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完《老年人》2002年第二期刊登的《评改〈湘江秋钓〉》一文,引起了我修改诗词的兴趣,也为增设《老年大学》栏目叫好。我以为经陈国强先生改后的诗还可以再改,因为改诗不单纯只有范椁所说的“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一说,更重要的是反复推敲字句。我以为,评改后的诗,还有五处可作如下修改。第一处,“湘”为地域名,“畔”字只能和“江、河、溪”等字组合,因此可将“湘畔”改为“江畔”。第二处,“持竿”是将钓而未钓的动作,可将“持”字改为“垂”字。第三处,将“吟眸”改为“心眸”,似乎更贴切。第四处…  相似文献   

2.
最近改诗,发现《湘江秋钓》这首诗较有特色。原稿为:“久立持竿钓晚秋,麓山云树入吟眸。乃翁不计鱼多少,聊遣闲情到白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深秋季节作者在湘江边垂钓的事。诗有形象,有意境,守律也严。但我觉得有几个字词若调换一下位置,末一句换一种说法,或许能创造出更融洽、更高远的意境来。元代诗人范椁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深。”绝句的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律诗的篇幅很小,绝句尤其如此,仅有4句,因此…  相似文献   

3.
展读《老年人》今年第2期、第6期关于修改《湘江秋钓》的意见后,也想发表几点浅见。我想改诗者都是好意,想把该诗改“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比如李传补同志将全诗改成:“蓑笠相将钓晚秋,楚山烟树入吟眸。牧童莫问鱼多少,自有真情满白头。”我经过反复吟咏,总觉得不敢苟同。改“湘畔”为“蓑笠”,现在的雨具和钓具都更新换代多次,是否一定要改成柳宗元的“蓑笠翁”才够味呢?改“麓山”为“楚山”,难道只有“楚山烟树”才能“入吟眸”,湖南长沙变化如此之大还不上眼吗?“村童”改为…  相似文献   

4.
饶舌     
梁莲生先生的原诗“久立持竿钓晚秋,麓山云树入吟眸。乃翁不计鱼多少,聊遣闲情到白头。”经陈国强、肖自强、李传补三位先生修改后,只有第一句的“钓晚秋”,第二句的“山、树、眸”,第三句的“鱼多少”和第四句的“白头”共11个字没有改动了。总共28个字的诗,被改动了17个字,留下不动的仅占全诗总字数的四成,这还是原作者的诗吗?媒体对作者的作品可以修改,《老年人》杂志开展评改活动,本意在提高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很好的。但窃以为,首先要尊重原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原作者三、四句的“乃翁不计鱼多少,聊遣闲情到白…  相似文献   

5.
读了《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的《我改〈湘江秋钓〉》和《也改〈湘江秋钓〉》两文,感觉改得可以,但仍有不够妥当之处,现拟对“也改”再作一些修改。“也改”起句改“江畔”为“蓑笠”,认为“蓑笠”一词有古朴的韵味,我认为写诗要切合实际。现在已是21世纪,不是柳宗元那个时代了。柳宗元《江雪》一诗写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联,其中的“蓑笠翁”形象很鲜明,“蓑笠”一词用得好。而现在又有谁穿“蓑”戴“笠”去钓鱼的呢?就是在农村也极为少见。所以,可将“蓑笠”改为“草帽”,而把“相将”改为“轻装”。因为钓鱼有时…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了肖自强、李传补两先生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读后颇感兴趣。为此,又找来今年第一期梁莲生的《湘江秋钓》原作和第二期陈国强先生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反复研读,细心品味。在我看来,《湘江秋钓》的钓者,在读者眼里应当是这么一个形象:他业已退休,满头银发,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爱好垂钓,但技艺不精,常空手而归;他恬静淡雅,豁达大度,对旁人的议论讥笑,听之任之;他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修身养性,在乎益寿延年。在此,我也步诸先生之后尘,试为评改。我步改后的《湘江秋钓》…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杂志的编辑别出心裁,启发读者评诗改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湘江秋钓》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也调动了众人的兴致,交流了写诗的技巧。希望能延续这一活动,将“老年大学”这块园地进一步办活办好。我读了《湘江秋钓》这首诗,也有些怦然心动,因不是诗人,谈不上改诗,只能仿作一首《观钓》:冷眼随观钓晚秋,柳荫石壑惴心谋。林纾嚼铺鱼犹智,晚节自珍赞白头。清人林纾《畏庐文集·西湖诗序》中写了一段观鱼争食的故事,有灵性的鱼儿,明晓一个道理:“下食者必有钩,贪食必遭暗算。作者有一番感慨:“名利之…  相似文献   

