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概念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一个具体性的概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统一性的概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主体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庄子》把外在自然与人的内在自然的“人化”过程及其结果视为一种异化现象,因此希望通过“返本”“归真”等方式纠正过分的“人化”过程.“返本”与“归真”是人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因而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化”,但是,这种“人化”保留了人的内在自然所固有的尺度.《庄子》中所论及的艺术活动、工匠们的劳动也体现了“自然的人化”,但是,这里所谓的“人”已是经过“返本”“归真”的修养过程的人,因而《庄子》中的“自然的人化”不同于平常所谓的“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存在物是人的劳动创造的,“物”或“自然”都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要扬弃和否定“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从“物的层面”揭示“资本社会”的“物化”和“物的依赖性”的本质的“实证科学”的总观点和总方法,它绝对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有“实践的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4.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描述人的一切美好品德的统率。孔子预设“仁”为人的本质 ,“礼”和“义”则是人之为人的途径。“仁”决定了“礼”和“义” ,“礼”是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 ,“义”是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 ,“礼”与“义”相辅相成 ,为人通向“仁”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百姓生活》2013,(3):70-70
人口普查员进西南某地:“请问您家里是几口人?”“是一口人。”“十一口?”“不是十一口,而是一口人。”“二十一口?”“不是二十一口,其实一口人。”“七十一口?不会吧?”“不是七十一口,就是一口人!”“九十一口?”“对了,就是一口人。”  相似文献   

7.
儿童是人,更是具体的人。纵观具体人的发展历史,其大抵经历了生成、异化、重构、整全、完善等五大阶段,具体表现 为“空洞人”转向“具体人”、“具体人”转向“抽象人”、“抽象人”转向多元“具体人”、多元“具体人”转向两维“具体人”以及两维 “具体人”转向三维“具体人”。可见,“具体人”的发展是一个趋于完整和动态生成的过程,“具体人”的学前教育意蕴理应建立 在“具体人”的内在规定及其嬗变规律上。具体而言,“具体人”的学前教育是契合儿童天性的教育、符合儿童共性的教育、适合 儿童个性的教育。基于此,儿童作为“具体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如下:从种生命维度出发,从新回到身体,激活儿童的生命潜 能;从类生命维度出发,追寻教育理想,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从个生命维度出发,回归个人生活,引导个体的自我成长;从三维 一体来看,各美生命之美,锻造充满张力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的本质”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三个递进关系的命题:“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训诂拾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陈中凡《汉魏六朝散文选》(中华书局)注此句为:“尝,曾。与人,为人。佣耕,受人的雇佣,替他耕地。”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注此句为“佣耕,即雇农。与人佣耕,做人家的雇农。佣通作庸,役也。”陈注“与人”为“为人”,“人”指地主。王注“佣耕”为“雇农”,把动词性的偏正词组“佣耕”,解成名词性的词组了。注“与人佣耕”为“做人家的雇农”,把“与人”的“与”当作动词,把“人”指地主,作定语了.  相似文献   

11.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到现实中的人,产生了“数字孪生人”的概念。现实人映射出孪生人,孪生人是现实人的镜像。数字孪生人满足人的解放需求:数字孪生人的现实性,完成从现实人到孪生人的精准映射,使得现实人的解放有了“参照物”;数字孪生人的反思性,力促孪生人与现实人的虚实融合,不断启发现实人的“自我发问”;数字孪生人的生成性,使得孪生人与现实人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同生共长。数字孪生人的呈现提供了人的解放条件:“身体的解放”表现为身体“去遮”和身体“修复增强”需要数字孪生人;“心脑的解放”表现为“心灵的解放”和“意识的解放”需要数字孪生人;“边界的解放”表现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往”的边界拓展需要数字孪生人。数字孪生人的赋能提供人的解放路径:解蔽自我需要认识与解蔽外在的自我;改造自我需要指引、体验和梦想自己解放;创造自我需要时间永生解放和空间无限解放。  相似文献   

12.
有人担心实行以德治国会不会走上“人治”的老路。实际上 ,“德治”可能变成“人治” ,但并不必然地导致“人治”。“德治”是不是会变成“人治” ,关键在于搞什么样的“德治” ,怎样搞“德治”。只要我们坚持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实行以德治国 ,就能有效地防止“德治”变成“人治”。  相似文献   

13.
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目的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政治文明主要解决人对“人的依赖”(实对权力的依附)问题,实现人的平等;物质文明要解决人对“物的依赖”,最终使人的劳动成为“自由创造”;精神文明则要解决人的“自我(精神)强制”问题,充分唤起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质言之,加强“三大文明”建设就是为了从不同层面克服历史展开过程中人的异化,最终使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一切文化都是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化人”。文化通过何种方式“化人”以及在“化人”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出“人本性”的问题体现了文化价值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这便是文化价值的“人本”视阈。当下要在“化人”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本性”的终极价值指向;在具体可操作性层面上,文化“化人”之现实途径仍然离不开对“物”的依赖。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应只是指人民,不应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人民为本”;也不应单纯地指全体人类。“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涵义,一指代表历史主体的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人民群众,二指相对于“物”的人的类。  相似文献   

16.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外语系创建于1985年。现有英语教育和英语(非师范)两个本科专业,曾开设“应用英语”专业(专科)。在校学生近400人。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讲师16人,还有2位外籍教师。教职工中有1人获得政府特殊津帖,1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获得“铁道部教书育人奖”,1人获得铁道部“优秀教师奖”,1人被授予铁道部“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进入江苏省“333工程”,2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被评为“苏州市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2人获院“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为讨论汉语中“X人”式使感形容词的性质、历时来源,以及在西安话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变换、插入和考察分布的方法,确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X人”的性质和特点,检索历史文献,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些“X人”的历时来源和发展过程;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西安话中的“人”读阳平和轻声时“X人”的不同用法。研究认为,普通话中的“X人”形式表示“使人感到X”,属于词法词、复合词、形容词;这种“X人”来源于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该述宾结构最初表示一种具体动作,随后其语义发生“从动作到性状”的变化,表示一种抽象的性状;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轻声读法,成为派生词缀,这种“X人”的语义也就从“使人感到X”转变为“主语自身感到X”。研究还认为,汉语的“X人”形式经历了“述宾结构 复合词 派生词”的发展过程: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X人”,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都有的复合词“X人”,此时“人”读本调,表达一种“使感”的语义;这种复合词“X人”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读轻声的派生词,表达一种“自感”的语义。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有一个“真正的人”的概念。这个“真正的人”指的是理想的人、应该如此的人,亦指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获得彻底解放的真正自由的人。把握马克思的这一概念,对于我们今天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我们从理论上搞清(《手稿》和马克思后来思想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在(《手稿》中确有一个“真正的人”。何以见得?第一,在《手稿》中我们经常见到两个“人”字连用的情况,如“人作为人”、“把人当作人”、“只要人是人”、“假定人就是人”等等。这就清楚地表明,前后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前一个“人”指的是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上的人是一种类存在物 ;价值论上的人则是一种超越存在高于存在的应当之物。归依存在是人的根性 ,归依人是“我”的根性。“我”是通过看、思、做来跨越“我们”、“你”、“他”等站点而成为人的。“我”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作为人我应当做什么”和“对于人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管理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四大趋势:“人性化”、“整体化”、“战略化”和“网络化”。本文首先分析论述了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人性化”趋势,认为“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网络人”和“知识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些有关人性假设的发展趋势使人的社会性更加突出,即更加人性化;然后对西方管理理论发展中的“整体化”、“战略化”和“网络化”趋势作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