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扇子总是我国人民夏季最亲密的生活伙伴。暑夜,或工夫茶一泡,手摇蒲扇在凉台谈天说地;或伴友人一道,手执折扇到公园湖畔散步闲逛,亦极富情趣,小小的扇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扇文化:·扇联·扇子最主要的功用是取风纳凉,喜欢对联的人士撰制了许多抒情言志的扇联。有这样一到扇联道出了扇的妙处:“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古今扇联,最有味的莫过于“明月入怀,团可喜;仁风在握,被拂无私”。上联说的是白团扇,将家人团聚的意愿寄托扇上;下联则暗喻持扇者立身品德高尚.·扇谜·民间流行的扇谜…  相似文献   

2.
马亚伟 《老年世界》2014,(15):32-32
日前收到朋友寄来一把小巧的折扇,寓意“夏日送清凉”。不觉欣喜,感动于她巧妙的心思。久违了,扇子!我轻轻一捻,“哗”一声打开折扇。我的动作依旧娴熟,并没有因为多年的疏离而陌生。小扇轻摇,摇来凉风习〉--j。扇子,曾经多么鲜活地在生活中舞动着,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光阴的脚步轻巧散淡地游移,一页页有关扇子的记载依旧清晰。夏夜,月色铺满二庭如水的清凉,蝉声已歇,夏虫昵喃,树影婆娑。  相似文献   

3.
徜洋百扇阃     
廉肃 《老年世界》2009,(15):34-34
扇子,历史久远,据说始于唐尧时期。夏季炎热,怕厨房里的肉食腐烂,就用一种大叶的瑞草——差来扇凉、驱虫,于是,“莲”(音霎)便成了扇子的老祖宗。至今,还有文人墨客用“差”来称呼扇子(宋庆龄故居有“蓬亭”,就是个扇形亭)。虞舜继往开来,把莲蒲草加工后,用来扇凉解暑。后来的帝王用丝绸等材料做成长柄的团扇,由侍女捧侍左右,成为宫廷一景,渐渐失去实用价值,变成了仪仗。而老百姓不管那一套,继续用菖蒲做成“大蒲扇”。  相似文献   

4.
夏天到来,不由想起昔日的扇子和扇文化。中国的扇子历史悠久,一把小小的扇子,本来是为纳凉、驱暑之用,不意却成为抒发情怀之物,更因能工巧匠的精良制作或名人雅士的绝美书画而成为世间的收藏珍品,形成了一种饶有意趣的扇文化。  相似文献   

5.
画扇与名人     
扇子在我国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纳凉之物,而且是精美的艺术品,为历代名人所钟爱.他们在用扇之外,或将扇子作为文学描写的素材,或把扇子作为舞台表演的道具,或在扇面上题字赋诗作画,与扇子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扇子,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雅称凉友,古诗有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扇子从民间流传及影响层面来讲,有4把最著名,即诸葛亮的鹅毛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李香君的桃花扇,还有济公活佛的破扇。这4把扇子分别代表了智慧、魔力、爱情和正义。  相似文献   

7.
在《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性,它是表明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汉代,扇子开始落入平常百姓家。它用竹蔑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扇子有关的文化,令人感到意趣无穷。 扇书 扇面书法历史悠久。历代不少书法家都有扇面书法佳作。最早见于《晋书》记载:书圣王羲之曾为一老媪题扇,老媪每字售价百钱。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各地,南瓜除了食用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的用途。 中亚生长着一种瓶状南瓜,就有人用这种南瓜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器皿。他们在南瓜的顶端挖开形状各异的小口,将其“内瓤”挖空,外面套一只特殊的网兜,作为旅行时用的“水瓶”,或者制成水勺、水桶、水坛等。“南瓜瓶”的光洁度可与陶器媲美,且十分轻巧。  相似文献   

