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离骚》的艺术特点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离骚》虽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却是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折光表现出来的。《离骚》的“吾”是受天之托从天而降的神胄。楚的宗神是祝融而不是高阳,《离骚》称“吾”是“帝高阳之苗裔”,乃是一种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渲染诗主人公“吾”的“内美”。同样,生辰、名、字等,也都不是作者生平的实录,而是出自艺术需要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说明〕拙文《屈原<天问>——我国古代第一首科学长诗》在本刊1987年第1期发表后,引起了某些读者的兴趣,为了便于与关心此问题的读者共同探讨,笔者不揣冒昧将《天问》和《天对》译成今文。对屈原《天问》,东汉王逸认为是屈原在庙堂中呵壁问天之作,后经楚人搜集整理,因而文义多不次序。  相似文献   

3.
李静  马国栋 《社科纵横》2006,21(5):87-88
屈原的人才观,《离骚》中是反映最多也是最集中的,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离骚》中所见人才观,做一次系统的分析和全面的梳理,以期树立屈原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通过对屈原的人才思想的解读与阐发,探求其对当代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对社会各级各类人才的启示与裨益。  相似文献   

4.
论述《离骚》创作,最早见于司马迁文。《屈原传》先云:“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的思而作《离骚》。”既而《太史公自序》又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少卿书》亦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疏”与“放逐”意念有别,司马迁修史应不至混淆,那么以上存在差异的两说又当如何认识?对此,论者常常围绕《离骚》的具体创作时地研讨,却较少关顾其题名含义自身。本文拟从问题的后一方面考察分析,试图说明《离骚》称谓其时流传二义,太史公两说之不同当可理解。 掠观齐梁以降,…  相似文献   

5.
读《屈原与他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屈原与他的时代》○伏俊连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赵逵夫教授近四十万言的《屈原与他的时代》(1996.8)一书。该书由23篇互相联系密切而又各成系统的论文组成,围绕屈原生平和时代中的关键问题重点进行探讨,用详实的材料和精密的考证回答了屈原否定论者...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王逸说得很明白:“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天问序》)。王逸以为《天问》是屈原放逐后借着问天“以渫愤懑,舒泻愁  相似文献   

7.
虚无与创造——从《旧约》看《浮士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结合《旧约》中的《传道书》和《约伯记》 ,来分析诗剧《浮士德》中魔(梅非斯托非勒斯)以及浮士德这两个人物的思想。认为魔与浮士德共同面对着一个由理性片面地抽象出的世界 ,所不同的是 ,魔在理性之中对此抽象的世界进行否定 ,结果在否定一切的同时 ,确立了一个理性抽象体 ,那就是虚无 ;而浮士德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对待那个世界 ,结果虽然没有确立或把握什么实在的东西 ,但却创造了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篇中,《天问》是一篇值得注意的、别具风格的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和屈原的其他诗篇一样,是一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从科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一首充满奇特幻想的科学长诗。它在我国科学史上、特别是科学诗史上也应当占有重要地位。“天问”,是对“天”所发出的疑问,也就是“问天”的意思。古代认为“天尊不可  相似文献   

9.
刘伶《酒德颂》是一篇描写得道的大人先生揭露贵介公子、缙绅处士伪道学面目的文章。刘伶好酒,并非托己保身或不遵礼法,而是对魏晋时期道教服食、养生文化的反映。刘伶好酒、服药,皆与其修炼隐沦之术有关。《酒德颂》除了具有深刻的道教神仙思想,还有儒家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阅江学刊》2011,3(5):149-F0003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相似文献   

11.
《离骚》不仅以深沉炽烈的诗情、奇特丰富的想象、瑰丽清新的辞藻,开拓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道路,而且以其执著于理想的高洁人格、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我国星汉灿烂的古文苑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离骚》作为屈原最成熟的代表作,正是从诗人特定的生活角度,真实地反...  相似文献   

12.
森鸥外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德意志留学三部曲”之一的《泡沫记》1 ,其舞台搭在德国的慕尼黑。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日本画家巨势是一个自费留学生 ,专攻美术 ,他在慕尼黑切身体尝到与德国少女玛丽纯真的、泡沫一般转瞬即逝的恋爱 ,目睹了巴伐利亚国王癫狂的恋慕为女主人公一家带来的灭绝之灾。  《泡沫记》中飘荡的 ,是芳醇甘美的异情调和浪漫主义氛围 ,其中 ,也融进了欧外青春的憧憬和人生的感伤。研究日本近代文豪森鸥外的民主意识及其创作心理历程 ,《泡沫记》是一篇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一、从《泡沫记》、《神曲》和《风流佛》看爱的升…  相似文献   

