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春南 《领导文萃》2012,(17):90-93
一个王朝的初期,最高统治者都有反贪的决心,有的还用铁腕肃贪。几十年后,原先严厉的反贪法令变得宽大,原先峻厉的反贪措施被弃而不用。于是,官场贪腐得以急遽蔓延。到了王朝的后期,十官九贪,积重难返,纵然皇帝想反贪,只怕也是有此心而无此力了。宋太祖坚决果断,也有反贪无力之时宋太祖反贪,没有明太祖那么血腥,但其措施还是很有力的。鉴于前朝法网过密,执法严苛,宋太祖制定了"折杖法","以递减流、徒、杖、笞之刑"。别的罪犯有望获得宋太祖宽恩,而  相似文献   

2.
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开创“康乾之治”。他重视吏治,曾说:“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在惩贪与奖廉之间,尤重奖谦。故其一生不遗余力扶植奖励清官。 最先受康熙扶植奖励的清官是于  相似文献   

3.
贪腐是败坏社会风气的大毒瘤,也是点燃道德公愤的导火索.相应地,贪腐很容易被错误归结为道德问题,因而也很容易为高调道德所绑架,从而陷入非理性反贪腐的误区.以网络舆情为例,在薄熙来案、刘志军案的强烈刺激之下,在"表哥""房妹"等事件的推波助澜之下,"逢贪必杀,斩草除根"之声甚嚣尘上,"所有官员排排站,隔一杀一也不会错杀"之声不绝于耳.如此一来,网络反腐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听取杀声一片"之余,民众非理性情绪日趋极端化,大有泛滥成滔天巨浪之势.  相似文献   

4.
<正>从目前为止的记录来看,和珅和大人是中国第一贪,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和大人曾经主持制定过一则反贪律令,史称"和一条"。这"和一条"叫做议罪银,也叫罚银,又称自行议罪银。这"和  相似文献   

5.
偶读《晋书·吴隐之传》,始知“贪来”源出于此。文中说富庶的广州成了当时贪脏纳贿的渊数,朝延派来的官吏无不变成贪官污吏,时俗把广州北面的石门之泉叫做贪泉。意思是说官吏们之所以贪婪成性,是因为来广州途中喝了此来水的缘故。朝廷欲革其弊,以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吴隐之立志刹住这段贪风。他认为官吏们是由于物后引诱、刺激而贪污堕落的,壬。果策性清廉,坚持节操,是能够抵制环境侵蚀的。他喝了贪来之水,仍愿行清提如故,“处可欲之地,而不改其操”。尤其在当有人诬蔑他做作时,他仍不为所动,用自己的行为作了有力的回去,并创…  相似文献   

6.
正袁世凯一世奸雄,惯于使贪使诈,有史家称:"他一生的本领,就是使贪使诈;他最大的罪恶也是养成社会贪诈之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有人说他挑选、组建的幕僚班子、秘书团队也都是贪诈骄奢之  相似文献   

7.
正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需要很长时间,但倒下去可能就在一夜之间。所以,领导干部从政要有底线思维,要心存敬畏,戒奢戒贪,优先解决好思想意识问题,要牢记"四慎",守住廉政的底线。一、从政之始要"慎初",牢记"轿夫穿新鞋"的警示作用很多大贪官、老贪官其实在从政之初并非都是贪官,都经历了一个从小贪到大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因为贪污受贿  相似文献   

8.
贪者如鱼     
贪者如鱼。贪者,自古几乎无人能逃出被“钓”之劫。“鱼因贪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作为一种低等动物,一些鱼为了不劳而饱肚,不借前“鱼”之鉴,不顾被钓之险,奋而吞饵,死不足惜。作为灵长类的高智能者,某些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混同于鱼类,贪嗜“饵料”,落得同样可悲的下场,实在愚不可及。翻开浩瀚的史册,殁于饥寒的官吏鲜有所闻,死于贪贿敛财的官吏却不胜枚举。大量的事例反复阐明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无论尊卑,无论贤愚,无论长幼,只要沾上“贪”字,没有不以悲剧告终的。人因为贪“饵”,或被钓去了江山社稷,或被钓去了爵位俸禄,或被…  相似文献   

