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老车未破──我有一个温馨的家程之常碰到一些热情的观众善意地对我说:“程老,退休了吧,还到处跑啊?该在家享享清福啦!”有些上海观众,见我上街骑自行车,也是好心地劝我:“程老,您这么大年纪了,还骑自行车呀?叫辆出租汽车么!”观众朋友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使...  相似文献   

2.
无悔的选择     
1986年,我退休后,一度有过失落感。忙碌了几十年,一下子清闲下来,感到空虚无聊,不是滋味,总想找点事做。当时,家人和朋友劝我,你已经退休了,就在家享享清福,啥事不用操心。我想,是党把我由一名苦孩子培养成国家干部,虽然退休了,但身体还可以,应该为党和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所居住的街道青少年比较多,平时发现他们不少人热衷于打麻将、玩扑克,有的不爱护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有的满口脏言,更有游手好闲的,寻衅滋事。在别的方面我没有什么能耐,为改变社会风气却可以做一些事。年轻人嘛,需要关心爱护,需要帮助教…  相似文献   

3.
老爸开了半辈子公交车,去年终于退休了,我们兄妹都想这回老爸该在家好好享享清福了,没想到,年初老爸郑重宣布,要买一辆房车带老妈自驾全国游!  相似文献   

4.
老爹名叫邓书堂,一个普普通通的土老百姓,却养下了三个有头有脸的儿子。大儿子邓万金在县里当局长,二儿子邓万银在乡里开工厂,三儿子邓万铜则是有名的运输专业户。老爹按说该享享清福了,可他过不惯城里的赋闲生活,仍独自住在乡下,养只羊,喂群鸡,倒也清闲自在。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17日上午,一起特殊的案子在江西省南昌市铁路运输法院开庭审理。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位年过六十的矮小老头,名叫曲大勤,他因犯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一个本应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为何要编造虚假恐怖信息?他编造的又是什么样的虚假恐怖信息呢?今年62岁的曲大勤,是江西省吉安市的个体油漆工。几十年来,他凭着这门好手艺,不仅养大了7个子女,还挣下了一份不小的家产。年过六十后,子女劝他别再风来雨去地揽活挣钱,好好在家颐养天年。曲大勤想到自己辛苦一辈子,也该好好享享清福了。于是,他也过起了退休的…  相似文献   

6.
老伴印名片     
李庆钢 《老年人》2003,(11):32-32
老伴早上锻炼回来,郑重其事地跟我说,她要印“名片”。我以为听错了,忙问:“印什么呀?”老伴知道我是装聋作哑,便对着我又大声说了一遍:“印名片!”我实在不理解,一个退休在家的老太婆,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就算享清福了,还要名片干啥!“怎么,像我这样的老太太就不配有名片吗?”老伴理直气壮地说。我正想解释什么,老伴像放连环炮似的,把她要印名片的理由说了一通。她说,参加晨练认识了许多老姐妹,大家交谈得很投机,使她心情愉快,也获得了不少的信息,比如哪儿有好看的风景,哪儿开展销会有便宜货卖等等。可是,人上了年纪,记性不好,相互留个电话号…  相似文献   

7.
刘娟 《老年世界》2006,(9):18-18
2002年冬,58岁的我从乡村小学退休后,儿子把我接到城里,说要让我享享清福。然而,几个月过去后,进城的新鲜劲没了。特别难熬的是白天,儿子、媳妇上班了,孙儿上学了,我一个人在家成天与电视为伴,犹如一只关在漂亮鸟笼里的小鸟,整天无所事事,心情一天比一天糟。我虽然多次想改变这种生活状态,可又无可奈何。因为老伴去世早,儿子又是独生,我回乡下老家生活,势必给儿子增添牵挂,因而常常自己劝自己,快60岁的人了,就这样过吧!  相似文献   

8.
程应峰 《老人世界》2013,(11):29-29
这是我一位患肺癌的同事,在临终前几天跟我说的一个故事: 一名妇女发现三位老者坐在家门口。她不认识他们,就说:“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但各位也许饿了,请进来吃些东西吧。”老者问:“男主人在家吗?”她回答:“不在,他出去了。”老者答:“那我们不能进去。”  相似文献   

9.
个案背景: 案主芳芳(化名),小学三年级,功课不好,在学校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在家与父亲关系不好,父亲工作很忙,很少与她沟通,且以一种家长制权威的方式对待芳芳;母亲在家中处于无权地位,不敢干涉他们父女之间的事。芳芳参加了欢乐学堂,与社工张老师成为好朋友。最近芳芳想去野生动物园玩,  相似文献   