10.
名片作为社会生活中交际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活动交往中自我介绍的媒介物。据文献记载我国汉代开始使用名片。古人通名拜谒,都是自书姓名爵里。名片最初写在竹片上,以后才在纸上。名片的形状,在清代以前一般用红纸书写称为红贴。现代名片一般用高级的白色或彩色硬纸片制作,也有用化纤或金属材料制作,甚至有黄金制作的名片。可见制作名片的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体现社会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1.
一首打油诗说得好:“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炎天暑热,扇子是不借的,即使得罪朋友也在所不顾。还有一首:“扇子能生风,摇在我手中,倘有人来借,烦等到秋冬。”岂非笑话!扇子是热天一宝,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个夏天到处洋溢着“儿童情结”。 在北京天桥附近的一个小摊上,不到十几分钟的时间,九把“迷你”型小扇子就卖完了。这种小扇子以一种特殊的塑料为扇骨,极为轻巧,扇面上贴着印有图案的纸或绢,内容多为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如有人缘的史努比、懒洋洋的加非、乖巧可爱的Kitty猫、经典的米老鼠等。有的甚至配上了俏皮活泼的文字。艳阳下,用一把乖巧可爱的小扇子来遮挡阳光,既免了头顶报纸、手搭凉棚的无奈和尴尬,又能平添几分妩媚和童真。  相似文献   

13.
刘雪梅 《老年世界》2007,(10):43-43
有些老年痴呆症患者,白天还好,比较安静,可是一到晚上就开始躁动不安,大喊大叫,来回走动或出现幻觉等。这种现象被称为“黄昏综合征”,也叫“日落现象”或“落日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负薪不惜流盐汗,卸磨何妨食草根。”对于毛驴,秦玉峰有太多的话要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他和毛驴打了一辈子交道,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首席驴倌”。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公关代表团的宣传台前,不同肤色的大会代表排起了长队,原来他们都在要我们带去的折扇。一时间,闷热的大堂,满眼都是摇动的扇子,这就是土耳其《自由报》在报道大会盛状时的标题"伊斯坦布尔掀起了中国风"。当然他说的"风"只是比喻。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2001,(1)
爆竹声中庆新春,在我国可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据记载,火药发明以前,燃爆竹可算是名副其实:燃烧竹筒,竹筒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爆裂出声,噼噼啪啪。南北朝时,人们在春节就以这种方式燃放爆竹,驱逐恶鬼。  火药的发明是在唐朝或唐朝之前。从唐朝开始,关于爆竹应用火药的记载逐渐多起来。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用纸卷裹火药制成的爆竹,并改名为“爆仗”。这种爆仗声音清脆,但响一下就完了。到了南宋,烟花爆竹出现。烟花制造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手工行业。南宋无名氏撰写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宋都城临安文化生活和游艺活动,…  相似文献   

17.
白领近忧     
《职业》2009,(10):70-71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崛起和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以前未曾出现的现代“职业病”开始袭击我国IT行业、传播出版等从业人员。现代“职业病”开始悄悄现身于所谓“白领阶层”,但是,相较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我国《职业病目录》已渐显滞后。  相似文献   

18.
包丽敏 《金色年华》2009,(10):11-11
又一个少年被打死在特训营。 近几天来,媒体详细为人们展示了他死亡的过程:他被要求进行长达90公里的徒步行走,每当他体力不支想要逃脱,就被几个教官抓回,进行一场被称为“搏击”的拳打脚踢。他被罚站,被扇耳光,被用皮带抽打、木棒殴打,甚至被用脚踩住头。  相似文献   

19.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浑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形式,如壁画、石刻、戏曲、音乐等,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皮影戏是艺人们随着歌唱和音乐伴奏,用手杆操作影人通过灯光的透射,将其映现在屏幕上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所以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我们把《诗经》作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杜甫则被看作是我国古代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并被冠以“圣”的称号,而其一“三吏”“三别”为代表的叙事诗则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称为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那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如何产生的,又有哪些表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