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王安石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变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或曰儒家,或日法家,或曰“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或曰“抑止兼并,富国强兵,”或曰“平均思想,”国内外还有“社会主义”说。近来,笔者绕过诸家争议,对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构成作了一些具体考察,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民本”思想,在王氏思想体系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并被王安石作为政治实践中的基本指导思想。那么,是否可以说: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其实质仍不过是传统的民本思想呢?今不揣浅陋,略述管见,以希智者教正。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誊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领导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改革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接着又说:“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治国理家的财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律,故其为“理财”制定了一系列新法,有:均输法,农田水种法、  相似文献   

3.
宋人曾季貍在《艇斋诗话》中曾说:“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在宋代诗人中,王安石的七绝小诗,也确实是数一数二的。清人张景星等人的《宋诗别裁集》,于王安石名下的各体中,选得最多的是七绝,共十三首。近人陈石遗的《宋诗精华录》,入选王诗三十四首,绝句占之七、八。程千帆、沈祖棻两先生在《古诗今选》中则多入选安石之五绝,并评论说:“王安石可以说是王维以后五言绝句写得最好的诗人,但人们往往注意他那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老子《道德经》中“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句的解释存在诸多歧义 ,关键是对“刍狗”一词如何理解。本文通过分析考释 ,认为王安石、王父子的解释最符合老子原意 ,从而纠正了此前的一些错误解释。  相似文献   

5.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千百万劳动群众积极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劳动人民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界的斗争中,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而孔孟之流却说,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宣扬“天生”的“圣人”创造历史。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林彪一伙说:“先知先觉是有的”,只有他们一伙“天才”才能给劳动人民“除千年暗”,“灭千年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思想中,从政治国的理想人选是“圣人”,处世为人的楷模也是“圣人”。他们自奉刻苦,贡献重大,故深得民心,不以强权而拥有天下。之后,任用贤人,“博施于民”,“修己以安百姓”,致政绩辉煌,礼仪完美,称颂古今。唯此系遥远的古代史事,孔子得闻而未躬逢其盛。因此,孔子感叹地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紧接着表示:“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能够亲眼看到“君子”从政治国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提出“三不足”之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邓广铭先生在 70年代中期肯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王安石提出的以来,大多数著述都采用了此说并把“三不足”当作王安石坚持变法精神的体现。然而,在北宋中期社会存在浓厚的敬天之威思想意识、崇尚祖宗之法、盛行净谏之言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王安石,是不可能提出根本否定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三不足”之说的。王安石在变法前后的言行中,也完全找不到“三不足”之类的词句。而“三不足”之说的各种来源,则表明它是反对变法的反对派编造出来的,用以丑化和攻击王安石。  相似文献   

8.
三苏蜀学是北宋中期一个重要的儒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认为,“礼”的精义是“顺人情”,圣人制礼的目的就是以礼来调适人情。三苏把“人情”作为古礼的本质内容,他们在解经时往往以人情为原则。表现在政治上,苏轼、苏辙以王安石为不近人情者,用“人情”、“公议”作为攻击王氏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智对动物联     
李枫 《可乐》2010,(7):40-41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朋友聚会,言谈之间,他对宰相王安石的新法有所抨击。一次,苏东坡回京办事,王安石请他到后花园,说:“东坡兄,今天我们不谈政事,专谈楹联好吗?”苏东坡微微一笑,说:“请王大人赐教。”  相似文献   

10.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 :圣人由巫演化而来 ;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 ,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 ,也就是说 ,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 ;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和“圣人” ,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1.
杨诚斋(万里,江西吉水人)的诗,在南宋当时以至后世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并与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等人的诗体并列。但是,对于这位诗人的评价,自清代以迄今日某些论者都多有贬词,如蒋鸿翮说:“杨诚斋  相似文献   

12.
(3)辞的“年”泛指谷类作物的成熟,《说文》:“年,谷孰(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宾组、出组等卜辞说“~年”、“受年”,历组等卜辞则说“~禾”、“受禾”,其义当同。(6)辞的“生”,不少人认为是生育的意思,我们认为其义应近于“子”。古汉语名动相因,所生之子也可以称为“生”(古书中多写作“姓”)。《广雅·释亲》:“姓,子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姓与生,古同声而通用。“《左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易解》与《孟子》的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推崇《孟子》 ,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 ,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 ,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 ,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首先,根据散佚于古籍的《字说》字例,归纳出王安石说解字义的五个特点,认为这些特点都是以他自己所发挥的“会意”之法为中心,并将“六书”的会意与王安石的“会意”之法作了简单比较。其次,认为王安石《字说》采用“会意”之法说解字义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源于他的字义“出于自然”的文字观,二是他反传统注疏之风的实践,三是学术和政治的双重需要。这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体现出他提倡的经学必须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短文,文中谈到苏轼给王安石“续诗”的故事。有一天,苏轼看到了王安石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这跟菊花的实际情况不符,于是提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为了要用事实教训苏轼,就利用职权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适值“重九天气,连日大风,后园里的菊花纷纷落叶”,目睹此景,不禁为续诗的事  相似文献   

16.
明末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里选录了两篇话本小说: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篇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比较明显地反映了由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儒家和法家在文艺领域的斗争,值得读一读。先谈第一篇,说的是王安石作宰相的时候,苏轼去见他,在书房里看到了王安石的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是不会落瓣的,自恃聪明,就在原诗后面加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罢,不等王安石出见就走了。王安石回到书房看见了苏轼的续诗,认为他太轻薄,贬他到湖北黄州做团练副使。原来黄州的菊花是落瓣的,苏轼在黄州见到了这情景,才知  相似文献   

17.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在北宋熙宁年间的变法,因哲宗“元祐更化”而失败。因此,史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历来褒贬不一,就连一些力图对变法作出恰当评价的文章,也只是肯定这次“变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是有成就的。”其实,王安石变法是整个封建社会中一次突出的以“理财”为中心的改革运动,正是由于这次变法中表现的不容忽视的理财观念。列宁才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我们研究、肯定这次变法中的理财观,对于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具有重  相似文献   

19.
被古今中外反动派吹捧为“圣人”的孔老二,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祖师爷。他极力鼓吹“天生德于予”、“生而知之”的“天命观”,宣扬什么,有的人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有“良知良能”,而孔老二自己就认为他是“生而知之”的“先师”、“圣人”。 两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出于他反革命复辟  相似文献   

20.
远古时代东方人的穴居: “陶覆陶穴”在我国的远古时代,人们是住在“地窟”之中.这在我国的古文献中,有着众多记载,仅摘引几条,如下. 《易》??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墨子》节用中:“占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窟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窟穴),曰可以辟风寒.”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说文》穴部:“穴,土室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