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瑞金方言的助词“去”、“却”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客家方言瑞金话中三个动态助词“去”、“却”和“来” ,并将它们和近代汉语的相应助词作了对比 ,指出它们正是近代汉语助词在瑞金方言中的存留。  相似文献   

2.
“的”在武安方言中可用作词缀、动态助词以及结构助词。用作词缀时,已经发展出极具地方色彩的武安方言的 “的”缀词;用作动态助词时,与普通话中的“着”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用作结构助词时,其往往省略或读音弱化为“诶”。  相似文献   

3.
“的”是繁峙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选用了许多含义不同的助词“的”的例句,来讨论它的语法功能。“的”表示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得”。“的”表示动态,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着呢”、“了”。“的”表示能愿,相当于普通话的“应该……”、“动词+不+得”中的“得”。“的”表示趋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相似文献   

4.
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作动词、助动词、助词(包括能性助词、结构助词、完成体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本文只分析洞口方言的能性“得”字,即表可能性的助动词“得”、半自由动词“得”和能性助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同时与普通话作比较,并追溯它与汉语史能性“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神木话表将来时的“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前,曾讨论过神木话的过去时助词“来”,本文研究将来时助词“呀”。神木话的“呀”是独立的时制助词,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6.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着、了、过”,是词、词缀、形尾,还是动词的“体”?如果是词,是动态助词,还是时态助词?这些都不属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概以动态助词称说;但引述时则直录原文,不作改动。扬州话有动态助词“过”,读音为ko,轻声。“过”的用法和普通话同,不赘述。关于动态助词“了”和“着”,袁家骅先生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就一些方言点作了比较,扬州也在其内: 动词的“体”,表示完成的“了”(吃“了”饭)和表示持续  相似文献   

7.
普通话水平测试全面展开,如何优选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帮助学生纠正方音,克服方言语调,改善语音面貌,达到普通话等级要求,这成为测前培训的关键。我们在完成课题“普通话培训实验”过程中,对此作了研究、探索,逐步总结出一套培训教学方法,在此作一介绍,以期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8.
考察安徽芜湖话中“得”的虚词用法和构词语素用法:一、相当于普通话介词“在/到”;二、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了”;三、相当于普通话语气词;此外,“得”还相当于某些构词语素。与早期白话文进行对比,其中某些现象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霍邱县地处皖西,北依淮河,与颖上县、阜南县隔河相望,南靠金寨县,南行二十公里即进入大别山腹地,西边与河南省毗邻,东边与寿县、六安市相接。叶集镇位于霍邱县的西南角,南边紧靠金寨县,西边与河南省固始县仅一河之隔,东西312国道和南北105国道交叉于此,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叶集话声调也分四类,调类和调值为;阴平214阳平55上声35去声51。叶集话中的“在”字兼属四类:动词、介词、副词、助词。为称述方便,下文分别以“在1、在2、在3、在4”代之。前三者与普通话大同,但读音的繁复、用法的细微亦显示出方言…  相似文献   

10.
安阳方言同一个词“咾”跨越几个虚化等级。笔者大致勾勒出动词“了”的弱化形式“咾”,从能性补语标记和非能性唯补词到补语性体标记,发展出表停顿的准话题标记的用法,然后逐步向纯体助词靠近的过程。采用比较方法,外部的比较有两个维度:从汉语史的角度作纵向对比,和山西晋语、普通话的比较作横向对比;内部比较同有相似用法的“啦”作比较,较为细致地描写出安阳方言“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红楼梦》中助词“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助词“的”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一是从时态、语气和结构三个层面考察了感叹句末助词“的”的功能,并且总结出辨析同形结构“x+的”的格式中“的”性质的判定方法,考察了句末助词“的”的功能与其所处句类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对助词“的’’分别在“人称代词+的+称呼语”、“动词+人称代词+的十中心语”、“动词+人称代词+(的)+中心语”这三类近似语法格式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为基础 ,对现代汉语助词“所”语法功能、语法意义进行全面的分类描写与分析 ,并以语法意义为标准 ,把现代汉语助词“所”分成四类 :所1 ,表转指 ;所2 ,表被动 ;所3,表量 ;所4 ,作动词或含动词的短语作定语的标记。以期准确揭示现代汉语中助词“所”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四个与言语行为有关的词:“没有”“不会”“不行”“拜托”,在台湾“国语”与普通话中使用情况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语法化程度深浅之不同,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台湾“国语”中这四个词在用法上都已有往前推展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研究中,有论者提出,“粤语不是汉语方言,而是汉语族群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1、粤语是历史上汉人南迁,与今两广地区的古百越族杂处,由古华夏语与古百越语融合发展演变成为新的第三种语言。2、以粤语跟普通话、壮语及瑶语作比较,看出“粤语的源头是古汉语”,却又认为“当今的粤语由古代的‘蛮夷’语变成观在的模样”,“是从少数民族语演变形成的”。“是一种独立的语言”。3、以三种书面材料作例证,说明粤语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差异率很大,“粤语跟普通话的距离超过‘方言’的界限”,“不能通话”,“不是汉语方  相似文献   

15.
陕北方言称谓语“强强妈妈的”中的“的”的用法值得人们探讨。某人家有个孩子叫“强强”,别人在交谈中就会称强强的母亲为“强强妈妈的”。普通话同样的称呼为“强强的妈妈”。这两类称呼的指称义是同一的 ,而表达形式则完全不同。也就是说 ,在表义上 ,“强强妈妈的”=“强强的妈妈”,形式上只不过是将两种表达形式中的“的”语序作了调整而已。如果这样来看 ,这两种格式中的“的”似应同属一类词 ,即均是结构助词。但实际情况是在陕北话中 ,“强强妈妈的”绝少用“强强的妈妈”来替换 ,如“强强妈妈的上班去了”等 ,除非是要强调整或澄清…  相似文献   

16.
浏阳北乡的社港话属赣语系统,“V得呐”是社港话里十分常用且颇有特色的句式:动词V后粘四个虚词,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可能补语“得”与动态助词“”连用,表达“动作、性状可能性的变化”等语法意义,是普通话少见的语法形式。虚词也有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之分,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内部同样有语序与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已经为普通话的时态助词“了”注了音(“了”音·le),这里为什么还要讨论它的音读呢? 我认为,辞书的注音不完全,·le不能代表时助词“了”的全部音读。而这种不全面的注音,直接影响了该字字音的规范和统一。比如“抓住他,别让他跑走了”中的“了”,有人按辞书所注去读,读作·le;有人按口语实际去读,读作·lou;  相似文献   

18.
临湘詹桥方言中的“落”是一个高频使用的词语,可以作动词、助词和介词。文章主要探讨“落”作被动义介词时的用法,包括其语义、结构形式和否定式。  相似文献   

19.
日语属粘着语.如果句子缺少助词、助动词.那么人们就几乎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者也就不知所云了。在日语文章中,助词“”频繁地出现,但它决非汉语中的“和”以及英语“and”所能比,用途要广泛得多。现代日语中的助词“”是一个用法多、广、杂的助调,因此掌握好“”的用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副词数量多,且构成复杂。文章研究了与格助词“と”相关联的副词,主要考察了可添加格助词“と”的拟声拟态词及其它固有副词,代词、叠词等与“と”组成副词,格助词、数量词等与“と”组成副词性修饰语等。由此可见,日语副词与格助词“と”联系紧密,进一步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