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把台静农的乡土小说置于“五四”时期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以鲁迅和其它乡土小说作家作为参照,进行评价。台静农以其初步的阶级分析观和师承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格,展现了皖地西北农村小人物命运的多蹇,并对国民劣根性和封建宗法制度罪恶的痛陈和解剖.台静农以其阴冷沉郁的文风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为早期的乡土文学增添了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台静农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享有盛名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中展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以场景展示为主的叙事技巧、对故乡乡土民俗风情的生动描写,具有独特的悲剧色彩,这些都深受鲁迅先生影响。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影响同时又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地之子。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 2 0年代 ,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 ,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建塔者》 ,均受到鲁迅的赞美 ,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20年代,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位”的短篇集《建塔者》,均受到鲁迅的赞美,顺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台静农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乡土派小说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皖西北乡镇极其闭塞落后的生活,描写了记忆中困苦麻木与无奈的民众的酸辛和凄楚,他以其朴实、单纯、凝炼而又带有忧伤的风格对乡土题材作了较深远的开拓。鲁迅对他的作品作了很高的评价:"在争着写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①台静农的乡土小说善于把独特的表现手法与其作品反映故乡小镇人民在野蛮的封建习俗中的不幸命运这一思想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小说独特的结构方式的设置、展示式…  相似文献   

6.
台静农 ( 1 90 2 - 1 990 ) ,字伯简 ,安徽霍邱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 1 935年至 1 936年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台静农少时在汉口念中学 ,未毕业即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1 92 4年转到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半工半读。翌年 ,认识鲁迅先生 ,与李霁野、韦素园、曹靖华等在鲁迅的领导和策划下组织未名社。在未名社刊物《莽原》(鲁迅编辑 )上发表《红灯》、《新坟》、《烛焰》、《儿子》等小说 ,后结集为《地之子》出版。这些小说师承鲁迅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充满乡土气息的悲欢 ,他也成为当时著名的乡土作家 ,为鲁迅所看重。鲁迅选编《中国新文…  相似文献   

7.
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鲁迅开创的以知识分子寻找文化家园为旨归的乡土小说,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叙事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强烈冲撞,鲁迅为这种文化乡土小说在叙事上营造了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双重时空关系。从而拓宽了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视阈。并使得二十世纪中国的乡土小说获得了宏阔的象征指向性和历史寓言性。  相似文献   

9.
黄团元 《社区》2009,(20):22-23
七十多年来,虽然有过多位中国籍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揭晓时总是花落别家。鲁迅:“谁也不配拿赏金”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期间。曾经对刘半农说.他想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知道鲁迅的脾气.便托与鲁迅关系更好的台静农告诉鲁迅。1927年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以"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启蒙思想著称,他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同样与启蒙思想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的理解与把握,不能仅停留在现代叙事学意义方面的文本分析或审美形式的考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把对这些文本叙事方式或审美形式的解读整合、提升到他的启蒙思想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本体色彩的高度上。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审美创新及其蕴涵的启蒙思想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