9.
理钊 《领导文萃》2007,(11):106-108
“反贪”既是一个全球性的现实话题,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说其有历史性,则是因为自有人类权力机构以来,以权谋私的问题也就相伴权力而生了。然而,看看中国的反贪,又与西方国家的反贪有着显著的不同,这就是中国人喜欢骂贪官,而西方则大多是骂权力。  相似文献   

10.
凡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很多人会对剧中雍正皇帝的"治国即治吏,治贪先治官"的名言警句记忆犹新。据《毛泽东眼中的帝王将相》一书记载,毛泽东也曾认定雍正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和能干的皇帝。毛泽东说雍正很赞赏《资治通鉴》中"礼义廉耻,国之  相似文献   

11.
徐怀谦 《领导文萃》2008,(23):137-139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官员大致分如下四种:第一等,廉而能干事;第二等,贪而能干事;第三等,廉而不能干事;第四等,贪而不能干事。有些官员,倒是有清廉之名,可是在任期间,一无所为,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反不如那些贪而能干成点事的人。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寒,痛恨贪官污吏,在执政后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连多用一张信纸在他眼里都算贪污。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极其严酷,特别针对贪官制定了凌迟、枭首、阉割、诛族等酷刑,此外,还有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并放在贪官继任者的衙门座位旁边,不得挪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继任者。然而贪腐现象仍旧屡禁不止,朱元璋也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推行了百姓"造反"的群众反腐运动。  相似文献   

13.
乾隆时期是康乾盛世发展的顶峰阶段,同时贪污腐败也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虽然乾隆帝为惩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贪风却日盛。抛开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乾隆帝惩贪意志不坚定、任意执法、奢侈浮华的个人因素也是造成惩贪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也是其个人的悲哀。  相似文献   

14.
姚炼 《经营管理者》2009,(14):274-274
当前,我国反腐败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作为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犯罪的反贪部门,如何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发挥好职能作用,保持和加大反贪查案力度,确保反贪查案的良好效果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等线索上门的办案思想,必然导致案源不足,线索匮乏。因此,要求侦查人员增强法律监督的主动性和敏锐性,主动出击,发现、挖掘涉案信息线索。  相似文献   

15.
瞧这人贪的     
<正>历史上的贪官不计其数,各有各的贪法,各有各的特色。如果哪位有兴趣整理一部《贪官贪相贪术大全》之类的书,说不定很能为人们饭后茶余提供丰富的谈资。有一个叫慕容评的贪官,估计没多少人知道,其名气比起和珅、严嵩之流,那是差得远。可是,慕容评的贪法,却别  相似文献   

16.
<正>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以其铁腕肃贪"打老虎、拍苍蝇"而独领风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肃贪惩腐创造了多项纪录: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用典最重、打击力度最强、杀人判罪最多、营造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失败可圈可点,对今日党和国家治贪反腐不无镜鉴。镜鉴之一:整饬吏治应处理好"打"与"拍"的关系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元代晚期吏治的极端腐败才给了自己推翻旧朝的机会,而他的天下决不能重蹈覆辙,故在建国之初,就不能放松吏治整顿,以免给今后的江山留下隐患。明太祖发起的席卷  相似文献   

17.
明宣德年间,朝臣贪浊成风,请托贿赂公行无忌,宣宗皇帝为此忧 虑不安,与杨荣、杨士奇商议对策。他问杨荣:如今的贪官污吏,贪名最大的是什么人?杨荣回答说:谁也比不上左都御史刘观。杨士奇说:御史的职责在于整肃百官,都御史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以来,检察系统反贪一直以"传统的办案模式、传统的侦查思路、单一的侦查格局、为评比而办案"等侦查理念指导反贪工作,致使反贪工作,出现了成案率低、起诉率低、有罪判决率低、赔偿案件多有发生的被动局面.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开创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贪工作的新局面,我认为应该力于反贪工作者面临的新形势,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反贪案件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怀商具有别具风格的经营和管理之道,具体体现在:对商号,选贤举能重人事,分工明晰效益高;对员工,体人心善待员工,严理财杜绝贪弊;对家庭,重教育文能兴商,治家风后继有人。这些经营和管理之道是其经营活动的指导性原则和内在精髓,时至今日,对商界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解老》亦云:“盖事大众而数遥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此即治大国不要以烦苛之政扰民,而要“清净无为”,所谓“清净可以为天下正”。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释及评介》一书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警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