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展读《老年人》今年第2期、第6期关于修改《湘江秋钓》的意见后,也想发表几点浅见。我想改诗者都是好意,想把该诗改“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比如李传补同志将全诗改成:“蓑笠相将钓晚秋,楚山烟树入吟眸。牧童莫问鱼多少,自有真情满白头。”我经过反复吟咏,总觉得不敢苟同。改“湘畔”为“蓑笠”,现在的雨具和钓具都更新换代多次,是否一定要改成柳宗元的“蓑笠翁”才够味呢?改“麓山”为“楚山”,难道只有“楚山烟树”才能“入吟眸”,湖南长沙变化如此之大还不上眼吗?“村童”改为…  相似文献   

2.
看完《老年人》2002年第二期刊登的《评改〈湘江秋钓〉》一文,引起了我修改诗词的兴趣,也为增设《老年大学》栏目叫好。我以为经陈国强先生改后的诗还可以再改,因为改诗不单纯只有范椁所说的“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一说,更重要的是反复推敲字句。我以为,评改后的诗,还有五处可作如下修改。第一处,“湘”为地域名,“畔”字只能和“江、河、溪”等字组合,因此可将“湘畔”改为“江畔”。第二处,“持竿”是将钓而未钓的动作,可将“持”字改为“垂”字。第三处,将“吟眸”改为“心眸”,似乎更贴切。第四处…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了肖自强、李传补两先生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读后颇感兴趣。为此,又找来今年第一期梁莲生的《湘江秋钓》原作和第二期陈国强先生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反复研读,细心品味。在我看来,《湘江秋钓》的钓者,在读者眼里应当是这么一个形象:他业已退休,满头银发,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爱好垂钓,但技艺不精,常空手而归;他恬静淡雅,豁达大度,对旁人的议论讥笑,听之任之;他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修身养性,在乎益寿延年。在此,我也步诸先生之后尘,试为评改。我步改后的《湘江秋钓》…  相似文献   

4.
作为诗词爱好者,我读到了贵刊登载的肖自强和李传补两位也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忍不住提起笔,斗胆做个探讨。两位的改诗都有一定的道理,若能彼此综合,就更完美了。第一句:湘畔持竿钓晚秋肖改“湘”为“江”,是可取的,既已点题,那么“江畔”比“湘畔”就更符合语言规范,“垂竿”比“持竿”也更为贴切。此句率意平直,亲切而又简单明了,让读者很快就能进入秋钓的情趣中去。而李改“湘江持竿”为“蓑笠相将”,窃以为今人写古诗词,最好是能熔现实生活入情入景,过分雕琢古意,倒显得做作。第二句:麓山云树入吟眸肖改“吟眸”为“…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杂志的编辑别出心裁,启发读者评诗改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湘江秋钓》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也调动了众人的兴致,交流了写诗的技巧。希望能延续这一活动,将“老年大学”这块园地进一步办活办好。我读了《湘江秋钓》这首诗,也有些怦然心动,因不是诗人,谈不上改诗,只能仿作一首《观钓》:冷眼随观钓晚秋,柳荫石壑惴心谋。林纾嚼铺鱼犹智,晚节自珍赞白头。清人林纾《畏庐文集·西湖诗序》中写了一段观鱼争食的故事,有灵性的鱼儿,明晓一个道理:“下食者必有钩,贪食必遭暗算。作者有一番感慨:“名利之…  相似文献   

6.
雪花的重量     
白桦 《中外书摘》2009,(12):57-57
自古以来,我国的诗人墨客对于冬日的雪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过特别的钟爱,几乎都寄托过至美至善的想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用这首短短的五言诗描绘出一幅千古不朽的图画。  相似文献   

7.
最近改诗,发现《湘江秋钓》这首诗较有特色。原稿为:“久立持竿钓晚秋,麓山云树入吟眸。乃翁不计鱼多少,聊遣闲情到白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深秋季节作者在湘江边垂钓的事。诗有形象,有意境,守律也严。但我觉得有几个字词若调换一下位置,末一句换一种说法,或许能创造出更融洽、更高远的意境来。元代诗人范椁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深。”绝句的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律诗的篇幅很小,绝句尤其如此,仅有4句,因此…  相似文献   

8.
本刊自二○○二年第二期刊发《评改〈湘江秋钓〉》一文后,先后收到近百份的评改稿件。其涵盖面之宽,数量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这次评改活动,从始至终都是在老年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展的。常宁袁真凤先生来信说,评改活动的开展,在“我省诗坛出现了一个品诗、改诗、和诗”和老少学诗的热潮。隆回县龚辉先生说,这“有利于诗艺的提高”。武冈市易震一先生也说,评改如同“百花争艳”。胡振华先生则远从北京寄来评改稿,盛赞评改活动。这一活动将要结束之际,我们觉得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今后,将继续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以活跃老年…  相似文献   

9.
人到老年,很容易陷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生活氛围。如何激活晚年生活,使之富有朝气和活力呢?我“发明”了一种娱乐方法:网上大“接龙”!  相似文献   

