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工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遵循美的规律的同时创造着符合人们审美意识的精神产品,另一方面伴随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变化,对编辑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编辑之间的审美趣味、审美习惯也会相互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审美是编辑主体追求美和表现美的意识的反映。这种编辑主体的美的意识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它蕴含于编辑的内心深处,影响和制约着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的观点、内容、形式的肯定与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应当有审美的要求并遵循一定的审美准则.主编作为编辑工作的负责人,在编辑工作中应遵循政治性、真实性及规律性的审美准则,弘扬审美个性,实现个体审美情趣与社会审美意识的统一,并用美的形式表达美的内容,使期刊达到求真、劝善和示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编辑审美选择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选择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完满、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展现 ,是人类认识的最和谐的形式 ,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审美选择又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 ,首先 ,编辑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具有横断控制性 (横断各个学科 )和纵贯导向性 (上承作者 ,下启读者 ,起着双向疏导作用 ) ,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控制中枢。其次 ,任何美的形式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诱导、感悟作用 ,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思想 ,影响人们的行为。然而 ,所有这一切首先取决于编辑主体对美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以及编辑主体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只有编辑主体的审美情趣自觉地符合了美的规律和社会审美意识 ,编辑的审美选择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并进而转化为广大群众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有效方式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编辑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强弱,与图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编辑应自觉地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诸方面充分发挥审美作用,力求达到提高图书整体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报纸的编辑工作中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环节 ,编辑是以出版和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执行者 ,编辑的基本劳动就是审阅、编修、收集稿件 ,具有审美能力是编辑工作的主导要求。而编辑的人格和感悟主要通过编辑的劳动表现出来 ,并可以使人明显地感受到编辑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力的高低。编辑要具有艺术细胞和审美能力 ,如发现美、理解美、协调美的能力 ,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感悟到美。  相似文献   

6.
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是由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和审美感受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组成。《红楼梦》两英译本的对比,反映了审美意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提高审美转换的效果,应该从翻译主体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审美感受三方面,探求在审美意识控制下进行审美转换的有效途径,实现源语审美效果的完美移植。  相似文献   

7.
图书、读者、审美情境共同构成了阅读审美要素。图书中蕴含的知识和信息表征着大千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美;读者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共同构成了读者的审美意识;图书馆员通过宣传、科学的书目编排和咨询服务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图书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9.
《诗经》体现了先秦审美意识的逻辑发展过程。《颂》表现出“神人以和”的审美特性;《大雅》中巫史一体的“史诗”体现了审美意识从“神人以和”到“礼乐之和”的发展;《小雅》中的“燕乐” 则典型地体现了“礼乐之和”的审美追求;“变风变雅”是先秦审美意识发展裂变的先声;《国风》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与百家争鸣后先秦审美意识追求现实美、自然美与自由美的多元发展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是先秦审美意识逻辑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音乐审美的过程。音乐美表现在音乐自身,如:起伏的施律,张弛的和声,理住的结构,丰富的情感等诸多方面。音乐审美需要对音乐美作出必要的评价。什么样的音乐是美的,什么样的音乐是不美的,在审美中要有评价的标准。这个评价标准产生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我们必须把音乐美作为一种相对于审美主体的客观存在,在这个基础上确立其审美标准。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的美对于欣赏主体来说是客观存在着的,它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