8.
湖南,在中国的历史上被誉为“芙蓉国”,它北枕长江,南邻广东,地处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通南北,故简称“湘”。湘江之畔,鱼米之洲,湖南又被称为“鱼米之乡”。在潇湘大地的浸润中,湖南女人成就了魅力非凡的个性。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首《辣妹子》,使整个中国都知道了湘妹子天生不怕辣。  相似文献   

9.
申涛 《老年世界》2006,(19):16-16
老伴很幽默。在有的场合,她故意错读成语,说俏皮话活跃气氛。比如,有人称赞她几句,她就说:“我太飘飘若仙了。”别人说话逗她笑,她说.“我可不敢笑。一笑眼角里的小鱼就摇着尾巴游出来了。”反倒把别人逗乐了。闲谈的时候。同事们向她询句某某人是圆脸还是长脸,她不是嬉笑着唱两句“他的小脸红又圆呀,好像那苹果到秋天”,就是吟两句“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尚未到腮边”。  相似文献   

10.
“我们要把湖南的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当前的工作重心是治理好湘江污染。”不久前,湖南省省长周强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据悉,湖南将投入174亿元巨资来整治湘江污染,助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还千里湘江碧水奔腾。  相似文献   

11.
猜成语     
张瑞祥 《老年人》2008,(10):44-44
我国著名山水诗人孔孚创作的一首《峨眉·古德林漫步》诗在台湾的《创世纪》杂志刊出后,诗人接到样刊时不禁大喜,原来他作的诗的最后一句“字间杂有鸟语”改成了“字间染有鸟语”。改“杂”成“染”让他觉得诗味更足,诗意更浓,遂致信询问改“染”字者为谁。岂料,原来是出版单位排版之误。得知原委,孔孚不禁笑曰:“天下竞有错得比原作更好者,奇!”  相似文献   

12.
且谈三湘四水萧重周“三湘四水”,泛指湖南全省。“三湘”所指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指潇湘、蒸湘、玩湘。湘水流经零陵(古称永州)会合潇水一段为潇湘。而后流经衡阳(古称衡州),会流蒸水为蒸湘。湘江经长沙会流沅水,从湘阴县芦林潭流入洞庭湖为玩湘。另一说是指漓湘、...  相似文献   

13.
本刊自二○○二年第二期刊发《评改〈湘江秋钓〉》一文后,先后收到近百份的评改稿件。其涵盖面之宽,数量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这次评改活动,从始至终都是在老年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展的。常宁袁真凤先生来信说,评改活动的开展,在“我省诗坛出现了一个品诗、改诗、和诗”和老少学诗的热潮。隆回县龚辉先生说,这“有利于诗艺的提高”。武冈市易震一先生也说,评改如同“百花争艳”。胡振华先生则远从北京寄来评改稿,盛赞评改活动。这一活动将要结束之际,我们觉得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今后,将继续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以活跃老年…  相似文献   