10.
钓鱼琐记     
钓鱼琐记华扬钓翁者,钓鱼之人也。自古而今,有以钓营生的,更有以钓消遣的。鄙人则二者兼之,于是钓了初一钓初二,次数多了也就钓上了瘾。一不过,一个平民百姓,哪敢奢望有小车送钓、有大款请钓,只能风来雨去,自掏腰包找乐。由于要掏腰包,也就不能不了解“钓情”,...  相似文献   

11.
彭国梁 《老年人》2009,(3):30-31
今年春节前夕,我在湘江边的“诺亚方舟”号游轮上,又听到了久违的被誉为“行吟诗人”的彭浩荡的朗诵——《桃花源》:“果然,若笼中飞出之鸟/陶渊明看罢南山的白云/又拈来三百余颗方块字/随手铺成/一条通幽的小径……”,一时,竟忘记了词,他迟疑了一下,说:“我从头再来。”  相似文献   

12.
诗,是什么?     
2002年,本刊“老年大学”专栏发表的评改《湘江秋钓》一诗的文章,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关注,争鸣之声犹在耳际回响。为了进一步探讨诗的真谛,切磋写诗技艺,促进创作繁荣,本刊约请有关学者专家撰写论诗文章,从今年第6期起分期登载。学无止境,仁智各见,欢迎广大读者特别是诗词爱好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笑尘 《老年人》2007,(3):46-46
中国地形为西高东低,故河流一般都成东流南注走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三万里河东入海”、“大江东去”等名句,皆古人写实之词也。但湖南境内却有一条湘江,桀骜不驯,偏偏要“湘江北去”.  相似文献   

14.
何立波 《老年人》2007,(1):34-34
提到永州这个地方。不少人就会睛不自禁地背诵出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永州成就了柳宗元,柳宗元也使永州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15.
我老伴有高血压,长期吃降压片“利血平”。最近变得越来越古怪,四五个月都不出家门,也不搭理家人,每天只爱玩电脑里的“接龙游戏”,叫他吃饭也不愿起身,很多时候,饭都是我送到桌前吃的。以前,老伴爱钓鱼,隔三岔五就约朋友去钓鱼,可现在竟足不出户。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宫     
《老年人》1997,(1)
“五有”对联老有所养无儿照样能防老;有院自然好安家。老有所医送药延医,阵阵春风苏老树嘘寒问暖,潇潇时雨润虬枝老有所乐及竹菊梅兰,四时同乐;伴琴棋书画,百岁添筹。老有所学神游艺海千帆竞;习谱瑶园百卉妍。老有所为老骥愿驰千里足;春蚕乐献满腔丝。熊尚鸿老少对钓翁江边垂钓。有小孩脱衣挂在树上,下水游泳。钓绪不悦,匿藏其衣。小接见状,上岸求情。钓翁吟出一联:“高高古树为衣架”,叫他应对。小孩嘻嘻对日:“滚滚江河作澡盆。”钓翁喜其慧敏,和他结为忠于交。(王延林)年龄某翁鳏居,有人为他介绍老伴。几次接触,女方…  相似文献   

17.
不管人们如何评论“国学”一词使用上的不当,从儿童经典诵读开始到现代“私塾”孟母堂的出现,再到《于丹〈论语〉心得》的热卖,“国学”热确是在一路升温。可以这样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数次思想政治运动,直到今天对“国学”的重视才达到了稍可赞许的程度。“国学”热的升温提示我们:现在是到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彭国梁 《老年人》2008,(8):34-35
我为《老年人》杂志写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的文章,有许多篇都是因书而起。现在所写的这一位凌翼云先生,也是因为书的缘故。2006年,我写作《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时,我的桌上摆满了各类与长沙史料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湘剧诗联选》,编者为张九、凌翼云。在这本书中,有一首抗战初期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班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几种常见鱼的钓法林文兴我爱好钓鱼。离休以后,一年四季基本上不放下钓鱼竿,只要天气好,就出去钓鱼。多年垂钓,颇有收获和体会。下面谈谈几种常见的淡水鱼的钓法。一、鲫鱼:届杂食性鱼类,蚯蚓、小虾、蛆、苍蝇、红薯、米饭、面食都可以作饵料。据我的摸索,鲫鱼在低...  相似文献   

20.
章人英 《社会学》2000,(4):35-36
近阅《文汇报》载周巍峙同志写的《学者、长者、仁者——忆戈宝权》一文,不仅文笔朴实,情意真切,尤其题名妥贴生动,耐人寻味。当今所谓“学者”,俯拾即是;人日进入高龄化,年高者多德劭,“长者”也不足为奇;唯独真能称得上“仁者”的,诚非易事。“仁者”一词,源出《论语》。《论语》书中提及“仁”有109处,到底什么叫仁,令人困惑费解,二干余年来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为人信服的定义。《辞海》中说“仁是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我觉得此一释义有待商榷。就个人的浅见,认为“仁是中国儒家的一种理想的、完善的行为规范,内容包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