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主义建构论的代表,强调从文化意识层面建构民族主义。美国主流文学扎根于欧洲文化,带有白人身份的优越性。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有色人种的文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美国文学的边缘地带,他们被消音、被沉默,文学评论家也是以一种审视异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在此背景下,少数族裔作家不断奋争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寻求自身在美国文学的地位。“讲故事(storytelling)”的叙事策略对三类少数族裔作家发声的功用,以及如何利用“故事”构建自我在美国文学上的声音和身份是文章讨论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民族主义建构的“异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主张运用混杂策略消解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霸权,提倡构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此理论对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社会进行身份定位有着重要意义。著名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成名作《女勇士》中对中国传统典故的移植和改写可以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写作策略,意在消解文化二元对立状态,从而建构一种"居间"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孩子》把对非裔美国女性吉丁的身份建构放置在后殖民语境下各种文化混杂、交织的“第三空间”中。在这一空间里,各种民族性、社会利益、文化价值相互交叠、竞争、协商的过程所浮现的身份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本文认为,有着多元文化归属感和流动的社会身份认同的少数族裔对真实身份的追寻不能够通过向“本民族之过去”回溯,而是应该立足于不同文化的交叉点,在各种关系的碰撞、杂糅、重组中捕捉到自己的临时性身份,正是这种不稳定的身份建构解构了殖民文化“非此即彼”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难程度。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研究《白牙》,探讨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题,揭示史密斯对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提倡。  相似文献   

5.
伍慧明的处女作《骨》描述了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一家三代的故事,曾引起广泛的关注。然而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小说中"家"这一重要意象。小说中,"家"在地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上的变化表明了三代人各自不同的身份定位,以及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其重要性源自作者及人物均为族裔散居者。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家"是考察族裔散居者身份定位的一个重要线索。以解读此意象为出发点,运用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文本,可以对作品及族裔散居者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美国族裔小说通过富有生命力的文字鲜活生动、形象直接地呈现出美国族裔历史、文化发展态势。在谱写族裔历经异质性文化结构差与地理空间位移的契合性关联之时,美国族裔小说伴随着族裔身份建构而折射出同化、差异、暗恐现象尤为突出。结合侨易学理论,运用“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的基本方法,关注族裔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阐释美国族裔作家通过文本形式彰显情感结构、书写移民国度里族裔身份建构的迁变性。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在相离相和的矛盾中存在着,且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文化“侨易”过程中,美国社会应珍视文化差异、多样并存的现实,承认族裔的文化身份,赋予族裔文化的传播者更多的话语空间,最终构建出合理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描述了移民族裔对自身伦理身份的找寻以及抉择过程。其中,任碧莲通过小说所呈现出的自由流动性的身份观念以及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生动地契合了中国古代庄子的哲学思想。基于此,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作为分析框架,通过探索任碧莲的身份建构观,对主流文化所塑造的美国族裔身份刻板化和唯一性进行批判,深度挖掘美国族裔群体身份的多样性与流变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聚焦少数族裔主人公青少年时期的迷茫、顿悟与成长,以身份政治、性别问题、少数族裔文化等内容为核心,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形势演变和少数族裔作家离散身份凸显,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呈现新特征,在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及成长主题等方面发生关键变化:小说时空叙事外延扩大;主人公自愈能力增强,成人仪式更具隐喻和族裔特色;成长主题更具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教化意义。这些新特征,对理解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一种在特定的异质文化环境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边缘写作视为一种创作状态,从自身经验出发描写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命历程;从族裔身份出发,书写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百种神秘感官》具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特色,尤其是东方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女主人公奥立维亚是中美混血的“香蕉人”,为了全力美国化,她否认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但是美国主流社会却将她视为“他者”,二元文化冲突使她陷入文化身份危机。困境中的奥立维亚放弃了对立的二元文化,接受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用双重文化重塑自我,走出文化身份危机,进入了文化身份的第三空间杂糅,获得新生。奥立维亚的文化身份寻求之路经历了从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到第三空间的杂糅,是“他者”的典型身份寻求之路,这个文学人物的心路历程,对越来越多的流散族裔的寻根现象和文化认同经历具有案例价值,为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新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的主体化"、"权力关系"和"颠覆与抑制"等观点研究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说明作者采用文本形式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来讲述日裔社群自己的历史故事,冲破主流文化樊篱,打破沉默,争取权利。旨在重塑作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的自我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皮奎特·托纳瑞,一个身患骨核病,身份被边缘化了的梅蒂族女孩;潜水鸟,一种在加拿大濒临灭绝的水禽,它的哀鸣诉说着由皮奎特所代表的少数族裔——梅蒂族在被置于“他者”处境下对身份的诉求,对话语权的抗争。本文从后殖民身份角度入手,来解读富含符号意义的潜水鸟所代表的边缘化少数族裔尴尬的身份困境,少数族裔在失语情况下对文化身份的争取,即便这样少数族裔也终难以逃脱被主流文化同化和湮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伊甸园之东》是文坛大师斯坦贝克后期的代表作,但由于该作品与作家前期作品的风格完全迥异,评论界对此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关注。然而,笔者研究发现作家在该作品中塑造美籍华人李庆中这个角色时,突破了不少美国作品中对华人进行歪曲、异化描写的固有模式。通过采用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以及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本文分析了华人李庆中在美国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和其实现文化认同的历程,为在后殖民时代沦为他者的少数族裔提供了一条寻找自身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被视为观看华裔移民历史与文化变迁的一个独特的维度。目前评论界大都是在后殖民、后现代、女性主义等理论的框架下对小说进行研究。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为视角,解析这部作品通过独特的空间叙事形式,呈现多重的主题关涉。本文认为,作者透过文本设置了从家庭到整个美国社会到最后回归家园的空间轮回,由对华裔个体的现实体验的叙事扩展到对华裔历史与族裔性的探索,即通过物理、社会和精神三个空间层面动态地再现了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和伦理观的流变,揭示了美国文化中的不合理之处,同时指向精神与社会内涵,激发了人们重新反思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族裔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如美国社会之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复杂新变。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主导之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并没有为少数族裔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族裔文化共同体传播的乏力和美国个体主义的流行,使得少数族裔文化在开放时代迅速零碎化、民俗化、边缘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文化民族主义理想伸张艰难。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后半叶,美国少数族裔文学逐渐繁荣.进入21世纪,美国国家图书奖多次观照少数族裔文学.少数族裔作家在写作上实践着书写和取得种族话语权的双重任务,因此他们的小说主题也呈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在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中,少数族裔作品的主题主要围绕成长和身份构建展开.  相似文献   

