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问题,认识和了解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对于我们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仅仅囿于中小企业融资难技术层面的探讨、实践已失去意义,而应该在关注技术全面的同时,更多地从体制上寻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质性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贷款难,其根源在于中小企业普遍信用较低,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消除信息不对称所面对的高昂成本。信用担保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并没有改变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质,其风险控制也未必优于银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面原因是交易成本高、抵押品少和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问题,其实是银行未能生产和利用中小企业的意会信息的缘故。意会信息是关系型融资的信息基础,它能够为提供关系型融资的银行带来数码信息的生产所不能提供的各类租金。这些租金是银行提供关系型贷款的基本激励因素。因此,创造租金条件,激励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融资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问题仍然是"融资难"。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源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企制度性约束与信息不对称。化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需要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信贷风险防控制度、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业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浅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的金融体制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小企业的自身经营状况则是从银行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将企业自身缺乏竞争力和成才能力造成的融资难问题都归咎于外部经济与社会环境条件的不利,是有失公允的,也不利于企业竞争意识的形成。中小企业不应一味抱怨贷款难,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内部能力建设上。  相似文献   

6.
刘俊棋 《学术探索》2014,(12):124-1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适度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他们之间的对接障碍在于投资者和融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模型分析其博弈均衡,并对互联网金融的四种融资模式比较分析后发现众筹融资模式是最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同时建议大胆尝试“网络联保融资+担保”的新型融资模式,最后从互联网金融自身运作、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中介机构的引入以及投资者风险意识防范等五个角度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有环境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信息不对称两方面。本文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内在必然性,并提出了若干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蒋炜 《兰州学刊》2006,(10):136-137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与其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融资难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既有企业自身的弱点,也有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借贷”的原因。由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关系型贷款与"小银行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型贷款是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中小企业贷款的小银行优势实际是信息收集、处理以及消费过程综合决定的.信息不对称、对人格化信息的依赖性高是小银行优势的最本质的根源.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如何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其改善融资环境的首要目标.银行方面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信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科学性,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融资难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中小规模、机制灵活、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区金融,增加关系信贷,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实现企业顺利融资的有效途径。完善金融体系、建立社区金融的必要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桑业明 《河北学刊》2004,24(5):50-53
虚拟是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其本质特点是通过数字化的合成 ,达到“思维如何思维”的直观 ,创造出“真”与“假”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虚拟在否定现实经验“真实”观念的同时 ,也促进了现实之“真”的重建。虚拟与现实既有相对立的一面 ,也有相互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8.
英语委婉语是人们为谋求最佳交际效果而创设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委婉语表述内容一般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禁忌的事物、现象或者是敏感的话题,是语言中最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委婉语,阐释了委婉语强烈的英美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契约自由与环境权益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春女 《北方论丛》2008,(1):145-149
契约自由是传统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契约自由强调契约是当事人的合意,而合意又是当事人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契约即正义,它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但是,契约自由原则在现代社会受到挑战,特别是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契约自由被指责为环境危机的根源。解决传统民法中的契约自由与现代环境权益的冲突已成为契约自由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新的环境保护观念,赋予传统民法的基本原则以环境保护的内容并使契约主体承担环境保护的公法义务,用现代"生态人"的人格取代传统"经济人"的人格,才能实现对契约自由的限制,实现环境公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such as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ask their members to contribute money as a part of membership and rely on these contributions for their survival. Yet often only a small cadre of members provides the majority of the contributions. Past research on congregational giving focuses on cognitive rational processes, generally neglecting the role of emotion. Extending Collins’ (2004) interaction ritual theory, I predict that individuals who experience positive emotions during religious services will be more likely to giv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ir income to their congregation than those who do not. Moreover, I argue that this effect will be amplified in congregational contexts characterized by high aggregate levels of positive emotion, strictness, dense congregational networks, and expressive rituals. Using data from the 2001 U.S. Congregational Life Survey and multilevel modeling, I find support for several of these hypothes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underlie congregational giv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