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为何从妥协退让转变为御侮抵抗?过去,对其外部原因论述比较充分,主要强调一个“逼”字,由于人民群众逼,中国共产党逼,日本帝国主义在逼,终于把国民党逼上了抗日的道路。这是事实,但不全面。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转变,有其内在条件和主观因素。这是对其政策转变起决定作用的,是被逼抗日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派遣占领军问题是在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对日政策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使此问题未果而终。这一结局影响中国战后对日处置一些问题的实施,进而影响战后一段时期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日抗战总呈现出时战时和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共力量的消长、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日本吞并中国策略变化都影响着国民党对日抗战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战场丧师失地,国民党政府把其原因:一归咎于缺乏武器;二归咎于“共产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时至今日,台湾国民党的要员和一些历史学者,仍然旧调重弹。七十年代台湾出版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一书,把国民党战场的溃败,说成是“忍辱负重,争取时间”,为国民党蒋介石推卸责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国民党战场溃败呢?其原因,我认为有五个。  相似文献   

5.
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国民党领导的、以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地方实力派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体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为抗战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英雄气概;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促成了相持阶段的到来;正面战场牵制了2/3以上的侵华日军,为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掩护了沿海工业内迁,使大后方的工业基地得以建立,形成了支援抗战的物质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6.
试论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政策的两次转变李加才旦纵观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对日政策,曾有过两次大的转变,这对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中国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加以简略的分析。一、从不抵...  相似文献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党在湖南的统战工作非常活跃,很有特色。在湖南的国民党有甲派、乙派和复兴社派,乙派在逐渐不利的处境下开始主动接近中共,中共湖南党组织抓住机会对他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8.
北婴 《百姓生活》2011,(11):56-56
1945年12月27日,由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及菲律宾等11个国家的代表组成的远东委员会成立,作为战后对日索赔以及对日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了使受害国尽快得到赔偿,而又达到限制日本战争能力复活的目的,同盟国确定的索赔方案是以实物的形式充赔,拆迁日本的战争工业设备。  相似文献   

9.
本文只论七七事变到翌年“一·一六声明”发表期间的中日和谈。这些和谈是双方谋略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为战争的最终目的服务的。此期间,日本推行的是不否认“蒋政权”中央政府地位的策略,而图 “和平迫降”。国民党政府期望以“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为条件与日谈判。然而,日本的苛刻条款, 使谈判走进死胡同。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认识过程基本上循着两条线索发展:既存在着一个联合战线形式的国民党,又存在着一个联合战线之外的纯粹的国民党。联合战线形式的国民党是“各阶级合作的党”,属于阶级联盟,并且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逐步由四个阶级转化为三个阶级;而纯碎的国民党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在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又成为“小资产阶级政党”。党力图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国民党加以区别,看不到联合战线与国民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冯全普 《东方论坛》2006,5(2):101-106
“以德报怨”政策作为战后国民党政权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蒋介石在1945年8月15日发表的胜利演说。国民党政权的对日“以德报怨”政策是非常宽大的,其希望拉拢日本的想法是明显的。战后初期中国事实上的分裂以及美苏支持的有限性迫使国民党政权对日本采取宽大政策,该政策亦使得国民党政权能够在战后初期取得日本军队的支持,顺利地实现对于日占区的接收工作。该政策的实施虽未能阻止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的失败,但为国民党政权在台开展对日关系积累了庞大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有一个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是反对闭关主义的.毛泽东关于世界整体性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第二,在国际关系中,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可以被超越的.对此,毛泽东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和论述过,但中共的对美政策与实践已经作出了明确回答.第三,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共如果不是坚持这一原则,就很难把抗日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推向中国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有一个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是反对闭关主义的。毛泽东关于世界整体性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第二,在国际关系中,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可以被超越的。对此,毛泽东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和论述过,但中共的对美政策与实践已经作出了明确回答。第三,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共如果不是坚持这一原则,就很难把抗日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推向中国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14.
1938 年10 月下旬侵华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是否已经到来、何时到来问题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过程。本文把这个认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说明了每一个阶段中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分析了产生这些认识的原因, 并说明了对相持阶段到来问题的认识对党的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日、韩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 ,为我国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 ,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提供了法律依据。中、日、韩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不同 ,发展教育的政策也不相同。国家政策的扶持 ,促使日本、韩国成为世界上私立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 ,而我国相应的政策尚显薄弱。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日本、韩国是我国的近邻 ,它们的做法 ,或许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国。面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为了保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新的美国对日政策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美日间的同盟关系,而且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七十年代美日关系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俘的改造不仅仅是说服教育,更重要的是凭借自身优良作风和良好精神面貌的熏染,同时采用了俘虏教育俘虏及设立日俘专门学校的方式来改造日俘。中国共产党的俘虏政策,争取了日军一部分士兵,瓦解和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事实证明,党的俘虏政策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国。面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为了保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新的美国对日政策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美日间的同盟关系,而且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七十年代美日关系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俘的改造不仅仅是说服教育,更重要的是凭借自身优良作风和良好精神面貌的熏染,同时采用了俘虏教育俘虏及设立日俘专门学校的方式来改造日俘。中国共产党的俘虏政策,争取了日军一部分士兵,瓦解和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事实证明,党的俘虏政策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出于种种考虑,对日本一直抱有妥协求和的愿望,作出过某些退让,但美国在根本问题上始终未作出过幕尼黑式的让步,而且客观现实使美国统治集团不得不采取必要的制裁手段来阻遏日本的扩张,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太平洋战争前夕整个美国的对日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绥靖的色彩日益暗淡,强硬的趋向不断明显,最后强硬立场成了主要方面,美日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