10.
家务公开     
凌传昌 《老年人》2005,(3):32-32
我的老伴人勤快,待我也不错,可就爱唠叨,让人烦。只要我在家,她就会挑剔指责,说三道四,从拖地到做饭,从买菜到花钱,从人情到子女,反正把我说得一无是处。以前,我忙工作,在家时间少,偶尔听她唠叨还不觉得怎么刺耳。可是,我退休这些年,迷上了“爬格子”,需要清静,她却吵得我心烦意乱,一天到晚也写不出几行字。有时忍不住,顶她几句,那简直就像捅了马蜂窝,麻烦更大了。 一年前,我开始考虑如何治治老伴的唠叨病。稍作回忆,我发现她叨唠得最多的是两件事,一是家庭财务,二是家务活。记得退休刚开始写稿的时候,我每个月从退休金扣留了100元用于买邮…  相似文献   

11.
“下海”第一天肖陆村我万万没有想到,年过半百竟然“下海”干起个体来。退休后的这几年,我和老伴在家种种花草,日子也过得清闲。老伴没有工作,老两口的生活全靠我每月不多的退休费。虽然清贫,但我们不慕侈华,自得其乐。然而平静的日子在去年改变了。由于原单位效益...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与漫画     
《老年世界》2013,(8):32-32
怕 酒桌上一个汉子频频给媳妇打电话。“亲爱的,我一会儿就回家。”大家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笑话他怕媳妇儿。汉子一脸悲愤地回答:“都说啥呢,我是怕她在家淘宝呢!”  相似文献   

13.
走下浏阳河防洪大堤,来到仙人村,就到了胡雪兰老师的家。胡老师的家是农村最常见的一栋二层楼房,上下六间一目了然。不同的是走进她的家门让人分明感觉到了一股浓郁的教育气息。胡老师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36年,担任过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1992年退休后,她主动担当长沙县黄兴镇仙人市学校少先队辅导工作,很快又在家门口自费办起了“希望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领着我们前去采访的是长沙县关工委主任易俊芳,这位老教育局长谈起胡老师创办的“希望工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她介绍说胡老师办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4.
洪福,清福     
吕斌 《现代妇女》2007,(1):28-29
两个人的美满,享的是人间的洪福;一个人的美满,享的是人间的清福。如果此生享用不到洪福,那么,退而求其次,享享清福也是好的。  相似文献   

15.
母亲今年八十岁。十年前,我的女儿出生,母亲便从乡下来到我家,帮忙照看孙女。母亲照料孩子太有经验了,她一生不仅养育了我们七个子女,连三个哥哥的几个子女都是母亲照看大的,有母亲在家,我和妻子感到工作和生活上并不因为有了孩子而增添了不便。  相似文献   

16.
1972年,虽然仍处在“文革”中,但我们农村初中开始复课。那年,我考上了初中。故乡的东、西、南、北四个自然村的学生,组成了一个五十来人的教学班,名日“复新联中”。一男一女两个老师,男的是孙老师,女的是郭老师。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年“游击班”的学习历程,先后至少搬迁了五个地方。  相似文献   

17.
打工圆梦     
我在煤矿工作了40多年,从事过机修、测量和设计等工作,是一名从工人成长起来的工程师。过去,我肯动脑筋,善于钻研,曾利用简单工具设计了许多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受到单位领导的肯定,被大家称为"技术革新能手"。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单位退休后,不甘心在家享清闲,总想再为社会做点什么。当时,许多年轻人南下打工寻梦,我心中的热情也被点燃。征得老伴和孩子的同意后,我像一只南飞的大雁,只身来到了广东沿海。  相似文献   

18.
张学文 《老年世界》2010,(11):25-25
不久前,从报端看到苏北射县一位陈奶奶,家中有一本“探亲账”,账中详细记载了她的子女们回家探望的时间和次数。她说,正考虑要设个“探望奖”,打算年底给回家看望次数最多的子女发个“红包”,以资鼓励,让子女们常回来看望她。  相似文献   

19.
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家风家教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六个世代的养老观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认同家庭养老,认为子女应当承担家中长者的医疗照护和给予经济支持,并希望其他子女和老人的同住者共同分担养老责任,持家庭分担式养老观念。中国青年依然奉行传统孝道文化,愿意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并赋予家庭赡养新的时代内涵。这既传承和发展了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对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家风家教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20.
聊天
  有一天我试着与她聊天,没话找话地问:“有时候你独自一人在家,会感觉害怕吗?”她回答说:“怕倒是不怕,就是没人说话。”我听了心里一震。平日里看惯了她面无表情地坐在闹哄哄的满堂儿孙中间,极少说话,也好像没在听见我们说话,却忽视了她其实还有与人交谈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