14.
传说宋代有个浅薄无知而又目中无人的纨绔子弟竟然以“诗才”自居。他听说了欧阳修的文名,竟不知天高地厚地要找欧阳修比个高低。他带着几卷自做的歪诗上路了。说来也巧,他在路上邂逅了出行的欧阳修,于是两人结伴而行。可这人并不认识欧阳修,一路上,他贬低欧阳修,大肆吹嘘自己的诗才。欧阳修也不点破,只是与他敷衍。走着走着,纨绔子弟见道边有一棵大梨树,便想以梨树为题显显自己的诗才。他张口吟道:“路旁一梨树,两个大丫杈。”无奈才疏学浅,吟出这两句后就没了下文。欧阳修心里暗暗发笑,如此浅薄之人竟自称“诗才”。他不动声…  相似文献   

15.
女儿于今秋,由幼儿园转、当地一所小学的学前班,小家伙对学前班倒是颇为钟情,一见如敌,并且一改往日的“公主”作风每天早早起来,呼天喊他,唧唧喳喳,催我们为其准备这准备那,是个准备出征的战士。每天回家,总是眉飞色舞,十分得意和卖弄着白天所学的“学问”,有时还维妙维肖地把自己装扮成“先生”的样子,背起小手)L,摇头晃脑,一会儿教妈妈几句儿歌,一会]L又教我几句“唐诗”,挺象回事)L。可是好景不长,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好家外面还下着雨,女儿回来后,一改往日的“演出”风格,张口就向我伸出了小手,要起了小钱,…  相似文献   

16.
李霞 《老年世界》2011,(21):44-44
排座次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主要以座位的朝向来决定尊卑。官高者居上位,位卑者处下位。秦汉以前,人们以右为尊,称为“尚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云:“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蔺相如的位置比廉颇尊贵。“左迁”有贬官之意,如韩愈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就讲了被贬潮州的经历。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宫     
《老年人》2002,(8)
第六感觉人们把第六感觉视为极神秘的对未来的预感。其实它并不神秘,而是机体感觉,即内脏感觉。它是有机体内部进行的各种过程使内感受器(肠、胃等)受到刺激时而产生的感觉。例如口渴、饥饿等感觉,不是通过眼、耳、鼻、舌、肤而感知的,而是通过那些看不见的感官感知的。(杨妙)何谓“三湘四水”人们喜欢用“三湘四水”来指称湖南。“四水”是指湖南境内的四条主要水系,即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河。关于“三湘”的说法却很多,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说,具体指湘江从广西入湘至零陵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至衡阳与蒸…  相似文献   

18.
赵亚兴 《老年世界》2006,(22):30-30
公园里,遇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他面容有一点清癯,那眼神似乎也飘忽着一点抑郁,不过,倒是特别喜欢和别人闲聊。和他唠了几句,我问他:“您老有七十多了吧?”他笑了笑,说:“若是七十,就好了。”张开拇指与食指,翻动两下,说:“八十八了。”接着又重复一句:“七十多岁时,真好,还能爬上香山的香炉峰呢!”这简单的一句话,竞让我感到震撼。我,今年正好七十,一点儿也没感到“若是七十,就好了”。倒是常想,六十几岁时,多好啊!那时我写稿子,可写到凌晨两点。现在,天一擦黑,就躺在床上,有时还感到疲惫。  相似文献   

19.
漫画     
山棋 《老年人》2009,(2):45-45
“鹿呜杯”全国诗词大赛终评在温州进行,午餐席上有腰果一盘,王巨农先生与侯孝琼先生均好此盘中之物,二人偏又对面而坐,故转盘在二人手下旋转不止。林从龙先生见状即席吟出一联曰:“王侯席上争腰果,”话音刚落,王巨农就以手指点着杨嘉仁与刘庆云二先生说:“杨柳(谐音刘)池边——”接着用筷子敲了一下水鱼大碗:“钓脚鱼”。“脚鱼”、“腰果”之对真妙绝。  相似文献   

20.
“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号,在社会上已广为流传。除了在体育竞赛中,人们把它作为一种奥林匹克精神来勉励运动员而外,凡是带有竞赛性的话动,人们总喜欢用“重在参与”来鼓励自己,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你知道这句口号的来历吗?早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应邀出席英国政府的宴会,他发表的演说中引用了一位大主教的话:“对奥运会而言,取胜没有参加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