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文教学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一种是全让学生自读,教师不作讲析点拨。四级阅读教学法克服其弊端:初读正音理清句读;二遍读懂文字领会文意;三轮细细品读把握主旨;最后熟读成诵并能写。  相似文献   

2.
王向峰:我们过去曾谈过散文的文学性问题,今天可以详细谈这个专题了。文学性怎么才能在创作实践当中表现出来,这个可以从你的散文创作,也可以从其他经典作家的作品,从这些作品的表现当中来探讨。总而言之,一个总体目的,就是真正把散文的文学根基尽量找到。这样的话,不论对于创作散文,还是欣赏散文,都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我考虑了这么几个问题。在这之前,我把你的散文篇章重新读了一遍,特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王充闾散文》,这里有些篇章我都重新读了,我们可以在这些问题上用具体作品来解读。  相似文献   

3.
76岁的我,老眼昏花,平日读书看报,越来越费劲,只能"读书读封皮,看报看标题"。然而,最近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却是例外。我借助放大镜,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心明眼亮,越读越看到希望,越读越高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4.
方世宏 《老友》2013,(10):71
接到今年第3期《老友》后,我立刻浏览了一遍所有的栏目,《岁月人生》栏目的《爱人助人其乐融融》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认真细读一遍后,深受感动。接着,我又认真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次,都会受到一次教育和感动。这篇文章太好了,主人公何新华的事迹太感人了。她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她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行为都值得我学习,鞭策我鼓足干劲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5.
苏轼少年时,博览群书,文才显世。他在门前写了副对联: 读尽人间书, 识遍天下字。 不久,一个老者登门走访,带来一本书,问苏轼;苏轼竟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感到很惭愧。于是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6.
像大多数女人一样,起初,她是个惯于纠缠的女人。每一条细微的蛛丝马迹,都能被她纠缠得膨胀蔓延,变成一大团令他解也解不开的乱麻。她的纠缠令他厌烦,有时甚至令他有崩溃的感觉。他只知道女人都是爱纠缠的,但不知道女人的纠缠会如此疯狂。一开始,他还是尽量保持着足够的耐心,面对她的缠磨,一遍遍解释,  相似文献   

7.
读书     
孙夏崇霓 《社区》2009,(14):15-15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即第一遍会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将全书浏览一遍。若有兴趣。则会一遍一遍反复咀嚼。因为只有在咀嚼之中,才能体会到书卷之美。那种超越众生的心灵之美。读《战国策》时读到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仍不灰心、沮丧,苦读数年,再度出山。他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诸侯国联合抗秦。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国形势。读《史记》时读到卫青领一万铁骑直捣龙城,击杀匈奴数万人,重创匈奴根本。  相似文献   

8.
一个女孩,不到20岁时去农村插队了三年,后来成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后,她才知道自己是班里不光年龄最大,也是成绩最差的学生。有一天上课,老师问了她一个简单的问题,第一遍没听懂,第二遍听懂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第二天,一条横幅悬挂在教室里: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当然她就是这个阶级兄弟。这是她生平第  相似文献   

9.
宋增明 《老友》2015,(4):68
退休后,《老友》一直与我相伴,她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每期《老友》到手,好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紧紧拉住,再忙也得坐下来悉心细读。尤其是《时事纵横》《悠悠往事》《名人轶事》《老年茶座》《养生保健》等栏目我最喜欢,有的佳作反复看了数遍还觉得不过瘾,就认真摘录下来,至今已积累了两本笔记。读《时事纵横》知道了国内外大事,读《悠  相似文献   

10.
《信》     
上课伊始:师: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短文,还记得吗?蜜蜂用树叶写信给蚂蚁,咬了三个洞,表示"我想你"。蚂蚁接到信,看了半点钟,也咬三个洞,表示"看不懂"。多有趣的一封信哪。你知道信还有什么别的称呼吗?说说看:生1:电报。生2:邮件。师:同学们,大家来看一看(出示电脑课件)我们中国人对信有这么多称呼,我们来把它读一读,记下来。来,每个读两遍,开始。  相似文献   

11.
【简评】读苏轼,就是在品读一种生活的态度:适应、改变、创造。感动于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更为她有这样的真知灼见而喝采。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朱子读书法、英国科学家波兰尼的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理论及季羡林先生的"三重功能说",结合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阅读对写作迁移教学中,可采取以读品读、以读悟写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阳光好像在那天格外灿烂;空气好像在那天格外新鲜;我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原因就是我在朱老师Top作文上第一次得到“优 ”,被登在了《作文资料》上。哇,我当时心情处在比狂喜还要高兴的境界,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十分熟悉的这篇“佳作”,真可谓是百看不厌哪!谁让这是第一次呢?课堂上,当朱老师请同学们读“优 ”范文时,我一看,第二篇就是我,心想:一定要好好准备准备,待会儿可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啊!终于到我读了,我心里虽因为“从未有过”而紧张,但还是流利、通顺地把这篇文章朗读完了。接着到了点评时间,朱老师先点…  相似文献   

14.
我接触《老友》,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今年4月间,我因工作关系到一离休老干部家征求并询问有关党史资料情况,在他那里发现了《老友》。当时翻阅了一遍,并选了几本借回家细读。不读不知道,一读大开眼界。我认为,《老友》不但栏目多,而且内容有广度、有深度、有层次、有质量。在我订阅的国家级和省级的10余种刊  相似文献   

15.
夏立群 《社区》2008,(17):16-16
贾平凹说自己的读书比较杂,对喜欢读什么书说不上来。“因为读之前也不知道这书到底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读了才知道。这就跟探矿一样,有些地方你费了很大劲,折腾了半天,却发现没有矿,但有功劳。至少知道了这个结果。我看书是乱看,有些书看过即忘,有些受用终生,就这样不断地淘汰,不断地选择。”  相似文献   

16.
1、过桥卫兵在给八路军送信的途中遇到一座长桥,桥中间有座碉堡,有几个伪军在把守。这几个伪军经常喜欢在一起玩牌,但每隔5分钟,他们就派一个伪军出来巡视一遍。在伪军巡视时,发现有人过桥就让他原路返回。而卫兵知道,要通过这座桥至少需要10分钟。不过,聪明的卫兵终于还是想出来过桥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7.
天道酬勤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但…  相似文献   

18.
《新天地》2007,(5)
我保存着一笺于光远老人的题词,心里总留有一分愧憾、两分感念。最早知道于光远这名字,还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读《政治经济学》。那时还是个中学生,尔后便经历十年运动更加十年动乱,我  相似文献   

19.
你还知道些什么?在第99次应聘失败之后,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个月。我发现自己在应聘方面的知识太贫乏,要知道时至今日,怎样在招聘中过关斩将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而且这门学问比计算机、外语更热门。于是我买了十几本应聘方面的书闭门苦读,这一读才发现应聘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就是开一门博士课程也绰绰有余。一个春日的早晨我起得非常早,我花了半个钟头刷了10次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不要考虑其他方面。要探究事迹史事,或是典章制度,就换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学成以后,各方面都经得起考验。《孙子兵法》有个重要原则,叫做“我长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