史密斯的美籍教员为我引见了安德森。我俩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安德森问我是否愿意去美国工作。我没有立即答复对方,说等问过父母之后才能决定。当晚,我到邮局给在梅山师范学校的父亲打了电话,父亲要我抓住这个机会。一个月之后,从上海回家,走进师范学校校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快就要去美国了.他们祝贺我,用羡慕的眼神望着我,并告诉我…  相似文献   

12.
立言 《金色年华》2009,(5):35-36
去食堂打饭的时候,我习惯性地往后面伸手:“秀秀,把饭盒拿来!”见没有回应,才猛然想起身后已没了秀秀。班里谁都知道,我与秀秀是最好的一对姐妹。我们一起吃食堂,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早晨还一起到操场上跑步,就连课间休息时上厕所,也是约好了同去。  相似文献   

13.
情同手足     
《中国社会导刊》2008,(16):14-15
镜头一:没有他,我的命就没了 地震前,向孝廉是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现在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她说,地震发生时自己在3楼的教室上课。“当时化学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突然整个教室晃动起来。老师慌忙喊我们跑,我们就争相往门外涌。”跑到走廊上时,她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跑到一楼时,就有楼顶的水泥倒下来,“噗”的一下压在她身上。“我心想完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4.
“我是石室乡的一名普通妇女。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一直没有机会上学。现在家里生活条件好了,儿女们都出去读书了,小时候对上学的渴望又一次爬上心头......在一年级(2)班学习的这段日子里,郑老师、徐老师和小朋友们都非常耐心地教我,在短短的两个月里,我从一个字不认识到现在认识了300多个字,会说普通话,能看懂村口站牌上的站名,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唱歌、画画、做手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识越积越多,身心也越来越年轻了,真谢谢大家了!”这是浙江省衢州市石室乡“农家女圆梦班”学员黄春莲写给学校的感谢信。2004年11月20日,…  相似文献   

15.
前一阵子出于好奇,我上了三天的培训课程。老师在课上问了一个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在座各位,请问,谁觉得自己已经很成功了?”只有一位先生举起手来。那位先生的绰号是“武汉”,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他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有着自己的一摊事业。“噢,看来老板的成就感还是比较大。”老师说“,其他同学为什么不举手?是不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公司?没有多大成就?所以不成功,不够资格举手?”问题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大家相互看看,笑笑,不知道各自肚子里的滋味是什么。我也没有举手。老师的问题一抛出来,我就开始想,我成功吗?我的直觉答…  相似文献   

16.
我已经过了46岁。参加工作24年,从事公关事业18年。我进入这个领域说来还有点戏剧性,1990年春季我开始讲授《公共关系学》课,对象是郑州大学三门峡行政管理电大班,用的是明安香老师编写的大陆第一本《公共关系学》教材,该教材理论清晰、资料丰富、故事生动,所以讲过之后学员反映很好,我也喜欢上了这门课。  相似文献   

17.
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1)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与激励制度.首先,从学校各个不同科室的角度来看,很多教员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专业科、学生科和班主任的事,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学校除相关专业科、学生科以外的科室教员不愿意协助学校去管理学生.比如,教务科就只管老师的课程安排,保卫科只管学校的环境治安,团委只管学生中的先进团员,其他的科室则参与更少.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和同事的交谈中,我发现,几乎大部分老师关注比较多的都是班上的所谓“尖子生”或者“后进生”,而那些中等生却往往被忽视了。一般来说,课后老师找去谈心的,或者能跟老师搭话玩笑的,几乎都是首尾两端的学生,中等生们往往温和而沉默.一个学期结束了,有些人的名字老师都不一定叫得上来。而这些中等生们,其实是学生的主体,也很容易向两极转化,作为老师,如何更有效地激活释放这些中等生们潜在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呢?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这里,就我个人的经验谈几点:  相似文献   

19.
难忘“三八线”那一枪杨辉40年前那一枪,仿佛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1952年秋天,朝鲜“三八线”一侧的石呗洞北山,在一场激战后出现了少有的静谧。驻守在这里的是我志愿军三三八部的一个尖刀连,我当时在这个连里当文化教员。由于战局转人和谈对峙阶段,暂时没有...  相似文献   

20.
考试     
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大学生修养”。和我的大部分同窗一样,我对这门课程也不感兴趣,常常逃课,偶而去听一听,也是带上闲书去看。一学年下子,我几乎不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基至连那位中年女教师姓甚谁都不清楚。期末老试那天,我们都正襟危坐在教室里,等老师来发考卷。她来了,却没有考卷、课本,两手空空的。她走上讲台,迎着我们惊讶探询的目光说;“同学们,这门课程我决定不进污霎试。人生有许多乐西,不是依靠喜试就能学到或是记住。我今天给你们讲两个故事,权作考试。”她接着说:“这两个故事,一悲一望。我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