13.
关于《楚辞》人物形象的喻意问题,游国恩先生说:“屈原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他自己,……他把楚王比作丈夫,而把自己比作弃妇。”①他引用《周易·坤文言》:“坤,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来印证他的观点,认为“屈原以女子自比是很有理由的。”游先生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不错,《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屈原自己就不完全正确了。以《离骚》为例,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非完全以“女人”的面目出现的,经常也以男子的本来面目出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描写的是骠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骆驼祥子》和《约伯记》这两份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生发于中国近现代文化文学传统的《骆驼祥子》,和从西方基督教———《圣经》思想文化文学传统衍生出来的《约伯记》,它们立足于各自的历史语境,都对“个人”的境遇及其归宿进行了探索,对“个人”观念的确立与意义作出了强有力的质询和反思。然而,它们各自的“个人”话语模式在出发点、指向和言路等方面却迥然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中“个人”观念的巨大差异。作者力图探讨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试图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社会党《抉择》杂志1977年11—12月号,刊载罗塞拉·普莱佐写的这篇书评,原题为《列宁反对奥勃洛莫夫》,评介林哈特的著作《列宁、农民和泰罗》一书,谈到列宁晚年对“泰罗制”看法的变化,怎样从否定泰罗制到主张引进泰罗制。有一些参考价值,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小枫 《求是学刊》2012,39(2):12-16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与我们身处的后现代语境毫无关系,他笔下的人物何以可能与后现代扯上关联?这个问题应该由柏拉图笔下的斐德若自己来回答——在柏拉图的作品中,文学青年斐德若这个人物出现过三次.在题为《斐德若》的对话中,斐德若显得是修辞术高手吕西阿斯的传声筒,在《普罗塔戈拉》中,斐德若显得是智术师希庇阿斯(Hippias)的崇拜者.相比之下,《会饮》中的斐德若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者说戏剧角色最为重要:正是他提出了颂扬"爱神"的倡议.②这出戏剧开场时,厄里刻希马库斯建议在座各位每人献上一篇颂扬爱神(Eros)的颂辞,理由是斐德若"好几次忿忿不平地"说,"诗人们作歌作颂把别的神都写遍了,独缺爱若斯这如此德高望重、如此了不起的神"(177a5-177b5)——看起来就像是如今所谓的"小愤青".  相似文献   

17.
清人胡文英《屈骚指掌》在《离骚》题解中说:“《离骚》先述祖、父,中及其姊,末曰‘国无人’。玩其严整,应是初被疏放时回秭归故居所作。”虽胡氏所谓“初被疏放”及“回秭归故居”之说缺乏根据,但他意识到了《离骚》的开头、结尾与创作地点有关,却不能不说是卓识。我在《<离骚>的创作时地》一文中已论证了《离骚》作于怀王二十四、五年被放汉北之后的两三年中,具体说来当作于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之间。《抽思》中说的“江潭”,当  相似文献   

18.
的企业 ,要想在国内外同类企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不建立新的机制谈何易 !读到《变化·胆识·远见》、《特区之行》、《农村商品经济大潮中的一颗明珠》、《第二次浪潮》等篇 ,我们又分明地感受到 ,要想打破传统体制 ,创新观念的树立、领导决策的智慧、政策的用好用活、人才的开发利用又是多么重要 !二是写了不安于现状敢与命运抗争的人。在改革大潮中 ,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者 ,也有不屈服于命运沉浮勇于激流中奋进的人。对于后者 ,《大潮颂》为之树传鼓与呼 ,有着很强的震撼力。当我们看到《路 ,为敢闯者所开拓》的五营林业局良种场场长于闯…  相似文献   

19.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部书。《旧唐书·经籍志》对《西域记》未加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子录道家类,自宋以后,各著录家多入史部地理类(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小说。那么,《西域记》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这两部书之间“有点小关系”(《中国章回小  相似文献   

20.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5,5(2):73-78
白桦派主将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的“小说之神”,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是其文学创作的顶峰。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史。本文针对志贺的命运论、血统论与人性完善理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