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在陶渊明研究领域里,有关陶公的享年问题,至二十世纪仍然争辩不已,一些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得出了陶公不同的享年结论。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岁,本来是个相当明确的问题。第一,《陶集》中所附颜《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宋传》曰:“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相似文献   

2.
《宋书》考疑(五)丁福林《卷五十二·袁湛传》(义熙)十四年,卒官,时年四十。(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498页)按:传文于此后又载袁湛弟袁豹“(义熙)九年,卒官,时年四十一”。考豹为湛弟,《晋书·袁瑰传》、《南史·袁湛传》皆同。其既为袁...  相似文献   

3.
皇甫谧卒年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甫谧卒年新考徐传武《晋书·皇甫谧传》:“(谧)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卒,时年六十八。”关于这个记载,各种版本的《晋书》(房玄龄等撰本)未见有异文,散佚的各种旧《晋书》辑本(如臧荣绪本、王隐本、虞预本、朱凤本、谢灵运本、萧子云本、萧子显本、沈约本、...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辨邹文生陶渊明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在当彭泽令时,浔阳郡督邮来彭泽县督察,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于是,当天就解去印绶,辞官回家了。对“五斗米”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论20世纪陶渊明诗文系年探讨的三次展拓□刘孟阳关于陶渊明的年寿,自颜延之《陶征士诔》“春秋六十有三,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之后,《宋传》、萧《传》皆从之,宋王质《栗里谱》、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清顾易《柳村谱陶》、丁晏《晋陶靖节年谱》、...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书》卷丸十三《隐逸传》记载陶渊明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交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晋书》、《南史》所载略同。此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前人对陶氏所讲“不为五斗米”云云,多以为“五斗米”乃是就县令俸禄而言,并无歧义。至近人始有怀疑传统理解者,归纳起来,约有三家。1.梁钺先生在1957年《历史研究》第一期撰写《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首先对传统理解提出质疑,认为五斗米与县令俸禄无关,而是指陶渊明一月的含量,并推算当时五斗相当于今天一斗。…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出。(《莲社高贤传·陶潜传》) 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亦云:“(陶)靖节与远公雅素,宁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竟不可  相似文献   

8.
《搜神后记》的作者是陶潜吗?白广明《搜神后记》是一部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它的作者,旧题为晋·陶潜。陶潜,即陶渊明。将《后记》作者署为陶潜,见于《隋志》,其后两《唐志》、《宋志》等均未著录。早于《隋志》的梁·慧皎《高僧传叙录》有陶渊明作《搜神...  相似文献   

9.
从“不求甚解”谈到语言的理解问题●李恩江“不求甚解”语出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中称:“(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梁·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指出:“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能是名人名文...  相似文献   

10.
一、卷283《儒林传·罗洪先》(页7279,中华书局校点本,下同):罗洪先“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按:罗洪先卒于嘉靖四十三年,享年六十一。“赠光禄少卿,谥文庄”,是罗死后十多年时的追赠。穆宗登位,起用先朝建育得罪诸臣,追恤建言已故诸臣,罗亦在追恤之列,见《明通鉴》卷64隆庆元年正月条。此“隆庆初卒”云云,眉目不清,疑为错简,似当作:卒,隆庆初光禄少卿,谥文庄:《明史》有此行文例,如卷226《吕坤传》:“卒,天启初赠刑部尚书。”卷208《钱薇传》:“卒年五十三,隆庆初赠太常少卿。”  相似文献   

11.
新《辞海》刘焯条:“刘焯(544—610):隋经学家、天文学家。”把刘焯的卒年定为610年,是依据《隋书·刘焯传》:“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大业六年卒,时年六十七。”(见《隋书》卷七十五,1719页,1973年版) 大业是隋文帝年号,大业六年即公元610年。笔者认为这个卒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全唐诗》杂考(十五)胡可先卷四七二《郑立之小传》:“郑立之,贞元、元和中人。”收其《哭林杰》诗一首。按林杰大中四年举神童,见《闽书》及《闽川名士传》,十七岁卒。是郑立之善林杰,时代应在大中、咸通间。卷四七三李渤《南溪诗并序》,按规桂林南溪山元岩摩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中,如果谈到描写“隐逸”的诗人,自然要举出东晋的陶渊明。《饮酒其五》、《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这些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品确立了陶渊明“陶逸诗人”这一不可动摇的评价。从这些作品的成熟性来看,将陶渊明看成是使隐逸文学确立的作家是妥切的。  相似文献   