17.
以移动性为突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中产生多种形态的"文化位移",给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身份认同带来新的影响;如何进行策略性的"文化置位",有效协商社会空间,成为构建可行身份的重要话题。托妮·莫里森以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为背景的小说《爵士乐》,描写了在都市化进程中遭受地理与文化位移的美国黑人移民寻找新身份的历程。小说文本中处处体现的具有即兴创作特点、挪用特征和混杂化性质的爵士乐话语和爵士乐美学,成为美国黑人在新的放逐地进行策略性"文化置位"的喻写。  相似文献   

18.
论《爵士乐》的后现代身份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爵士乐》中“痕迹”与“裂缝”的双重意象揭示了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身份的错位与缺失。在对黑人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作者莫里森将爵士乐即兴变奏的特点变为文本的一种叙事策略,凸显了后工业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为少数族裔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实现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指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少数族裔青少年在成长中面临的困境和困惑,选取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长篇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以文化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对小说主人公少女拉拉的成长进行解读,揭示少数族裔女性在成长中遭遇的性别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多种身份危机,探析社会边缘人物在困境中塑造自我、提升自我的路径。通过分析拉拉的性别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构建过程,表明文化差异可以从冲突走向共生,通过消解对立面达到统一不一定是最佳途径,在爱和理解中也可以实现文化共荣。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文学家、编辑家,而且还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在他的翻译文本中建构着自己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跨文化身份。无论是翻译的动机还是翻译的文本抑或翻译的过程,都彰显着林语堂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身份,正是这一跨文化身份的建构,促成林语堂做出了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