14.
韩休卒年考辨朱玉麒韩休为开元名相,其卒年有二说:一、《旧唐书·玄宗纪下》:“(开元二十八年)夏五月乙未,太子少师韩休、太子少傅李皓卒。”二、《旧唐书·韩休传》:“(开元)二十七年病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后世征引,多以本传所载开元二十...  相似文献   

15.
马将伟 《兰州学刊》2009,(3):212-214
曾灿与魏礼俱为明末遗民,又都是清初著名文人团体“易堂九子”的成员,《清史稿》所栽二人之传中,有四处与史实不符:曾灿之招抚四营兵在顺治三年丙戌而非“岁乙酉”(顺治二年);其父曾应遴之卒应在顺治四年丁亥,而非曾灿前往招抚四营之时;魏礼倦游而归筑“吾庐”,应在康熙五年,而非在其“年五十”(康熙十七年)之时;魏礼享年应为六十七岁,而非六十六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生前文名不彰,但对后世影响却十分巨大的人物。在唐代,很难找到完全未受陶渊明影响的著名诗人。就笔者视野所及,在唐代诗人中受陶渊明影响最深最大者,当首推白居易。陶氏对白氏之影响几乎遍及其思想、性格以及诗辞歌赋的创作等一切领域。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摹学习,既积极主动,又卓有成效。慕陶遗荣利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摹学习,首先表现在对其“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思想的景仰上。众所周知,陶渊明因“不能为五十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陶潜传》)而去职归田的傲骨被历代抱贞守节的知识分…  相似文献   

17.
【写作时间】本诗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陶渊明15岁。钟优民先生指出:“细味其诗,疑系渊明早年自况之作。”(见《陶渊明论集·陶渊明的咏怀诗》)又,诗中称“年始三五间”,即15岁。诗人54岁所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有言“结发念善事”。“结发、总发,指15岁(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第50页)”。  相似文献   

18.
张祜是中晚唐之间的一位诗人,两《唐书》皆无传。《新唐书·艺文志四》上仅有“张祜诗一卷,字承吉,为处士,大中中卒”这样一句。我们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唐摭言》、《桂苑丛谈》等书的片断记载和张祜的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大致情况。张祜,字承吉,(《唐诗纪事》为“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是清河(今属河北)人。关于他的生卒,今人有几种说法,我们同意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中的提法,即生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大中”一共是十四年,“大中中卒”,我们暂定为大中七年(853)左右。这样,可以说张祜生于公元292年,卒于公元853年左右,享年六十一二。  相似文献   

19.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新1版第732页)说:程康庄,卒于康熙十八年,年67,事具《清史列传·文苑传》、毕振姬《耀州知州程公基志》。撰有《日课堂集》,不传。程康庄的卒年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而非康熙十八年。程之卒年,《清史列传·文苑传》未载。《程公墓志》见毕振姬《西北之文》卷九,云:程康庄“卒康熙十四年某月十六日酉时,生万历四十一年五月十四日戌时,得年六十七。”  相似文献   

20.
狄宝心 《晋阳学刊》2008,(2):122-122
刘从益字云卿,浑源人。精于经学,工诗,有《蓬门集》,人《金史·文艺传》。 关于刘从益的卒年,其子刘祁《归潜志》卷九云:“正大初,先君由叶令召人翰林。诸公皆集于余家,畴春旱有雨,诸公喜而共赋诗……后月馀,先君以疾不起,赵(秉文)以‘天悭’为诗谶云。”元好问《中州集·刘从益传》亦言其由叶令“人授应奉翰林文字。逾月,以疾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